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研究生應該怎樣寫好學位論文?

作者:馬亮

每年的畢業季都是“黑五月”,但是在五月論文答辯集中期之前,則是各種各樣的論文評審。最近斷斷續續花了幾天時間,評審了30多篇學位論文,包括5篇博士論文,8篇學術型碩士論文,15篇專業碩士論文,還有英文碩士學位論文5篇。既有教育部學位辦委託的,也有本校的,還有其他學校的。

出國前,和我指導的幾位研究生進行了多次當面指點和網絡溝通,探討學位論文的撰寫和修改。有些甚至需要我親自上手幫忙去修改,所以花了不少精力。預計今年有四位在職研究生畢業,希望他們的論文可以順利通過。

回國工作三年多了,陸陸續續參加了許多研究生的論文評審和答辯。這既包括中國人民大學的,也有很多其他大學的。既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既有博士研究生和全日製學術型研究生,也有在職的MPA和同等學力的同學。加上教育部學位中心指派的學位論文評審,以及一些朋友發來的學位論文,林林總總差不多翻閱和評審了超過兩百篇學位論文。

有些論文的精辟論斷和研究發現讓人掩卷長思,還有一些論文馬馬虎虎勉強過關,但是也有一些則是讓人有種“秒殺”乃至想要當面呵斥的想法。學位論文中出現的問題,有和特定領域相關的具體問題,但是更多的則是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

作為慈悲之人,當然也是為了避免惹是生非,評審專家哪怕是在匿名評審的情況下,也一般不希望為難學生。畢竟為難了學生,他們反過來找你,無異於自討苦吃。評審太過嚴格,學位項目辦不下去,以後也不找你評審了。很多學生都要找工作和談婚論嫁,一些甚至挺著大肚子來答辯,為難他們於心不忍。

但是,論文質量放水,卻於情於理都讓人在良心上和職業素養上過不去。況且學位論文的規範和質量同導師、答辯委員會、院系乃至學校的聲譽都有個莫大關係,甚至到了“連坐”的地步。所以,醜話說到前頭,評審時如果落到我們的手上,既是學生的幸運(因為會提供詳細的修改意見,還有修改完善的機會),也是學生的不幸(為什麽我這麽倒霉?)。

那麽,作為公共管理的學術研究生和專業研究生,應該如何寫好學位論文呢?如下方面是我在指導和評審學位論文時經常遇到的問題點,也是特別值得關注的關鍵領域。我基本上把評審這些學位論文時發現的問題和不足進行了總結,按照篇章結構的順序來一一介紹。

選導師與選題

俗話說,題好文一半。選擇一個合適、恰當、討巧和可行的研究主題和論文題目,對於學位論文而言至關重要,有時候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選題和很多因素有關,這既有學生本人的閱歷和觀察力,也和導師的指導不無關係。

選題推崇小而美,切忌過大過空,如“**管理體制改革研究”、“我國應急管理研究”,就是典型的大而空和言之無物的題目。這樣的題目不僅博士論文需要避免,碩士論文更加不能介入。很多論文的選題過於籠統,完全是照著一本書去研究,這使研究的深度不夠。當然,大問題也可以研究,但是仍然要以小見大,能夠做出實質性的貢獻和創新點。

做研究要有氣場,在論文選題方面要底氣十足,讓評閱人和答辯人員都能感受到你的氣場,即你是這個選題當仁不讓的專家。這就需要搞清楚和你的研究選題緊密相關的方方面面,做到了然於胸和對答如流。特別是對選題有關的政策背景、歷史背景、關鍵理論、核心學者、主要症結、地方創新、國際趨勢等充分積累,使自己成為選題領域名副其實的專家。

特別是對在職研究生而言,通常來說對自己的工作領域非常熟稔。此時就要選擇比較有意思、讓人眼前一亮的問題進行研究。比如,民政部門的政策性離婚、警察部門的警民糾紛、信訪部門的心理壓力、“放管服”改革的授權和跨部門協調等,都是可以考慮的選題。

