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跟女博士比真,我輸;跟女博士比美?我扎心服

最近,翟天臨火了。學術不端被質疑到變身“葫蘆娃”的他,還牽扯出一連串的學術疑雲,多到連網友都感慨:“我吃瓜都吃累了”。然而,火了的除了翟天臨,整個博士群體也成為熱議的主角。

“博士”常常讓大家望而生“畏”,不是恐懼,而是敬畏。特別是女博士,甚至被大家定義為是除了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類人”。印象中,她們不太在乎自己的外形,說起話來也讓人不知所雲。比起男友,她們似乎更願意和書本知識約會。沒錯!就是《生活大爆炸》裡的樣子。因此,“女博士”也像“處女座”一樣,成為大家日常調侃的主角。

但是,你以為的“真相”就是真相嗎?這次,COCO找到8位貨真價實的女博士,讓她們用自己的故事和經歷,撕掉那些充滿誤解的標簽,並告訴你們:女博士也可以是選美冠軍,女博士也可以擁有一顆被愛情溺愛的少女心。大家都說smart is new sexy, 但COCO在這幾位女博士的採訪中感到了smart is always sexy。

大家說:女博士都沒有“少女心”的吧......

Dr.詹說:我用幻想自己是偶像劇女主角來舒壓,親測好用。

詹青雲

趁著年輕,偏要勉強

詹青雲是“貸款百萬求學”的“哈佛女學霸”,曾帶領哈佛耶魯大學聯隊獲得2 0 1 8華語辯論世界杯總冠軍的“最佳辯手”;也是《奇葩說》節目裡“滿腹經綸的睿智女神”,跟陳銘的一場關於“知識要不要共享”的開杠一戰成名。有人欣賞她縝密的邏輯和快速的反應,有人佩服她強大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有人覺得她在引經據典時渾身散發著知識的光芒,還有人在智商和學識之外,從她的發言中讀出了一種屬於學者的理想主義情懷。拍照時的詹青雲一直笑個不停,有時是被攝影師的話逗笑,有時又是被自己的話逗笑,我們只好一直提醒她 :“青雲,酷一點,表情酷一點。”差點忘了這個滿腹知識舌戰群儒的哈佛女博士,還是個90 後的好奇女孩。

“一直以來我習慣了自己是比較好的學生,對自己很有信心,但你會發現,之所以覺得自己學習還不錯,是因為沒有遇到足夠強的對手。在壓力最大、最苦的時候,我就幻想自己是青春勵志偶像劇的女主角,這招蠻好用的。”

“參加節目時對我的介紹是哈佛女博士,這是沒辦法的,任何節目都需要突出人的某些特點,這樣大家才容易記住。大家會有刻板印象,其實不一定是非常糟糕的事情,有了刻板印象你會對新的事物有一些熟悉的感覺,認識起來比較快。我是博士,但我也不只是博士,我身上肯定還有其他的特質,所以我自己不會用博士來稱呼自己。有些博士,他們是真的扎根和投身在學術研究裡,就可以很驕傲地說我是什麽領域的博士,但我真的不是那樣的人,我覺得沒有資格這樣稱呼自己。”

“我想成為年輕的,沒有遇到喬峰之前的阿朱。因為金庸的女主角都活得太苦了,他的小說是男性視角,大多以男主人公的成長為脈絡,所以女主都是犧牲型的。如果我是男的,你給我一個任盈盈,我就開心死了,但是我作為一個女生想要成為哪個女主角,就很難。阿朱後來的遭遇很苦,但天性是快樂的、積極的。比如她很喜歡蕭峰,就到雁門關去等,這一是因為她很聰明, 也是因為有喜歡的東西她就去追求。”

大家說:女博士肯定都是苦行僧!

Dr.夏說:青春無論怎樣都是拿來浪費的,一直學或一直玩都是。

夏笳

“輸得起”不一定比“贏”差到哪裡去

王瑤還是一名北大大學生時,用“夏笳”的筆名在論壇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科幻小說《關妖精的瓶子》,一舉拿下當年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最佳新人獎,於是“夏笳”這個名字,在科幻迷中紅了。四年的大氣物理讀完,夏笳發覺自己並不想成為一名物理學家,她最想的事情是——把科幻小說拍成電影。於是一名物理系的學生,靠突擊學習電影史,順利考上了中國傳媒大學電影學碩士,入坑後才發現,科幻作品的複雜程度遠超過她的想象。然而學霸的人生豈能輕言放棄,在旁聽北大戴錦華老師的公開課時,她又找到了新方向。狠拚兩年,她回到北大進行科幻文學領域的研究。從物理學士到電影學碩士,再到文學博士,既理性又感性,既深沉又好玩的夏笳,成為中國第一個研究當代中國科幻的比較文學博士,她的論文也成為分析 90 年代以來中國科幻文學與文化現狀的一部重要文獻。

