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裡有一百本珍貴攝影書等你來翻閱

12月23日下午3點,映畫廊本年度最後一個展覽《看中看——中國攝影書100本》即將開展。本次展覽將展出清末至今,中國攝影史上的一百餘本重要書籍和珍貴畫冊。展覽將持續至一月中旬。

就本次展覽的緣起和內容,我們和策展人之一王海寶進行了對話,他也是本次展覽書籍的提供者之一。

采編 | 宋海嬌

圖片 | 王海寶

這次展覽有很多書籍是您的收藏。收藏攝影書多久了?最初是怎麽想到要收藏攝影書的?

我涉足中國攝影書的起因是看了那老師2011年寫的《中國攝影史上最值得收藏的40本書》,以此發軔。我正式進入這一行比較晚,是在2010年;也走過那些影友曾經走過的路,風花雪月山南海北地跑,但後來拍了拍就感覺意義不是很大,自己也很迷茫。這時候不經意間買了一些中國攝影方面的書,良莠不齊。看了那老師的文章後啟發很大,我就用了不長的時間把那老師推薦的40本書全部收集起來。收集全這些書系統地讀過之後,覺得中國攝影書還是值得很好地梳理一遍。特別記得鮑昆老師曾對我說過:中國不缺攝影師,而缺研究攝影文獻的人。2013年,我在平遙攝影節跟那老師第一次見面,跟他說了這個事,他都很驚訝,他說這40本書裡有些書他都沒有。由此我就沿著這條線索不斷地擴大自己的搜索範圍和層次,像大浪淘金似地,越來越注重把這些書作為文獻來研究。

是按怎樣的脈絡收藏的?

以那40本書為基礎,以時間為線索擴充,大概分為四個時間段:清末到民國、新中國成立到文革、改革開放到2000年,以及2000年至今。這次展覽也是同樣的結構。

攝影是西方舶來品,雖然有歷史考據,中國人接觸攝影的時間跟國際上差得不是很久,但真正擁有自己的想法、真正將攝影作為一個藝術門類來研究、寫自己的攝影書還是比較晚的。中國攝影早期受西方人的影響比較大。這次展覽的書最早涉及清末,清末的書比較少,當時是以翻譯國外的書為主,比較系統地介紹基本的攝影技術與技巧方面的東西,關於攝影理論和攝影藝術探討的書籍比較少。這畢竟是一個萌芽起步期。到民國以後,中國跟世界不斷深度交往,一些學者也開始加入攝影的行列,創造中國攝影早期的一些“第一”的都是學者,比如陳萬裡、劉半農。這些學者介入到攝影以後把攝影的層次提高了,在這個過程中還成立了一些社團,像北京的光社、上海的黑白影社等,這些學者和機構在大城市開始推廣攝影術。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有幾個“第一”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陳萬裡,他是中國攝影界繞不開的人,他不僅發起成立了光社等機構,個人也做了很多探索和創新,比如說第一個出個人攝影集《大風集》,拍攝了專題比如《故宮》系列等等,對中國攝影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還有劉半農,經過我們考證,他是中國第一個寫作攝影理論的人,也是第一個編攝影年鑒的人。雖然他涉足攝影時間非常短,但是他修養和天分比較高,所以能夠迅速介入並有所成就。另外一些活躍在北京和上海的學者的著作有《攝影初步》《攝影指南》《美術照相習作集》等等。中國攝影師最早就是展示攝影的記錄功能,拍攝了大量的中國風光,有趣的是,這不僅僅是個人愛好,而是團隊甚至出版機構組織的,比如良友、上海商務、中華書局這些大的出版機構,有意識地組織攝影家進行大的題材創作。而且從我們收集的書來看,這些作品到今天都對我們有很大影響,比如《中華景象》《中國大觀》以及一些區域性的影集,比如《東南攬勝》《西北攬勝》等等。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所謂的中國風光攝影大師,比如郎靜山。這個時期有必要提到的人還有莊學本,他把攝影作為社會考察和人類學研究的工具,考察羌戎,也出版了後來一直再版的書《羌戎考察記》。這個時代,中國攝影雖然起步稍晚,但起點還蠻高的,攝影的類型也比較多。