評審和答辯老師往往也有“獵奇”的心理,希望了解這些他們不清楚、平時沒辦法了解但又特別渴望認識的問題。所以,選擇一些自己擅長和能夠成為專家的題目,基本上能夠確保學位論文可以立得住和走得通。

不同研究生的取向和合作可能

對於學術型研究生而言,往往缺乏對現實公共管理世界的“體感”,所以在選題立意方面,常常難以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意。這時候往往需要導師發揮更大的主導乃至支配作用,在循循誘導的同時,也要為學生做主,明確未來有潛力和能夠發揮學生優勢的研究問題。

對於同等學力和在職研究生而言,如何做研究?就在職研究生來說,往往不得不兼顧工作、家庭和學業,在研究和論文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一般不夠。如何巧妙出彩地做研究,將研究與工作相結合,是特別需要關注的問題。

實際上,在職人員有很強的優勢將研究與工作、研究與實踐相結合。與暫時脫離工作研究生相比,在職研究生有更強的優勢開展實地研究。他們本來就身在實踐之中,所以不存在研究者“入場”的問題。

但是,恰恰因為他們身在其中,反而無法超脫其中。這時候,往往需要導師作為“監視者”和“局外人”來提供指導意見,把他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問題提出來,或者把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包裝”為學術問題。

當然,現在MPA論文開始分類指導,所以究竟是做成一篇學術論文,還是凸顯實踐取向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自由度。我通常采取的做法是學術與在職研究生的搭配組合,即學術型與在職研究生搭班子,實現優勢互補。比如,學術研究生可以在理論基礎、文獻檢索、研究綜述和數據分析等方面提供支持,而在職研究生則為前者提供實地調研的便利條件和機會,並幫助其理解現實問題的來龍去脈。

研究綜述和文獻評估

研究綜述的寫作普遍存在述而不評的問題,即長篇累牘地堆砌已有研究,張三李四地一個個羅列已有文獻,但是卻缺乏總結、概括、批判和啟發的能力。

研究綜述既要述也要評,要對已有研究有一個統攬性的概括和評價。要厘清研究綜述的邊界,凸顯論文的定位和潛在貢獻,而不是人雲亦雲。

很多論文缺乏必要的理論基礎,也沒有對現有的文獻進行很好的檢討和回顧。根據已有文獻的成熟程度,研究綜述可以在第一章緒論或引言簡要概括,也可以專列一章分門別類地討論。

研究綜述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夠有概括和提煉的能力,論文萬千篇,但是你要能夠合並和概括為幾個流派、若乾視角和幾大陣營,這樣就可以指點江山,而不是“見木不見林”。

研究綜述要聚焦,但也要發散,能夠使自己的研究和許多領域對話。比如,圍繞某個主題,首先可以改善相關的背景和核心概念,然後對主要的觀點進行總結,並結合研究主題予以批判性地提煉。最後的落腳點是自己的研究問題,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已有文獻為你的研究服務。

研究綜述要真正抓住已有文獻的關鍵,而不是連門都沒摸清。比如,研究某個問題,誰是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響力的,如果連這個都不清楚,就等於沒有入門。所以,有關該問題的最經典文獻、里程碑文獻和最新文獻都要一網打盡,並且能夠說清楚文獻發展和演變的脈絡。

理論、理論、理論

理論、理論、理論,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無論在職與否,學位論文都要有理論的關切。要恰當地選擇可用的理論,而不是為理論而理論,結果理論與論文成了“兩張皮”。

理論就像是一個架構,可以很好地用於組織後面的證據展示,以及證據之間的關係。如果沒有理論,就會感到是一盤散沙而拎不起來。

不應選擇太過空泛的所謂的“理論”,比如新公共管理很難說是一種理論。一些理論的使用太過頻繁,好像沒有其他理論可以使用。比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已經誤用和濫用到了令人討厭的地步。再如,如果使用“木桶”理論,可能就令人啼笑皆非了。

目前學位論文很大的問題是,理論與分析“兩張皮”,不理解和不會應用理論。論文中往往會列舉幾個所謂的理論,而後文則隻字不提,好像就是為了湊字數或者滿足論文規範。

所以,要選擇恰當合適的理論,能夠真正用於你的研究,而不是簡單羅列和拚湊。這方面可以請教導師和授課教師,或者從已有文獻去梳理和總結。

比如,如果研究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那麽交易成本理論、契約理論、制度理論、委託—代理理論、公共產品理論等就是備選的理論。既可以專注於一種,也可以結合起來,但是都要自圓其說。

你使用了什麽研究方法?

