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是什麽讓清朝放下身段向日本派留學生?

中國人赴日本留學始於1895年中國戰敗求和之後。此前千百年間,中國一直是日本人不敢平視的“天朝上國”,歷朝歷代來華求學的日本人絡繹不絕,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許多方面,中國人都是日本人的老師。在唐代,日本留學生不但與中國的文人士子唱詩吟和,切磋學問,有些還在朝廷裡做官。在明代,儘管有倭寇在東南沿海一帶滋擾,但日本人對中華文化的欽慕絲毫未改。在大清“康乾盛世”期間,日本人絕對不敢對中國有任何非分之想。

圖1:《馬關條約》的簽訂

然而西方列強的東來改變了維持千百年的中日關係格局。

在英、法、美、俄等國的堅船利炮的威逼下,中國和日本先後打開了國門,應付一場千古未有之大變局。這是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對東方的侵略,也是西方文明對東方文明的挑戰。

在大變局面前,古老的中國因循守舊,步履蹣跚,端著“天朝上國”的架子不肯輕易放下來,一次又一次地錯過了趕上近代文明步伐的機會。相反,善於學習外來文化的日本人則能審時度勢,及時調整方略,高高舉起“明治維新”的旗幟,對內改革政治、整頓經濟,對外學習西方、派遣留學生。經過數十年的賽跑,中國在許多方面都落在了日本的後邊。在東西方文明相遇發生碰撞的過程中,中國就像一艘破爛不堪的巨型木船,行動十分遲緩,而日本則像一艘輕型快艇,船小好調頭,行動迅捷,成就顯著。在甲午戰爭之前,只有極少數中國人感覺到了日本的巨大變化,而絕大多數中國人還以傳統的眼光看待日本,對來自日本的威脅茫然無知。

甲午一戰,舉國皆驚。堂堂天朝上國竟敗於蕞爾小國日本,真乃奇恥大辱也。痛定思痛,惟有承認落後,放下架子,向人家學習,才可能有出路。一時之間,從封疆大吏到社會名流,都發出了留學外國的倡議,莘莘學子憤於朝政之腐敗,國家之落後,決心遠涉重洋,探求救國之道。日本的權貴顯要為示好中國,也在清廷和各封疆大吏處遊說,要求派學生到日本學習,這樣既可炫耀日本之強盛,又可聯絡中日間的感情,消弭中國人因甲午戰爭的失敗而對日本產生的仇恨。

圖2:甲午戰爭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