第二個時期是從新中國成立到文革的恢復盤整期。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攝影在當時還是一個比較奢侈的藝術門類,所以人們更多地考慮的是生存問題而不是攝影創作。這一時期我們收集到的書比較少,而且門類比民國時期少了不少,主要是普及性的,像《攝影須知》《攝影佳作欣賞》《攝影創作初步》這一類書比較多。另外,隨著經濟恢復,一些攝影家開始嘗試出個人影集,比如吳中行1957年就第一個出了個人的藝術攝影集,後來有《景康攝影集》,但畢竟還是鳳毛麟角。這個時期非常值得一提的書是1959年慶祝建國十周年出版的大型攝影畫冊《中國》,這本書非常有分量,有6公斤重,開本也很大;從照片選擇到裝幀印刷,這本書都在當時創了很多“第一”,無論在中國攝影史還是中國印刷出版史上都有一席之地,到現在都很少有攝影書能超越它。此外,不能回避當時的情況,攝影門類比較窄,以紅色題材為主,比如有《毛主席我們心中的紅太陽》《革命戰爭攝影作品選集》,還有《南泥灣》這類的比較多。

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選的書就比較多了,這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這時候中國打開了大門,跟國際上一交流就發現中國攝影跟國外攝影實際上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這個時期的人們惡補性地探索各種攝影的風格和門類,也出了很多介紹國外攝影的書,此外還有很多歷史性的回顧和梳理,比如《中國攝影史1840-1937》《十年一瞬間》《中國攝影40年》《人民攝影十年作品選》,還有香港的《九七影情》,台灣的《中國歷史影像(1935—1970)》。研究攝影理論的書也開始多起來了,比如說龍憙祖先生編的《中國近代攝影藝術美學文選》等。還有反映當時中國一些特別題材的,比如《胡同》系列;聚焦社會邊緣人群的書籍也出現了,比如趙鐵林的《聚焦生存》。這個時期確實是百花齊放,是中國攝影的黃金期。

《聚焦生存——漂泊在都城市邊緣的女孩》(1999年,趙鐵林著,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以後中國攝影又有了新的變化,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這一時期,我覺得應該是“變動不居”。中國攝影在跟世界的交往中慢慢地成熟起來了,有自己的特點了,無論是風景攝影還是專題性的,社會性的攝影,還有探索性的比如人體攝影都出現了,還有大型展覽比如“中國人本”,這些主題性的東西都出現了。攝影越來越體現出它記錄、呈現和表達的功能,而且風格日益豐富。攝影的理論方面也繼續向縱深發展,除歷史性的論述外,也開始在世界背景下探索中國攝影,比如《東方照相記》《中國照相館史》等。

要在浩如煙海的攝影書籍裡梳理出一些東西來確實有點吃力不討好,畢竟人們的學識、認知和評判標準不一,但我想應該在前人的路線上找到一些路標、車站和樞紐;中國攝影一百多年的歷史中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東西,這件事總得有人去做。受到那老師啟發,經過與一些專家學者的交流,發現這件事很有必要做,所以這次作為嘗試,把中國攝影書梳理一遍,給大家提供一個參照系,通過回顧歷史探索中國攝影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希望能看清當下中國攝影存在的一些問題吧。

這次展出的100本書是依據怎樣的標準選擇的?

這次展覽的書籍分四個時間段,從我來說,對不同時間段的書籍有不同的評判選擇標準。

清末和民國時期攝影是有錢有閑並且有技巧的人才能玩的,這一時期的書籍以普及技術為主,而學者的介入讓中國攝影提升很快,所以這部分主要選擇了學者的著作,比如《大風集》《半農談影》,還有出版社組織攝影家拍攝中國風俗地理的書籍,如《中國大觀》《中國景象》,這些書籍的出版規模以及容量都不容小覷,並且這一時期很多書籍非常注重裝幀印刷,比如《南京影集》,封面是用織錦做的,印刷也非常考究。