論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不要堆砌,而要說清楚和講透使用的研究方法。比如,許多同學把文獻分析作為一種研究方法,這是不恰當的,因為任何一篇論文都要與已有文獻對話。再如,沒有認識到研究方法的層次性和功能性,一些同學把訪談、問卷等數據收集技術同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量齊觀。另外,一些論文說自己使用的是矛盾分析法、比較研究法、辨證分析法,我們就更不知所雲了。

合適的研究方法包括行動研究、參與式觀察、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個案或比較案例研究、實驗研究等,也包括二手資料分析等研究方法。比如,你可以說你開展的是個案研究,但是可以進一步說自己使用了訪談、觀察和檔案等數據來源。

目前一些學位論文的不足在於,在研究方法上以已有文獻和二手資料為資料來源,缺少一手資料的深入分析。但是,實際上任何研究都有一定的定性研究成本,比如訪談或走訪,所以可以適當補充,並凸顯自己的研究有混合研究方法的價值和優勢。

如果是實證研究,無論是定量還是定性研究,都需要專列一章來說明研究設計,詳細解釋為什麽選擇這個地區和案例、為什麽這樣抽樣、為什麽這樣測量、為什麽這樣使用分析技術,等等。

證據、證據、證據

現在的學位論文已經完全不同於過去天馬行空的空對空,而是要真正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無論是量化分析還是質性研究,都要有證據基礎。不僅要有證人證詞,而且要有多源證據。

很多學生收集了不錯的數據,但是數據分析過於簡單,往往都是簡單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缺乏列聯表、相關關係分析、回歸分析等進階分析。這在很大程度上會限制論文的研究深度,也等於是浪費了辛苦收集的數據。所以,無論是“購買服務”還是自學成才,都要能夠對數據有必要恰當和有深度的分析,不能讓明眼人一看就是破綻百出和經不起推敲。

對於二手資料,要使用權威和最新的數據,體現出較強的資料性。這也能反映作者是否是該領域的專家,因為如果連最權威的資料來源都無法獲取,而依靠微信公眾號、百家號這樣的資料來源,就很難令人信服。對於資料的分析也要翻過來調過去,從多個維度、層次和角度去分析,而不是一股腦都倒出來。

對於質性研究,也要體現你的證據基礎。如果是案例,可以有一個表,把相關案例都列出來,並具體說明案例的關鍵內容和異同。如果是涉及某個地區的案例,可以用地圖來反映其環境特徵。可以將拍攝的照片和座談會照片等放在文中,作為證據的支持。

如果使用訪談法,那就要有直接援引的訪談對象的原話,引用一些有價值的訪談原話會增加現場感和真實感。此外,標注訪談對象(匿名)、職位和日期,把訪談對象和時間列一個清單作為附錄,這樣就有依據了。否則,論文的實地訪談和調研就無法很好的體現,比如訪談了誰,有哪些觀點,這樣就很難令人信服。

論文的組織與工作量

學位論文至關重要的是創新點,即提出具有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或研究發現。但是,在創新點可遇不可求的情況下,要做足工作量,畢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如果一篇學位論文乾巴巴的只有兩萬字,厚度只有不到50頁,核心部分只有幾千字的話,那麽就很難讓人接受。所以,盡可能地體現出工作量,讓人一看上去就有“厚重感”,而不是覺得讀了幾年卻沒有什麽成績。

論文的組織也至關重要,在篇章布局方面要有戰略眼光,而不是一盤散沙和毫無關聯。“學術八股文”有其特定的套路和邏輯,可以按照這種格式來組織論文。如果一章不足5頁,一般不推崇獨立成章。章節的關係也需要考慮清楚,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搞不清章節的層次和遞進關係。

此外,如前所述,可以把論文的樣本框、訪談提綱、訪談摘錄、問卷原文等放在附錄,作為工作量的反映。

政策建議要不要?如何寫?