“博士是什麽呢?想象一個由無數同心圓組成的圖片,代表了人類知識的總和。裡層的圓中有很多人,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通識知識。然後一部分人從某個方向突破到外面的圓,成為研究生。只有一小撮人獨身上路,繼續向外層推進,直到觸及整個大圓的邊界,然後TA與那個壁壘死磕,三年、四年、甚至更長時間,終於在某一刻TA磕出了一個小小的坑,這就是博士。”

“我爸對我說過一句話,‘青春無論怎樣都是拿來浪費的’。一直學或一直玩都是浪費 ,關鍵是要用什麽比較有趣的方式來把它浪費掉。他對我說這話的時候,我正在因為考博而壓力重重。後來我聽到戴錦華老師說過的另一句話,‘希望你們將來能夠學會輸得起’。這兩句話的背後都是很深刻的東西,這個時代被全球資本主義的邏輯所裹挾,任何人都無法與之抗衡。而作為生命本身,不應該拿成功或失敗來衡量,輸得起不一定比贏要差到哪裡去。”

大家說:女博士都是“一路躺贏”。

Dr.陸說:我不過是比你多了點運氣。

陸盈盈

讀博的每一天都面臨著小劑量壓力

在康奈爾大學頂著優秀畢業生的榮譽提前博士畢業,手握鋰金屬電池的發明專利,博士論文研究的是困擾能源儲存領域 40 年的學術難題,基於她的研究貢獻還被授予院系最高榮譽的 Austin Hooey 研究獎,緊接著又成功入選 2015 年“千人計劃”回浙大執教,27歲一畢業就成為博士生導師,陸盈盈的履歷,一路開掛。但人們習慣了一名學者用盡十餘年歷練慢慢熬成教授的晉升軌跡,這麽年輕就享受這麽高的待遇,還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女,惡意揣測撲面而來。面對這些,她選擇了沉默和無視,一頭扎進實驗室——這是一個研究者最好的反擊方式。三年後,大家對陸盈盈的關注重點,從“最年輕的歸國女博導”,變成了“新型電池研發者”,她和她的團隊潛心研發的金屬鋰電池一旦實現量產,續航能力可以達到目前所使用電池的 5 倍。

“我一直都不是一個特別拔尖的人,把我放在任何一個圈子裡,我都覺得有比我強的人,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他們比我更有天賦。高考是超長髮揮上了浙大,學化學是因為相對其他的科目,我能花比較少的精力就學得比較好,對擅長的事,也就會慢慢喜歡上。讀博的想法其實很單純,就是想去國外的好學校。當時碩士、博士都申請了,最後比下來,選了康奈爾的直博項目。現在回頭看,剛好這條路也是不錯的。”

“讀博不像以前的應試教育,應付完期末考試可以放一個長假,你可以把之前的課本都拋掉。它要求你不僅課業要過得去,還要做一部分的研究,每天都會給你小劑量的壓力,哪怕你完成了這個項目,發了一篇很好的論文,轉頭第二天就又開始一個新的項目,我覺得這很像一個人一輩子走來的過程,你有很多角色,方方面面都會讓你有壓力,讀博的心路歷程就是人生的一種模擬。”

“博士的認知邊界比普通人廣,如果想在親密關係裡有一些精神上的互動,產生共鳴的情況要難一些。”

大家說:女博士都把男人踩在腳下(瑟瑟發抖)。

Dr.張說:男女平等,眾生皆苦。

張怡微

如果你不知道該做什麽

讀書不會辜負你

張怡微從小就是那種“別人家的小孩”:中學時在人氣很高的《萌芽》上發表作品,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也接連拿獎,因為寫作年少成名,最後也真的以此為業,儘管擁有比同齡作家更多的讚譽和追捧,她卻總是帶著一股誠惶誠恐的謙虛和謹慎。她說自己一路讀到博士是因為“人生沒有太多選擇”,潛心寫作是為了“賺夠生活費”,而自己的博士論文也只是“沒有太多硬傷”。在每一天只想盡快畢業的焦灼中,張怡微用四年多的時間快速獲得了博士學位,並憑借這個博士學位和寫作經歷的“硬實力”,成為複旦大學創意寫作專業的教師。張怡微以前小說裡那個不開心的少女,現在長成了讓小時候的自己滿意的樣子。所以她相信,如果不知道該做什麽就去讀書,讀書很辛苦,但也很值得。

