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均勝電子多項財務數據存疑 “並購狂人”商譽佔淨資產近五成

紅刊財經 周月明

“並購狂人”均勝電子不斷並購擴展,在營收大幅增長的同時,歸母淨利潤卻表現平平,而與此同時,不斷並購帶來的高商譽業已成為企業未來的發展的隱性地雷。更為重要的是,近年來,公司的財務數據也存在諸多的隱患,甚至不排除有財務造假的嫌疑。

近兩個月,隨著一系列回購新政的出爐,A股上市公司的回購情況受到眾多投資者的關注。在三家實施回購金額超過10億元的上市公司中,就包括了汽車零組件生產商均勝電子。

今年5月3日,均勝電子發布了回購預案,稱本次回購股份資金總額不低於18億元,不超過22億元,回購期限為自5月2日後不超過六個月。截至11月8日,公司已支付回購金額16.07億元,佔總股本6.67%。至回購期限結束,公司雖未支付夠當初預案公布的最低額度18億元,但也相對接近,此外,公司董事長5月7日還宣布增持2.4億元。可惜的是,一系列回購和增持舉措卻沒有提振股價表現,至11月8日,股價仍下跌14%。

均勝電子是於2012年3月借殼上市的,上市以來,一直依靠不斷“買買買”發展壯大,先後並購了德國普瑞、IMA、Quin、百利得(美國KSS)、TechniSat DigitalGmbHDaun(德國TS道恩)、EVAVA以及日本高田等公司,用於並購的花費超過200億元。從近幾年公司營收表現來看,因不斷並購,營收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2016年至2018年前三季度分別達到185.52億元、266.06億元和394.21億元,同比增長129.54%、43.41%和103.08%。然而,就在其營收持續大幅增長的同時,歸母淨利潤卻沒有那麽“好看”,2016年至2018年前三季度分別實現4.54億元、3.96億元和10.58億元,同比增長13.46%、-12.75%和19.28%。

為何營收增長迅速而歸母淨利潤表現卻平平呢?如此的增收不增利又是什麽原因所致?《紅周刊》記者在深入分析均勝電子近幾年財報後發現,該公司多年來的營收、採購、存貨等方面數據均存在一定異常,而這些異常或是導致企業增收不增利的根本原因。

可疑的存貨數據

均勝電子在2016年、2017年財報中披露了主要產品產銷量、存貨、成本等諸多財務數據,《紅周刊》記者經過仔細核算後發現,其存貨、成本等財務數據均存在不小的疑點,直指該公司財務數據的真實性。

財報披露,均勝電子主要產品為智能汽車電子相關產品(包括人機互動產品、車載互聯繫統、汽車安全系統、電子功能件及總成)以及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收入佔公司2016年、2017年營業總收入(185.52億元和266.06億元)的94.38%和96.90%,如此說明在該公司的庫存商品之中,應該以上述幾類產品為主,而其他類庫存商品不會太大。

從產銷量數據來看,2017年智能汽車電子產品和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的產量大部分是大於銷量的,這意味著公司當年有部分未銷售出去的產品會計入存貨中,導致存貨金額有所增加。將各項產品主營業務成本除以各項產品銷量,可得到各項產品的部門成本,再將各項產品的部門成本與產銷量差相乘,可得出各項產品每年增加或消耗掉的庫存金額。因此,綜合2017年各項產品新增減庫存金額相加減後,核算出的結果為庫存商品新增了26.18億元,然而奇怪的是,通過2017年和2016年存貨账面價值(2017年為37.88億元,2016年為30.03億元)得出的2017年所有存貨新增金額卻僅為7.85億元,顯然,通過細分產品產銷結果得出的庫存增加額要比實際庫存少了18.33億元。而即便是其他產品銷量比產量大,消耗了上期庫存,但若考慮到其佔比較低的原因,金額應該是相對有限的,如果非說營收規模佔比僅3%至5%的非主營產品能夠消耗掉18.33億元2016年的庫存(佔30.03億元的61.06%),這顯然是不科學的。由此來看,2017年主要產品的產銷數據與庫存數據真實性是可疑的。

