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伏天灸時起泡是不良反應?聽聽醫生怎麼說~

「夏至三庚數頭伏」,

眼看就要進入今年的「三伏天」了,

這個周六(7月7日)將是本年三伏天灸

預貼的好日子。

但是,貼過三伏貼的街坊們很多都會遇到同樣一個問題:發現貼葯的部位會出現起泡的現象,這是不是皮膚敏感呢?是不是不適合進行三伏天灸呢?小編專門請教了中醫科宋興華主治醫師,請她為大家講講:

為什麼三伏天灸貼葯的地方會起泡呢?

如果起泡了該怎麼辦?

如何才能預防起泡這種情況的發生呢?

伏天灸是一種在三伏天進行的天灸療法,天灸療法始載於南北朝梁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八月十四日民並以朱水點兒頭額,名為天灸,以厭疾」。以後唐代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中有「治瘰癧未潰者,宜天灸,以毛茛鮮者搗泥,縛癧上,帛束之。俟發泡棄之」。宋代王執中的《針灸資生經》中雲:「用旱蓮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當兩筋中(間使穴),以古文錢壓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泡,謂之天灸,尚能愈瘧。」

所以,天灸又叫「發泡灸」,三伏天灸時會起泡是正常藥物良性反應,證明所貼藥物已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根據臨床的經驗,往往起泡後效果會更好一些,因為疾病可以在這裡找到排除的路徑。但每個人對藥物反應不盡相同,有的人皮膚嬌嫩,對藥物反應敏感,就會出現數日灼熱、疼痛和瘙癢,甚至晚上入睡都會受到影響。極個別出現極度燙傷、瘙癢的現象。

三伏天灸後起泡了怎麼辦?

三伏天灸後貼葯部位皮膚會出現發紅,有灼熱感,起泡,有的人起的泡較大,有的人是密密的黃豆樣小水泡。出現水泡時要注意防止感染,不要壓迫和抓撓,洗澡時不要摩擦,也不要用刺激性的沐浴露擦洗,用清水洗就可以了。

如果起大水泡、潰爛疼痛者,可以到醫院門診由醫生處理;出現小水泡,大多數人在三天之內就消退了,如果水泡破了,要用碘酒消毒,燒傷膏外塗;忌食易化膿食物,如鴨、燒鵝、牛肉、花生、芋頭等及其他煎炸食物;避免煙酒。

如何預防三伏天灸發泡?

三伏天灸少部分人會出現起泡現象,甚至泡消後會留下灰色瘢痕。現在很多人基於對皮膚美觀的要求,擔心會起泡,那怎樣去預防呢?

·首先貼敷的時間不要過長,成人一般貼葯時間以2-4小時為宜,兒童時間為0.5-2小時,根據每個人的個體情況及貼葯處產生辣辣的感覺但可以耐受為度,以免時間過長灼傷皮膚。

·另外個別出現皮膚過敏者,需立即取下藥膏,可塗抗過敏藥膏,並及時到醫院對症治療。

戒食牛肉、魚蝦、雞、鴨、鵝、花生、芋頭等易致敏食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