“寫作、藝術和談戀愛很像,花錢、花時間卻不一定有結果。沒有結果,你為什麽願意付出?因為這當中一定有美妙的東西,有獲得感、有回饋,讓你覺得精神愉悅。寫作和藝術不一定讓你更有錢,但會讓你更自主,能跟自己相處得更好。女孩子應該寫作,要有能見度。”

“女性在年輕的時候很容易受到提攜和幫助,做得好就會受到很多鼓勵。沒有人要聽男人抱怨,男生更寂寞、更孤獨,他面對的壓力更大。女孩子遇到什麽問題,至少有一夥女孩子會來聽,真正的平等就是不要雙標。男女的智力差不多,男性壓力很大,我們眼睜睜看著他們的發際線退後了,老師還說不要怕,休息好了會長回來的。你會發現男人也和你一樣,被同樣考驗著。”

“說到焦慮,男女都一樣,不只是30歲的女人在焦慮,40歲的男人也很苦悶的,我們所有的人生計劃其實都隻制定到40歲,40歲之後你對自己的要求是一片茫然。有孩子要撫育,有老人要照顧,我的人生就這樣了嗎?他們特別特別苦。人活著就是越來越難,生老病死的難題不是針對你一個人的,大家都這樣,現在的年輕人以後也不會更好。有段子說,你感覺到難就對了,說明你的路是正的;不然你會奇怪怎麽什麽妖怪都遇不到,說明這路不對,就是西天取經的感覺。”

大家說:女博士都是時尚絕緣體(雙重肯定)。

Dr.於說:不美怎麽做美院學霸!

於婉瑩

讀博很美好,我才不焦慮

本碩博八年多,於婉瑩一直被一根命運的紅線與清華緊緊連在一起。像她這樣的學生有個標準叫法——“三清團”,本科、碩士和博士都是清華出身,當年美院只有3個直博名額,她就是其中之一。於婉瑩的《手繪清華》系列水性筆創作,在網上引起不小的關注,也因此被校園內外熟知。她用樸素的黑白線條去勾勒千絲萬縷的校園生活片段——人流湧動的二校門、依偎交疊的自行車、荷葉簇擁的漢白玉拱橋、爬滿青藤的圖書館……她希望在2021年的這個時候,畫出110幅作品,運用更多的繪畫創作形式慶祝清華的110周年校慶,同時也作為自己的畢業紀念作品。“如果畫不完也沒關係,我的作品數量總可以趕上清華的年紀。”

“美院的學生也許跟別人不一樣,對我們來說,穿著裝扮都說明自己的審美水準。所以想做學霸,應該先從審美開始。”

“我今年27歲,是藝術創作的大好階段,可以說我的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才剛剛開始,對我來說最需要的是體驗和感受,為什麽要用美好的博士階段去焦慮呢?”

大家說:女博士沒人敢追。

Dr.潘說:不好意思,我們相愛七年~

潘鵬路

農學博士做輔導員浪費嗎?為了愛

潘鵬路的度假必備娛樂項目之一,是鑽進大山抓蟲子,在夜裡支起一塊背景布,打開探照燈把各路蟲子都吸引到周圍,挑了好看的回去做標本,朋友搬家或者過生日,她會精心裝裱成禮物送人。博士期間她還完成了另一件大事,和相戀7年的男友結婚。倆人從大二就在一起,在一個導師門下,還一起署名發過論文。畢業後老公留校做博士後,潘鵬路轉去了行政崗,在學院做輔導員。在旁人看來這是個讓人大跌眼鏡的決定,似乎為了讀博耗費的那些心血都因此而不值得。有人調侃她的導師,你培養出一個博士,怎麽讓她去做行政?但她卻篤信,讀博士是我的選擇,放棄科研也是我的選擇。只要這種生活方式是自己喜歡的,不是被強迫的,何必論好與壞、對與錯?

“浙大有一對院士夫妻,是我和老公的偶像,曾經我們也想這樣,體驗了幾年兩個人同時做科研,發現就是沒有人顧家。有一次我聽了女院士的講座,才知道他們如今的成就是用整個家都是80多歲的母親操持換來的,那個時候我有點動搖了。我問自己,科研能支撐自己做一輩子嗎?我覺得不能,我很明確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是什麽,所以換了個軌道,我也不覺得自己是犧牲,我們是在相互成就。”

“我不認為博士畢業後沒有繼續從事相關領域的行業是一種可惜或者浪費,因為這個過程中我們獲取的知識會內化為智慧、外化為氣質,這個過程中獲得的歷練同樣會成為我們在別的行業中脫穎而出的資本。”

大家說:讀博其實是為了逃避現實社會吧。

Dr.張說:那不如我們來聊聊“選美”。

張琬

誰說女博士就不能去選美?