同樣的方法去核算2016年庫存數據,可以看到2016年通過細分產品產銷結果得出的庫存增加額約為11.01億元,而通過2016年、2015年存貨账面價值30.03億元和11.67億元核算出的2016年所有存貨實際新增金額為18.36億元,兩者之間也相差了7.35億元,這意味著,營收規模佔比僅3%至5%的非主營產品需要新增7.35億元左右的庫存(即2016年總庫存的24.47%)。可問題在於,既然非主營產品營收規模那麽小,公司又為何還要大力氣去生產形成庫存呢?顯然這也是讓人難以理解的。

此外,若是根據其採購及消耗數據核算,依可證明出2017年的存貨數據是不合理的。

均勝電子2016年、2017年的存貨账面價值分別為300362.54萬元和378770.15萬元,佔當期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達到16%、24.9%。在存貨金額大幅增長的同時,其佔流動資產比例也在迅速增大,如此變化給均勝電子資產的流動性帶來一定壓力。與此同時,從公司存貨周轉率數據變化來看,其2016年、2017年分別為7.22次、6.55次,出現了較快速度的下降,這種下降的變化說明企業的庫存商品出現了滯銷。

2017年,均勝電子向其前五名供應商採購了290300萬元,佔採購總額的13%,由此可合理推算出這一年的採購總額達到了2233076.92萬元。根據財務的一般規則,採購總額除了需要結轉到營業成本的部分,余下未結轉的則會留存在存貨中,導致存貨規模增加。而均勝電子存貨在2017年快速增長則意味著公司當年的採購有較大一部分因未能結轉為營業成本而留在了存貨之中(見表2)。

據財務報表,均勝電子2017年營業成本中原材料金額為1638392.93萬元,和當期採購總額2233076.92萬元對比,理論上將有594683.99萬元未結轉的採購需要體現為存貨新增中。但事實上,2017年存貨中的原材料部分僅比2016年相同項多了52805.1萬元,相比理論上原材料新增額差了541878.89萬元。

在存貨項目中,除了原材料這一項之外,在產品、產成品、發出商品、自製半成品及委託加工物資項也均有一定原材料成本的,但是即使我們不考慮這些產品原材料成本問題,其現有2017年年末存貨账面所有金額也只有378770.15萬元,已經比前述差值少了16.31億元,而若考慮產品中原材料金額,則相差更為明顯。

這樣看來,不論是從產量和銷量的角度核算,還是採購、消耗角度核算,均勝電子所披露數據從財務勾稽關係看,均存在異常,這實在讓人對其披露數據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除了產銷數據存疑之外,均勝電子的營收數據也較為異常。從公司前幾年財報數據來看,2016年、2017年的營業收入分別達到了1855240.92萬元和2660560.03萬元,其中,國內營收分別為582609.13萬元和913816.44萬元,考慮國內營收增值稅(17%稅率)因素的影響,其含稅金額大約分別為1954284.472萬元和2815908.825萬元。

均勝電子合並現金流量表數據顯示,這兩年公司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分別為1986598.98萬元和2936646.17萬元,對衝同期與現金收入相關的預收款項影響,則2016年、2017年公司新增預收款分別為3653.75萬元、-2362.56萬元,則與這兩年營收相關的現金流入分別達到了1982945.23萬元和2939008.73萬元。將這兩年含稅營收與現金流數據勾稽,則收到的現金比含稅營收分別多出了28660.76萬元和123099.91萬元,理論上這將會導致這兩年的負債有所減少,即這兩年的應收款項應該減少28660.76萬元和123099.91萬元(見表3)。

