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農曆五月初五,又是端午粽子飄香時

端午安康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而吃粽子則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

相傳,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懷石自沉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粽子投水祭之。漸漸地,民間便形成了端午食粽的風俗。雋永的傳說,給傳統節日平添了幾分人文色彩。

粽子,又叫筒粽、角黍、包米等。叫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稱角黍,由漢朝用菰葉裹黍米成牛角狀而來;名包米,從元時以薯葉包糯米而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對粽也曾有描述:「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葉心之形,故曰粽。近世多用糯米矣。」

端午食粽之俗,在魏晉時已盛行。周處的《風土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唐代時,粽子成了節日和市場上的美味食品。長安有專門製作經營粽子的店鋪,粽子餡已有多種果仁。唐明皇吃了「九子粽」後讚不絕口,說:「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宋代已有了「艾香粽子」,陸遊詩曰:「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

同時,粽子之餡亦趨豐富,如宋人吳氏《中饋錄》做粽子法記雲:「用糯米淘凈,夾棗、栗、柿乾、銀杏、赤豆,以菱葉或茭葉裹之。」宋時粽子的形狀已五花八門,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雲:「端午粽子名甚多,形製不一。有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錘粽,又有九子粽。」到明代,出現了以豆沙、肉茸或乾果仁肉為餡的粽子。清代出現了火腿粽子,袁枚《隨園食單》載:「洪府製粽,取頂高粽米,……用大箬葉(俗稱粽葉)裹之,中放入火腿一大塊,封鍋悶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斷。」

經歷代發展,如今的粽子品種繁多,花色紛呈。從形狀分,有角粽、錐粽、筆粽、枕頭粽、寶塔粽等;按用料分,有純米粽子、有餡粽子和夾果粽子之別;依加工方法論,有煮、蒸、烤等之分。

端午節

粽子還由於各地的口味和飲食習慣不同,形成南北兩大流派。以分量來說,南大北小,江浙居中;以花色來看,北簡南繁;以口味論,北味甜淡,南味多樣。江南粽子餡心多用豆沙、火腿、鹹肉、棗泥等;北方粽子餡心是以小棗、果脯等最為常見。粽子大的1個重500克有餘,可供2~3人美餐一頓。而小的4隻不足50克,一個人就能吃上十幾隻。

千里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我國的名粽紛呈異彩。著名的如:海南煎粽外焦裡嫩,香滑可口;廣西大肉粽口味純正,清香撲鼻;廣東的裹蒸粽,餡心豐富,風味誘人;湖南的鹼水粽入口糯軟,味甜而香;浙江嘉興五芳齋鹹肉粽子,肥糯不膩,芬芳和潤;湖州諸老大粽子有甜鹹之分,尤以洗沙甜粽著稱;江蘇揚州的火腿粽子柔膩香鮮,獨具風味;四川什錦粽,糯軟爽口,清香鮮美;上海高橋豆沙粽,黏糯香甜,豆沙細膩;北京棗粽棗香誘人,味美適口;台灣「吉仔粽店」的粽子熟而不糜,清香可口。這些風味名粽,不僅是端午的時令美食,也是一年四季供人美啖的名吃,為食客們所津津樂道。

吃粽子

端午節

粽子多以糯米為主料裹成,食粽對人體有一定滋補保健功用。據分析,每100克糯米含蛋白質5.1~8.1克、碳水化合物75.6~85克。此外,鈣、磷、鐵、維生素等含量也相當豐富。祖國醫學認為,糯米味甘性溫,有補中益氣之功效。《本草經疏》論道: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不少粽子以豆沙、棗泥、芝麻等為餡,或以棗、栗、銀杏等果脯與糯米混合裹成。這些輔料使粽子營養更趨豐富。此外,裹粽所用的箬葉具有清熱止血、解毒消腫之功效。

tips:

粽子雖為美食,但食用也要注意科學,因人而異。因它黏性大不易消化,若食之過多,則易引起消化不良,特別是兒童和老人。另外,如果咀嚼不充分,會對潰瘍面產生機械性刺激,所以凡胃潰瘍患者不宜多食。肉粽含脂肪較多,易使冠心病、高血壓等患者病情加重,故此類患者宜忌食。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含糖較高的甜餡粽,以免引起血糖和尿糖升高。

粽子,蘊含著雋永的飲食文化。在古代,粽子不單是「紀念美食」,也寓吉慶之意。民間有將粽子當結婚禮物贈送的風俗,象徵「種子」,寄寓早得貴子;也有用作考生賀禮,將粽子特做成筆形,寓意「必中」,以討個吉利。

營養美味的粽子,千百年來,為人們歡度佳節增添了無限的遐想和情趣。如今,它在人們的心中仍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




最新優惠!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零售價:RMB12元

郵發代號:82-654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雜誌所有,轉載、摘錄請註明出處。部分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葯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繆士毅

本文編輯:桔梗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