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晚清官派留學生有多少?他們都為國家做出了什麽貢獻?

大清建立後,沿用了前朝的制度,設置了科舉。而說起清朝的學校,有中央的官學以及地方的官學。中央的官學主要指京師的國子監,而地方官學主要是府、州、縣學。除此而外,社會上還有一些私塾、書院。但其實我們知道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只不過是八股文,那麽自然地學習的無非就是聖賢書和八股文。

然而鴉片戰爭以後,大清受到了西方的巨大衝擊,不得不接受來自西方先進技術和知識,國內一批批的以西學為主的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比如京師同文館,就是大清第一個官方辦的外語學校。與此同時,一批“睜眼看世界”的洋務派極力主張走出去,向西方國家派遣留學生。由此清廷開始向國外派遣留學生,那麽這些官派留學生有多少呢?他們學成回國後又做出了什麽貢獻?

留學的初衷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學成歸來用自己的所學挽救國家危機。

1872—1875年清政府陸續向美國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幼童,然而他們並沒有完成學業就被強製要求回國了。

不過回來的已經不足100人,這中間有提前輟學的,也有死亡的。回國的這些人並沒有辜負自己的初衷,他們分散在各個行業,為這個風雨飄搖的國家做著自己的貢獻。

他們當中有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煤礦礦冶工程師吳仰曾這樣的技術型人才,也有民國總理唐紹儀、清末交通總長梁敦彥這樣的政治家,還有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這樣的教育家。甚至還有很多在中法戰爭以及甲午戰爭中犧牲的英雄人物。

同時呢,清政府又在沈葆楨、李鴻章的建議下,從福建船政學堂選派留學生到歐洲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前後分三批,共80餘人,分赴英、法、德等國。

而這些人大多成為了清末海軍建設中的專門人才,更有甚者成為了海軍的高級將領,有天津水師學堂總教習嚴複,左翼總兵、“鎮遠”管帶林泰曾,右翼總兵、“定遠”管帶劉步蟾,中軍左營副將、“濟遠”管帶方伯謙,中軍右營副將、“靖遠”管帶葉祖珪,左翼左營副將、“經遠”管帶林永升,精練左營遊擊、“康濟”管帶薩鎮冰等。

甲午戰爭後,大清又掀起了一股留日熱。第一波清政府派遣了13人到日本留學,在之後的幾年中,這個數字成倍增長。

庚子國難後,清廷向列強賠款,不過美國隨後利用了一些退款開始和清政府合作辦學,其中就有去美國留學,為此清政府在北京設立了“遊美學務處”負責留美學生的考選派遣事宜,還在美國設置了“遊美學生監督處”。

1909-1911年,遊美學務處選送三批共180名學生赴美留學,其中包括梅貽琦、胡適、趙元任、竺可楨、胡剛複等。

雖然晚清時期的留學生並非人人成才,但是大量的國人能夠走出國門,去增長見識,學習技能,在各自領域報效祖國,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