然而,在這兩年的資產負債表中,均勝電子2016年和2017年的應收账款(包含壞账準備)、應收票據分別合計分別為521161.4萬元和488938.28萬元,相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項數據分別增加了398257.37萬元和-32223.12萬元,顯然,這一結果與理論上應該減少的28660.76萬元和123099.91萬元金額明顯不符,分別相差了426918.13萬元和-90876.79萬元,如此結果意味著2016年有42.69億元的現金支出不知去向,而2017年則有90876.79萬元債務莫名減少的情況。上市公司雖然在財報中表示,公司有一定的票據背書轉讓,但金額卻相對有限。總的來看,如此巨大金額數據差額,從信披角度看,公司還是需要在財報中披露清楚的,否則這將是一筆糊塗账。

採購數據不合理

除了上述存貨和營收方面數據出現異常外,《紅周刊》記者還發現均勝電子2016年、2017年的採購方面數據同樣是存在異常的,尤其是2017年異常較為明顯。

財報數據顯示,2016年、2017年均勝電子前五大供應商採購額分別為136600萬元和290300萬元,佔年度採購總額比例分別為9%和13%,由此可推算出這兩年的採購總額分別為1775800萬元和2612700萬元,考慮到17%增值稅率的影響,其含稅採購總額分別達到了1775800萬元和2612700萬元(見表4)。

在2016年、2017年的現金流量表中,公司“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分別為1448432.01萬元和2111756.9萬元,剔除當年預付款項新增的23221.64萬元和-12004.47萬元影響之後,則與採購相關的現金支出分別達到了1425210.37萬元和2123761.37萬元。將含稅採購總額與現金支出勾稽,現金支出少了350589.63萬元和488938.63萬元,理論上,這將會導致2016年和2017年債務有相應金額增加。

可事實上,這兩年的債務確實是有所增加,但2016年應付款項僅新增了330012萬元,而2017年也僅新增了84659.52萬元,分別相比理論新增債務少了20576.97萬元和404279.11萬元。那麽,如此巨大的無數據支撐的債務減少又是什麽原因所致的呢?而這也就需要上市公司去解釋了。

折價轉讓股權為哪般?

近年來,均勝電子一直依靠“買買買”快速成長,但不斷並購也導致公司商譽高企。截至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账面商譽金額鋼彈82.15億元,約佔公司淨資產的47.6%,是當期歸母淨利潤的7.76倍。

從公司財報披露的數據來看,商譽的大增時間主要發生在2016年,當年商譽鋼彈74.68億元,而2015年時僅為3.04億元,同比大增2354%。查詢財報可以看到,在2016年4月29日時,均勝電子分別以現金14.40億元、1.02億元收購了TechniSat Digital GmbH100%股權、EVANA Automation100%股權;於6月2日又以現金60.91億元收購了KSS Holdings Inc.100%股權。三項交易合計耗資了76.33億元,使得上市公司當年新增商譽達68.39億元。

除了此前的高溢價並購,上市公司還在2018年4月以15.88億美元並購了陷入產品安全問題而申請破產保護的老牌汽車安全系統製造商日本高田公司,此舉也使得上市公司2018年上半年商譽同比增長了9.15%。就在均勝電子完成對高田公司收購後,其將此次花費60.91億元收購的美國KSS與高田公司進行了資產整合,成立了均勝安全系統有限公司,從這點來看,新成立的公司應該是公司的核心資產之一。然而,就在其完成對高田的收購僅僅兩個多月,均勝電子又於6月30日發布公告稱,以5.5億美元出售均勝安全30.78%股權,以此價格推算,均勝安全當時總估值約為17.87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23.87億元。這就讓人奇怪了,此前收購KSS與高田的收購價格之和合計已經鋼彈171億元了,而此次以5.5億美元出售均勝安全30.78%股權,估值卻僅有123.87億元,就估值變化看,合並後的均勝安全資產估值明顯低於前期對兩家公司的收購價之和,如此行為是否表明此次股權出售是打折出售呢?進而又是否意味著上市公司此前高溢價收購已經出現大額減產減值呢?而對此,公司並未在相關公告中予以明確解釋,如此舉措,不排除有信披違規之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