公共管理研究是應用學科,特別注重實踐導向和政策啟示。所以,一般來說都希望有一些政策建議,哪怕是學術研究生也如此,更何況是專業碩士。但是,很多學位論文的政策建議存在的問題是,論文的政策建議和前文分析沒有什麽直接關係,不做這個研究也能得出。有很強的“兩張皮”感覺。

所以,要對政策建議進行提煉,特別是結合論文的核心研究發現進行有針對性的提煉。可以根據研究結論去拓展,結合研究結論去提出政策建議。比如,如果研究發現財政投入不足是影響某個問題的主要因素,那麽就可以考慮如何從多種來源增加財政投入。

專業碩士論文在這方面的問題,主要是大量借鑒境外或國內的經驗做法。這些方面的借鑒較多,往往不是本文的核心貢獻,需要盡可能避免或壓縮。如果確實需要,也要言之有物,體現自己的貢獻,比如用一個更好的框架去組織和比較。

論文的結論主要是理論價值和政策建議,所以不能一筆帶過而虎頭蛇尾。實際上論文的很多部分都是前後呼應和重複的,只不過是換一種說法罷了。

參考文獻在哪裡?

參考文獻要以期刊論文為主,而不是教材和學位論文。參考文獻要以較新的文獻為主,要選取最相關且最有價值的文獻。文獻的多寡和優劣,可以反映一篇論文背後作者的品味和品位。如果都是看的陳舊、二流和不相關的文獻,特別是教科書,那麽可以說明作者是不認真和沒有入門的,也很難說是規範嚴謹的求學治學態度。

參考文獻內要有一定的英文文獻,體現作者的閱讀能力。特別是一些特定領域的關鍵期刊和作者,一定要有意識地去閱讀和引用。比如,研究電子政務,如果連《電子政務》和GIQ等期刊沒有看過,那麽很難說是認真的。

百度百科這樣的資料來源盡量不要引用,因為本身這類來源的權威性就存疑。

參考文獻的體例大致就分兩派,一派是作者—年份法,另一派是順序引用法(無論是腳注還是尾注,尾注是目前的國標)。很多論文的參考文獻引用不規範,某些是作者—年份,但又夾雜腳注,這都需要修改。

參考文獻的引用要規範,因為細節決定成敗。英文文獻要分得清作者的姓和名,注意區分大小寫。文中引用一般是只有英文姓氏,而且不要說是教授或博士,直呼其名即可。腳注和尾注的差別要明確,不能混用。

有條件的可以考慮使用Endnote等文獻管理軟體,這樣可以在引用時規範統一和前後呼應。當然,如果只是這一次做學位論文,完全可以不用。

寫作、寫作、寫作

和多位導師有溝通,一個共同認識是學位論文的寫作水準不敢苟同。我們不期望風花雪月的文采斐然,但是至少要語句通順、沒有錯別字、標點符號準確、邏輯清晰和組織井然。可惜的是,很多學位論文卻連這些基本點都做不到,更不要說寫好了。比如,頓號不會用,語法錯誤,錯別字滿篇,字號不統一(包括中文和英文符號是不同的),半角和全角傻傻分不清,等等。所以,請對語言潤色錘煉,盡量避免錯別字和語法錯誤。

標題的主標題和副標題是服務於不同的目的,不能顛倒,也不能混淆。盡量避免標題內的同義反覆,如主副標題之間重複。題目特別是副標題存在語病,也是經常出現的問題。一些學生對於“基於”、“以***為例”、“面向”等關聯詞的使用不當,也是常有的問題。各個章節的標題也要精心選擇,盡量在目錄上不要跨行。這就意味著標題要短小精悍,能夠凸顯所指的意涵即可。

