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廣州23歲孕婦吐到懷孕7個月,一查竟是腦子裡長巨瘤

南都訊 記者王道斌 實習生易英子 通訊員伍曉丹 吳淑芬 熊貓血,懷孕,再加上罕見的巨大聽神經瘤……數種罕見因素疊加一塊,究竟如何處置才能保證母子二人的生命安全。

都說懷胎十月不易,對23歲的熊貓血孕婦小陳來說,豈止不易,堪稱險象環生。孕期頻繁出現嘔吐、乏力的她,在懷孕7個月左右時,竟被查出腦中長了一個巨大的聽神經瘤。能不能在保住腹中胎兒的情況下,將腦中腫瘤切除?風險很大,但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功能神經外科主任張世忠教授聯合多學科團隊做到了。

懷胎七月查出巨大腦瘤

23歲的準媽媽小陳在深圳經營著一家自己的服裝店,和丈夫過著溫馨的小日子。懷孕早期出現惡心嘔吐,但這是很多孕婦都會出現的反應,她和家人並沒有在意,3個月後症狀慢慢就緩解了。然而,懷孕5個月左右開始,她再次出現頻繁的嘔吐,而且雙腿甚至全身無力。期間在當地醫院經過幾次治療,症狀稍有緩解。

11月12日,嘔吐症狀再次加劇、反應變遲鈍的小陳,出現昏迷不醒,甚至四肢僵直,牙關緊閉。在當地醫院進行頭顱MRI檢查,結果顯示患者左側小橋腦角區,有巨大囊實性腫塊,幕上腦室明顯擴張積水伴雙側腦室旁腦脊液外滲。一切來得太突然,措手不及的家人,將小陳從當地醫院緊急轉入了珠江醫院神經外科。

接診的神經外科副主任、功能神經外科主任張世忠教授對該患者高度重視,立即組織全科討論。根據患者的影像學資料和症狀特點,張世忠教授認為,患者橋小腦角佔位病變很有可能是聽神經瘤。

手術面臨三道難關

聽神經瘤又稱聽神經鞘瘤,是起源於聽神經鞘的一種腫瘤,常見顱內腫瘤之一。通常的治療方法,就是手術切除。然而,與普通患者不同,為小陳手術,對於張世忠教授來說,並不是一個輕易能作出的決定。

張世忠教授解釋,一般聽神經瘤直徑大於3公分稱為大型腫瘤,而患者的腫瘤直徑達6公分,算是超大型的聽神經瘤。腫瘤越大,對周圍壓迫越嚴重,手術風險也越大。這種超大型的聽神經鞘瘤與重要的腦乾毗鄰,周圍牽涉到前庭神經、耳蝸神經、三叉神經、動眼神經等多對顱神經,手術切除腫瘤對神經外科醫生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此外,患者是一名孕婦,入院時大約7個月,隨時都有流產的可能。既要考慮到患者能不能耐受手術,也同時要考慮檢查及用藥方式對腹中胎兒的影響。一旦發生緊急情況,是終止妊娠,還是繼續妊娠保胎治療?此外,還需考慮到圍手術期及麻醉對胎兒的影響等。

不僅如此,患者還是B型Rh陰性血。在中國,99%以上Rh血型者屬陽性,只有不到1%的Rh血型者屬陰性,被稱為“熊貓血”,血源奇缺。

腫瘤成功切除 胎兒情況穩定

考慮多重風險,張世忠教授請婦產科、新生兒科、麻醉科、影像科、血庫和藥劑科等相關科室專家舉行了大會診。經充分討論,達成共識:分階段手術,首先解決患者嚴重的梗阻性腦積水,待情況穩定後再考慮進行腫瘤切除術。

11月15日,順利進行腦室外引流術後,經神經外科與婦產科評估,小陳恢復情況良好,胎兒胎心正常。11月20日,小陳的腫瘤切除術如期舉行。張世忠教授在顯微鏡下結合應用超聲吸引器,全切了腫瘤,並在電生理監測下成功保住了和聽神經並行的面神經。術中使用了自體血回輸,全部手術僅輸血4個部門。整台手術持續了8小時。

術後,小陳意識清醒,言語清晰,生命體征平穩,胎兒情況也十分穩定,近期即將出院。聽著張世忠教授詳細交待注意事項,小陳的家人充滿了感激,不住地道謝。

出現如下症狀,小心是聽神經瘤

張世忠教授表示,聽神經瘤一般有四組症狀:發病率非常低調 在腦部腫瘤佔5%

面聽等顱神經症狀:眩暈、耳鳴、聽力下降,惡心嘔吐、病變側面部疼痛、面部感覺減退或消失,面部抽搐,周圍型面癱等。

小腦症狀:小腦性共濟失調,辨距不良、動作不協調。

腦積水症狀:腫瘤壓迫導致腦脊液循環障礙。

椎體束運動症狀:腦乾受壓,出現患側或雙側的偏癱及偏身感覺障礙,腦乾的移位,可使動眼神經受到牽拉而產生眼球運動障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