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保護方言還需更多共識與行動

龍敏飛 時評作者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作協副主席王安憶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寫作是語言的藝術,方言能提供很大的資源倉庫。”

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人口流動不斷加速,講方言的人越來越少了。這雖是社會進步的寫照,但人們心中也有一絲憂慮:方言怎麽辦?在許多人的心中,方言與鄉音連綴著一份份情感與記憶。語言學家劉半農曾說,方言是一種“地域的神味”。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方言不僅在個體的情感中留有深刻印記,還與地方文化有著緊密聯繫,一些地方的風俗、戲曲、文化等,都是建立在方言的基礎上的。因此,方言也是鄉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近年來,在保護方言的工作中,一些地方的方言推動者做出了榜樣:主持人汪涵出資465萬元,在湖南省發起了一項方言調查的“響應”(方言發音讀作鄉音)計劃;在湖北省鹹寧市,一名叫陳大銀的老人自費出版了一本叫《鹹寧話》的書,系統性地介紹了鹹寧市6個縣、市、區的1萬多條方言的注釋及例句、出處。這些自發自覺的行動對保護方言而言,具有積極正面的價值。

除了民間有積極行動之外,官方也有不少保護方言的規劃和行動。在2013年1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中,明確提出了“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加強語言資源數字化建設,推動語言資源共享,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語言資源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此外,湖北省也於2016年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湖北片區項目,依托一批高校建立了10支調查團隊,計劃在3年內完成對省內50個漢語方言點的調查和記錄。遺憾的是,類似的行動在一些地方,還是亟待改善與加強的。

有人說,保護方言就是保護傳統文化。對許多傳統文化而言,方言是根基,是靈魂。對方言來說,最可怕的事情可能是其一旦消失就不可恢復。或許,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一些方言的消失是無法阻擋的事實。所以現在,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行動去減緩方言消失的時間,讓“留住鄉愁”有更好的承載體。

同時,保護方言及其附加的傳統文化,在有良好的保護氛圍的基礎上,還應凝聚更多共識,讓更多人、更多機構參與起來。唯此,“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的場景,才不會隻留存於詩詞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