論文的摘要是寫作的重災區,因為很多作者不清楚摘要是幹什麽的。很多摘要過於簡單,沒有體現論文的核心發現和價值,往往需要大幅修改。摘要需要盡量壓縮研究背景,一段話概括即可,不要大篇幅介紹研究背景,而要突出研究發現和啟示。摘要不是用來說明篇章結構的,而是凸顯核心研究發現和啟示。所以,刪除篇章結構,不用在摘要報告論文分幾章和每章是什麽內容。摘要的核心是重點說明研究發現和啟示,做到讀者不看全文也能獲得論文的大部分研究發現。

標題和摘要的英文翻譯也是值得一提的問題,雖然不是很重要,但也不能糟糕到“令人發指”的地步。在英文翻譯方面,不能犯低級錯誤。比如,中國翻譯為“china”。一般來說,標題的“研究”可以不翻譯為英文,不是生搬硬套地逐字逐句翻譯。

很多論文的寫作缺乏邏輯思維,往往是前言不搭後語。一般來說,一段話要獨立成段,第一段是總概括,後面遞進論證。請注意斷句斷行,盡量用短句子,目前很多論文的長句子太多,往往一頁紙一段話,甚至一段話兩頁紙。

要盡量在文中使用圖表來呈現論文的證據和研究發現,這會有很強的可視化效果。文字三千不如圖表一張,所以盡可能地用圖表呈現核心觀點。當然,一些一目了然的結果就不用圖表堆砌了,比如樣本的性別比例沒必要多加一張餅圖。

此外,統計軟體的輸出不能直接貼,而是要按照一般期刊論文的規範重新整理。統計軟體很多都是輸出英文說明,這就需要翻譯和解釋。不是所有統計量和輸出結果都要羅列,而是要根據情況來呈現。

這就是所謂的“三線圖”,即表頭和主體內容之間用橫線隔開,不需要豎線,除非表格很複雜。一些學生使用保護色的螢幕顯示,結果直接截圖就很難看。實際上繪圖要用白底,這樣便於可視化。圖表應該是可編輯的,這樣轉換為PDF等格式就易於讀取。

態度至關重要

不要心存僥幸心理,因為翟天臨已經為學術界做出了巨大貢獻,學術界人人自危,沒有人是救世主,只有自己下功夫才可以。

不要抄襲,不要剽竊,這樣害人害己。如果確需這樣做(怎麽可能?!),按照電影《引爆者》的台詞,要做得專業,不要用十幾萬塊錢,去解決十幾億元的買賣。

未雨綢繆,要把功夫下在平時,不要臨陣磨槍,因為明眼人基本上一打眼就能露出破綻。所以,可以較早地確定選題,每天花一點時間思考、查資料和寫作,這樣日積月累,很快一年半載就有洋洋灑灑一本學位論文。

主動和導師溝通研究選題和論文進展,不要反過來讓導師跟著屁股催促。不要犯低級錯誤,不要重複犯低級錯誤,否則不僅是浪費導師的時間,也是浪費自己的時間。

做事盡量想到一石三鳥或一舉兩得,使論文的產出可以是多方面的。把工作和論文適當結合起來,這樣找工作的話論文有幫助。比如,恰恰論文的主題是自己對口的行業。在職研究生也可以不用每天“換腦”思考,而是可以選擇切題的研究,利用工作條件和資源來服務於論文寫作,並且反過來因為論文而使工作進步。

試著提前做一下答辯PPT,並不斷錘煉和完善。比如,控制在10分鐘或7分鐘,如何能夠講清楚論文的核心內容。這樣有利於自己去組織論文,並更好地呈現論文的創新點。

狡兔三窟,對論文的相關資料和不同版本進行備份很重要。無論是雲計算還是物理備份,不在於使用什麽方法,而在於勤備份和多備份,不要等到系統崩潰或電腦丟失時欲哭無淚。

論文答辯時不要和答辯委員“爭辯”,永遠記住答辯老師是對的。有問題可以私下溝通,避免答辯現場的場面尷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