第二階段的風格題材比較單一,可供選擇的不多,我們主要選擇了技術普及性的書籍,還有紅色題材的書籍,當然還有國慶獻禮的大型畫冊,比如《中國》。

第三階段的選擇範圍比較廣,數量佔整個展覽的25%,選擇時主要以書籍的內涵、價值和史料性為判斷標準,階段性歷史回顧的書籍選得比較多,此外還有攝影師的個人作品集,比如侯登科、朱憲民、徐勇、趙鐵林的等等。

第四個階段選擇範圍更廣,我們選擇的一是那些能夠記錄時代沉澱下來的作品,比如安哥的、王福春的、林茨的、呂楠的、劉錚的、任曙林的等等。除了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個人作品,我們還選擇了攝影批評類的著作,比如《觀看再觀看》《中國攝影批評選集》,以及我們能接觸到的港台的有影響力的書籍。一些學者在攝影史的研究上也有所突破,開始從過去的巨集大敘事進入專項研究,比如《東方照相記》,這類型的書我們也選了。還有記錄中國社會變遷的書籍,如《20世紀70年代中國農村影像》,還有研究攝影師的書籍,比如《珍藏方大曾》——馮雪松通過孜孜以求的研究複原了一個被歷史遺忘的攝影家——方大曾的身份。

這次的100本書的作者中“年輕人”似乎不多。您預計下一個時期怎樣的攝影能夠被“沉澱”下來?

未來可能還是直面社會、記錄人生、表達立場的攝影師的作品會流傳得更久。其實現在有很多年輕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優秀攝影師已經出現在我們視線中了,我們也跟其中的一些聯繫過,但是他們還沒有出版過自己的書,或者以我們的選擇標準來看還顯得不是那麽成熟。那老師說的“不出畫冊,你還是攝影師嗎”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收集了多少攝影書?主要來源有哪些?

具體數量我沒有統計過,小幾千本是有的。收集攝影書的過程可以說是痛並快樂著,當時以為收藏書籍應該不是太難,因為我一直喜歡閱讀,也有很多藏書,但是轉到攝影書籍領域後才發現難度很大,尤其是那些歷史久遠的書,有很多在戰亂中滅失了。為了收書,我曾經去上海趕過“鬼市”,收獲很大,但是很累。我的大多數書主要來自於孔網,但有時候網上的選擇並不多,所以還要通過朋友和各種管道打聽。為了買《中國》,我專程去了上海,結果被賣家放鴿子,臨時加價,最後一萬塊錢買到手。郭力昕的《書寫攝影》是我去台灣出差的時候淘到的,也經歷了很多波折。我花了一年多時間才把那老師推薦的40本書集齊,這個收集的過程都可以寫小說了。在趙俊毅老師淘書的時候,價格都比較優惠,品相也有更多選擇,但這個淘攝影書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有些早期的攝影書我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民國的再版。在專家和藏家的幫助下,這次能夠呈現這麽多書給大家,已經非常出乎我的預料。

收藏書的資金問題是怎麽解決的?

收藏書的花銷非常大,僅僅在孔網淘書我就花費了不少。為了平衡資金,我自己不斷出書,學鬱達夫的“出賣文章為買書”;另外,我從2014年起每年都會爭取一個政府項目,比如這次的展覽就是由無錫市政府購買項目支持的。但資金有時並不是最困難的環節,最難的還是評書的標準和找書的線索。

您希望收藏的這些書有一個怎樣的歸宿?

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過程。最初的想法是留給家人,但喜歡是前提,如果不喜歡、不研究,意義也就不是很大。我也可能會考慮捐給社會機構,或者攝影機構,或許能發揮這些攝影書更大的效用。

《中國攝影史1840—1937》(1987年,胡志川、馬運增、陳申等編著,中國攝影出版社)

《十年一瞬間76—86》(1986年,余成德、楊紹明編輯,中國攝影出版社)

《觀看再觀看》(2009年,鮑昆著,中國文聯出版社)

展覽現場

來映畫廊,翻閱更多書籍和畫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