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果微信也有“匿名踩”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雅格布

最早在2009年,Facebook推出“like”這個功能後,用戶活躍度飆升,這是點讚功能第一次登上社交產品的舞台。

在隨後的設計中,點讚幾乎成為了所有社交媒體的標配,微信更不例外,朋友圈裡面的點讚,我們每一個人都用過。

你們有沒想過,既然有了點讚,為什麽沒有踩這個功能?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反對。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總是多面性的,既有善良,就有罪惡,既有保守,就有開放,既然有人讚美,就會有人唾罵,我習慣把這種充滿對立面的行為稱為:永恆的衝突。

畢竟只有人的地方,就有這種衝突,不隨時間流逝而轉移。這當中沒有誰對誰錯,有時候大家的目的或許是一樣的,只是行為表象讓我們感到是截然相反的。

朋友圈的內容值得踩嗎?

微信目前的日活已經去到10億之上,妥妥的國民產品,假想一下,如果微信有“踩”這個功能,又會如何?

首先,踩是一個表達負面情緒,表達厭惡和排斥的行為,按照我國“好事不留名,壞事傳千里”的傳統,匿名的“踩”,可能會有更好的用戶體驗。

畢竟大部分人,儘管心中有怨言,但你提倡讓他實名去指責和批判某件事時,他是退卻的,這也驗證了另外一個觀點:言論是廉價的。

對於“杠精”來說,自從有了匿名踩,朋友圈就活生生多出了一個發泄的功能,看到不合意的分享,匿名踩一個,看到不喜歡的微商,匿名踩一個,看到畫大餅的老闆又在倡導996,匿名踩一個。

一套組合拳下來,踩了身邊十幾個人。在別人春風得意之時毫無防備地劃上一刀,不露痕跡,深藏功與名。

有時候,摧毀別人,扭曲事實,澆濕別人的希望,是會上癮的。“杠精”往往需要在別人面前證明自己舉一反三的能力,在言語和態度上,更是需要戰無不勝。

對於“理性”的用戶來說,有了匿名踩,就像點讚一樣,多了另外一套內容的篩選器,他們會善於利用踩的數量和讚的數量作比較,在最短的時間內判斷這個內容是否值得花時間去看。

當然,有時候遇到讓人惡心或者不認同的觀點,也恨不得立刻給他一個大大的踩。這種反對是單純的,沒有目的性的,而且還是匿名的。

似乎這樣子會更有利於內容消費者以最低的成本,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態度。

但在內容生產者這裡,就沒有那麽樂觀了,原本那些喜愛發牢騷,分享自己觀點的朋友,因為害怕被踩,繼而欲言又止,便會少發了很多朋友圈。

這部分內容大多充斥著強烈的個人觀點、推銷信息、負能量抱怨等。除了增加朋友圈內容的多樣性,內容本身似乎沒有太多的消費價值。

更何況,大部分用戶早已手動屏蔽了身邊的這些“噪音源”,讓自己享受清淨。

如果有了匿名踩,這部分用戶在發朋友圈之前,大概率會三思而行,確定自己發出的內容具備了一定價值時,才敢發布。畢竟按他們以前的尿性,匿名踩到頭上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他們從此謹慎、焦慮,害怕人設一夜坍塌。

最後一種,也就是第三種,對於原本什麽都不會做的用戶,匿名踩就像點讚一樣,都是一個擺設而已,該怎樣還是會怎樣,這部分用戶的佔比會較大,每個群體裡面,沉默往往都是絕大多數人的表現。

從表面上看,讚和踩似乎只是一套簡單的組合功能,但從平台生態的角度出發,這卻是一套用戶的鼓勵機制。

有實名點讚沒有踩,是一種鼓勵內容生產的行為,只要有好的內容,就能獲得好友的一致好評,但微信朋友圈資訊產品不同,這裡是記錄生活的地方,而生活的無聊更是常態,沒有一個人的生活永遠充斥著有趣和新意。

更多時候,點讚是一份鼓勵、一份問候。

而增加了匿名踩的朋友圈,會更強調內容的消費方面,通過某種手段給內容輸出有效評價,同時篩選出好的內容。

對於一個熟人社交的產品,我們是需要好的內容嗎?朋友圈的使用,和我們平常用的即刻、今日頭條和知乎會一樣麽?

似乎不太相同,在以前的文章《為什麽微信也有做不好社交產品的時候?未來的社交新機會在哪裡?》裡就有說過,社交和社區本來就有本質的區別,我無需在社交產品裡通過內容去認識某個人,我是因為在意這個人,才會留意這個人所說的東西。

也許我更在乎朋友圈裡面內容的真實性和時效性,而這裡的內容,並不太適合用來過度消費,熟人朋友之間需要更多的也許是鼓勵和問候。

從這個層面來看,我是不讚同加入匿名踩的。

朋友圈的內容值得踩

一直以來我都在想,什麽樣的社交環境才是我們應該推崇的?什麽樣的社交深度才能讓我們感到舒適的?

思索了很久,我給出的結論是:良性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強弱之分,親密疏遠程度各不相同,但一個人大部分的強關係社交只是佔極少數部分,看看你經常聯繫的那幾個微信好友就知道了。

除開部分特殊職業,正常人在生活中能經常交流、緊密溝通的,不會超過9個人,並不是這個社會流行點頭之交,而是我們真的沒有那麽多的精力去維系更多的關係。

中國的教育從來都是很注重成長環境的,很多人一直認為自己的BVR(Believe信念、Value 價值、Rules行為規則的合稱)是由父母傳遞的,是由環境傳遞的,是有強關係人群所傳遞的。

但隨著信息網絡的進步,很多人的BVR是由他們的弱關係人群所傳遞的。試想一下最近幾次,那些讓你豁然開朗、醍醐灌頂的啟發性內容提出者,大部分和你都處於弱關係。

從社交趨勢來看,強關係的人數量會恆定在一個範圍裡面,而弱關係的人群佔比卻會越來越多,而你可以把這些弱關係看作是你對這個世界的觸點,他們存在的意義,是為了幫你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

綜上所述,我們的目的很簡單,通過這些弱關係的觸點,具體地說就是通過他們的一些表態、觀點、分享和點讚等,來做一個有效的篩選,獲知有效信息。

這當中有效的信息包含很多方面,並不僅僅限於乾貨和知識,更多的可能是一些別開生面的理解、一語中的的觀點和吹毛求疵的分析。

畢竟天天乾貨知識,誰也受不了,誰也不好受。

所以,良性的社交關係是我們應該推崇的,而所謂的良性社交指的是具有正反饋能力的圈層,具有自我修補、自我提升的功效。

有誰會不想進步呢?是吧。

我們需要良性的社交環境,因為這樣子會有利於我們更好地成長,大家對於信息網絡上每條內容的點讚、好看和評論,除了抒發部分個人的情感外,更多時候,是在向外界傳遞有效信息,大家不應該吝嗇每一次的傳遞行為。

有效的信息就像保險一樣,事先收集好大家的閑置資金,為此時此刻最有需要的人提供有效的保障。

而在這個層面,我卻是讚同有匿名踩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