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存款利率市場化再進一步 銀行吸收存款競爭力加劇

  利率市場化再進一步 銀行吸存競爭加劇

  21世紀經濟報導 楊曉宴 上海報導

  若以利率市場化來理解此番央行擬放鬆的存款利率上限指導,則涉及更巨集大的議題,包括商業銀行發展路徑與策略。對銀行而言,一方面是盡量穩住負債成本,另一方面則是提高資產投放收益。

  利率市場化衝刺

  利率市場化正進入衝刺階段,外幣市場、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和貸款利率已完全實現市場化定價,存款利率上限放開促使利率市場化再進一步。如何積極應對利率市場化所帶來的新問題和新挑戰,成為擺在銀行業金融機構面前的迫切命題。業內有聲音認為,利率市場化會倒逼銀行加快經營模式和經營戰略轉型,伴隨著銀行業轉型調整,淨息差將逐步穩定回升,並回落至合理水準。不過也有擔憂的聲音表示,在負債荒的背景下,銀行出於拉存款的壓力,會競相抬高存款利率,進而導致銀行存款成本提升和淨息差的收窄,對銀行的盈利水準造成負面影響。

  對於儲戶而言,今年銀行存款利率優惠尺度超出往年。以零售之王招商銀行為例,4月明確存款利率最高上浮基準50%,已達監管指導價格的“天花板”。除市場本身競爭之外,監管方面也可能進一步放鬆存款利率上浮50%的限制。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悉,4月12日,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機構成員召開會議,就存款利率上限調整相關事宜進行討論。但對於市場傳聞放鬆至基準上浮65%,該說法未獲消息人士認可。

  據一名國有大行資產負債部人士介紹,目前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的利率紅線是基準上浮50%,根據不同銀行類型,上浮限制不同,比如,國有行的指導上限原是30%,股份行為40%。

  另據某股份行零售中層表示,該行零售存款定價和期限有關,兩年期以下最高上浮基準50%,三至五年期最高上浮相應基準40%;對公存款全部執行最高上浮基準50%。

  對於銀行而言,放鬆存款利率上限,究竟是利是弊?是否會進一步提升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目前來看,銀行能力分化導致可能反應不一。但貸款利率上調可期。

  “加息”還是“利率市場化”?

  市場對放鬆存款利率上限解讀不一,最大的區別在於,究竟是將其理解為央行加息,還是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

  興業研究喬永遠團隊認為,2016年四季度以來,存款利率走勢與市場利率走勢存在脫節。過去一年,兩者之間的利差拉開了100bp。預計隨著年內流動性預期轉暖,貨幣市場利率仍有進一步下行可能,幅度預計在20-30bp,相應的,未來1-2年,存款利率還需要上行70-80bp,這相當於兩年記憶體款單邊加息3次。

  特別是其報告中提到,今年持續走熱的結構性存款,不但成本高企,未來或許還將為監管關注,因此,結構性存款不應也不能被視作法定利率存款的替代。從此意義上,法定利率存款存在上調的必要。

  在是否“加息”的討論框架下,市場更關心的是央行的真正態度和指揮棒。畢竟,自2015年一年內五次降息後,存貸款基準利率就沒有調整過,而兩年多來被解讀為央行“加息”的其實是針對貨幣市場的價格引導。

  而若以利率市場化來理解此番央行擬放鬆的存款利率上限指導,則涉及更巨集大的議題,包括商業銀行發展路徑與策略。

  目前市場已普遍將央行行長易綱4月11日在博鼇亞洲論壇上的相關表述作為理解此番調整的背景。易綱表示,在中國正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目前中國仍存在一些利率“雙軌制”,一是在存貸款方面仍有基準利率,二是貨幣市場利率是完全由市場決定的。目前我們已放開了存貸款利率的限制,也就是說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可根據基準利率上浮和下浮,根據商業銀行自身情況來決定真正的存貸款利率。其實我們的最佳策略是讓這兩個軌道的利率逐漸統一,這就是我們要做的市場改革。