高考填志願,張琬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時刻。在那之前她是父母面前的乖乖女,特別尊重長輩的意見。但那天鬼使神差地,等到父母上班後,她偷偷把已經填好的志願改成了語言專業。像電影《降臨》中能與外星人對話的語言學女教授一樣,這門學問既高深又實用,張琬在讀研時,還協助上海警方通過識別嫌疑人的口音偵破意圖製造威脅破壞活動的案子。讀博階段除了寫論文,她也沒閑著,創立了語言工作室,甚至去參加選美比賽。朋友不解,選美比賽不是物化女生嗎,都讀到博士了還去湊這樣的熱鬧。張琬卻覺得,女生都想要變好看,這沒有什麽錯。“能在選美比賽裡走到最後的女孩,展現出的美好不止是身材和臉蛋,甚至不一定是同一種範式裡的美,只有那些特別有毅力、有涵養、心理素質超好的優秀女生才會走到最後”。

“選美和讀博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壓力。選美比賽裡,更多是事情多到不夠睡的生理壓力,而讀博則是長達兩三年的痛苦而漫長的過程。但我自認為適應得還算不錯,因為我相信人生不應該以追求快樂為目的。生活中就是有很多壓力跟焦慮,難道你要把這些忘記,硬要自己快樂嗎?你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想做有意義的事情就不會那麽的自在。”

“加入阿里後,我發現同齡人已經工作了很多年,有完整的一套做事方法,人際關係也處理得頗為成熟。和他們相比,從學校裡出來的我沒有那麽純熟。但我父親一直教育我說,人生是個很長的比賽,每個人的時間進度是不一樣的,沒有可比性。比起早開始,我更願意晚結束。”

大家說:女博士都是“死磕”書style。

Dr.孫說:不好意思,我連教科書都沒有。

孫曉天

沒上一節課,我拿下了博士學位

孫曉天研究的互動設計是當下非常新興的學科,涉及到藝術與科技的融合,例如 通過一個“氣味照相機”的裝置,捕捉城市的光影,再融入芳香療法的技術,用 氣味感知城市的情緒。從碩士到博士的這幾年,她已經習慣了沒有教科書、沒有專門從事研究的老師、甚至沒有一門課程的學習生涯,一切都要通過自己的創造和探究,而最終的學業判定則來自於她的藝術作品。她的作品中有不少與人類環境和前沿科學合作的案例,北京霧霾異常嚴重時,她做了一個“呼吸避難所”的項目,想通過藝術裝置去治愈城市中的壓力。作品被“海倫設計獎”提名為提高生活質量的優秀畢業生項目。將最抽象的科學原理詮釋為最直觀的多重感官體驗,就是互動設計令人著迷的所在。

“並不是說只有那種看起來是‘天選之人’的才能讀博士,只要你真的想去做,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只不過大多數人並不一定真的想花時間在這方面。讀博並不是我想逃避工作,而是我想學得更多。”

“很多人都說我做的東西現在沒有應用價值,但我覺得只要我是第一個做出來的就已經很開心了。我是一個在為未來工作的人,等到幾十年後這個技術或產品真的普及的時候,可能與現在完全不同,但總有人會發現曾經也有人做過類似的實踐,而那個人就是我。”

通過呼吸作用表達城市與居民關係的小型互動建築

真女博士,真的驚豔!一場學術不端的風波,除了質疑和群嘲,還應該引起什麽?我想,應該是對整個博士群體的關注,關注他們人生的精彩,關注他們專業的精尖,關注他們作為個體最真實的一面。褪去學位的加持,這八位女博士更是有著高顏值,高情商,高情趣的女性,有著一個我們都想成為的模樣。知識向來不是書本上的文字與信息,還是我們人生的高度,性格的雕琢和生活的軌跡。無論男博士還是女博士,或許“博士”這個身份,才是我們最該撕掉的第九個標簽。人生,無關身份,有關精彩。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時尚COSMO》2019年3月刊專題《女博士,了解一下》

策劃、編輯:朱瑾

執行:朱瑾、程晛

造型:馮靖桓

攝影:常修雨

採訪、文:若菲、Dalmore 、可妮

新媒體編輯:侯爽,李放

妝發:薛寧、劉翼、馬蘭、陳琅

視頻素材:張濤、席榆林、weshot studio

視頻剪輯、製作:溫茗伊、程晛

排版:aya(雜誌) , Rubby (新媒體)

場地:上海明珠美術館、北京鴻坤美術館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 新浪微博

時尚COSMO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獲取版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