  回顧易綱《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場化進程》(2009)一文,其指出,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步驟之一是培育金融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如果央行放鬆了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的管制,又沒有其他可靠的代替基準,結果可能更壞。而放鬆管制的時機由新的定價基準成熟的時間決定。”

  至於該基準是什麽,易綱對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可謂寄予厚望。“SHIBOR的權威性決定了它能否在央行首肯下,替代官定利率成為市場存貸款利率定價的基準。”“SHIBOR基準利率地位確立後,央行對利率的管制將逐漸淡出。未來可探討貼現利率與SHIBOR掛鉤的可行性,以此為突破口,可為後續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提供經驗。”

  在利率市場化語境下,銀行面臨的挑戰維度將大大拉大。正如國信證券王劍撰文引用某位銀行專家的觀點,“不要說負債荒,也沒有資產荒,從來就只有能力荒”。

  競爭嚴酷,息差分化

  “更沒人可以給我們出錢了。”諸如此類股份行客戶經理的擔憂在當前銀行業絕非少數。依賴較大的同業資金來源被大大限制,而吸收一般性存款的“貸款派生”老路也陷入了某種死結。

  根據《農村金融部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大額風險監測和防控的通知》(銀監發[2018]12號文),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要建立健全全口徑授信管理制度,將貸款、票據承兌和貼現、透支、債券投資、特定目標載體投資、開立信用證、保理、貸款承諾及其他銀行承擔信用風險的業務全部納入統一授信管理。同業業務方面,嚴控對省外金融機構,出現負面輿情以及經營情況不明金融機構的同業授信。對轄內資金業務活躍、同業資產佔比高、監管指標異常波動的機構,要進一步加強監測的頻度和深度。

  根據12號文,農村金融機構要將同業客戶全口徑綜合授信情況和單一同業客戶的情況進行穿透式上報,這意味著,依賴同業資金的銀行將多維度暴露在監管視野下。

  銀行負債怎麽辦?

  當前的現實是,一方面,銀行普遍大力發行高息結構性存款,超出市場預期的是, 2018年2月末國有四大行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同比漲幅超80%,且利率方面與同期銀行理財產品相當,目前多在4%以上的水準,一般也高於大額存單利率;另一方面,從各銀行掛牌存款利率(還不是實際落地利率)來看,較大部分也沒有一浮到頂,且期限越短,越接近基準利率。

  且此番央行擬進一步開放存款利率上限指導,而非直接取消上限指導,由此引發惡性利率戰的擔憂可能過慮。再結合上市銀行2017年報披露的息差資訊,銀行在市場化競爭中出現了較大分化,難以一概而論。

  比如,對於國有大行而言,2017年息差全線反彈,工行、建行、中行、農行的淨利差分別為2.10%、2.10%、1.85%和2.15%,較2016年分別提升8、4、1、5個基點,郵儲銀行甚至提升了12個基點至2.46%。但同時也能看到大行今年發行同業存單和個人結構性存款的力度明顯加大,說明大行在負債方面的“進攻性”較強。

  對於股份行和城商行而言,2017年年報顯示,普遍出現息差收窄情況。比如,招行淨利差下降8個基點,中信、民生、光大、平安、浙商等降幅均在20個基點以上。而城商行中,除了寧波銀行,降幅均在20個基點以上。

  對銀行而言,一方面是盡量穩住負債成本,另一方面則是提高資產投放收益。股份行和城商行普遍反映,將加大對高收益業務的投入,比如傾斜個人經營性、小微貸款和信用卡分期業務,降低房貸業務佔比等。

  “放開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是好事,與其靠結構性存款套利,還不如放開上限讓大家自己定價。”某城商行零售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這一判斷在受訪銀行業人士中具有代表性。

  今年以來,貸款利率漲幅也顯而易見。存款利率進一步上升後,大概率也將向貸款利率傳導。有某股份行對公客戶經理就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今年信貸額度相對企業需求明顯不足,特別是對於房地產公司而言,目前新發放貸款利率已經超過8%,預計下半年還有上升太空。

責任編輯:楊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