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營養案例 | 採用經皮內鏡下胃造口術進行腸內營養10例臨床分析

我院2002年6月~2006年11月採用經皮內鏡下胃造口術(PEG)為8例病人予以腸內營養,效果滿意,報導如下。

01

資料與方法

本組8例,男5例,女3例,年齡42~78歲。腦外傷和腦出血引起昏迷致吞咽功能障礙分別為3例和2例,急性胰腺炎2例,鼻咽癌放療術後吞咽功能障礙1例。材料用Nutricia公司提供的經皮穿刺胃造口包。

術前準備與方法:術前常規檢查出血與凝血功能,術前8小時禁食,常規應用針對G+菌的抗生素。病人應採取仰臥位及抬高頭部減少誤吸,置入胃鏡時先採用左側臥位再恢復成仰臥位。吸引器及時吸出咽部的分泌物,保證病人足夠氧供,選用靜脈麻醉時整個過程中應有護士監測血壓、脈搏和氧分壓。經皮內鏡下胃造口術按照Gauderer進行,具體操作如下:(1)將胃鏡插入胃中,並向胃內注氣,使胃膨脹充盈。將室內燈光變暗,胃鏡在腹壁透射的最亮點即為最佳穿刺點,通常在胃的左上1/4處。對穿刺點及周圍皮膚消毒。在腹壁各層注入局麻藥。用導管針從穿刺點刺入腹壁進入胃腔。(2)抽去針芯,套管留在原處。經套管針將導絲置入胃腔,用胃鏡鉗夾住胃內導絲頭,退出夾有導絲的胃鏡,將導絲從口腔拉出,連接導絲和胃造口管。(3)將留在腹壁外的導絲另一端向外拉,使胃造口管經口腔進入胃內,並從腹壁的穿刺點將造口管頂端拉出胃腔,造口管的胃內固定片留在胃內,緊貼胃壁。(4)腹壁外,將胃造口管妥善固定。(5)當造口管固定完畢,用胃鏡再次確認胃腔內無出血,胃前壁固定滿意,退出胃鏡,操作完畢。

02

結果

8例病人均一次性置管成功,從置入胃鏡至胃造口術完成只需10~15分鐘,術中、術後均無出血、消化液漏入腹腔、感染等併發症。5例昏迷病人在手術後第二天開始腸內營養。2例急性胰腺炎病人立即行胃腸減壓,腸功能恢復後開始腸內營養。1例鼻咽癌放療術後吞咽功能障礙入院第二天予以腸內營養。

03

討論

腸內營養的輸注途徑:(1)口服;(2)鼻胃、鼻腸管;(3)剖腹胃及空腸造口;(4)PEG。口服給予腸內營養,因熱量得不到保證,不適用於吞咽功能障礙病人,臨床已較少應用。鼻胃或鼻腸管行腸內營養臨床雖較常使用,但長期應用易出現咽部糜爛、壞死、副鼻竇感染,造成吸入性肺炎。因此,經鼻胃管餵養不是長期營養支持的好方法。PEG置管壁比鼻胃管位置更確切,患者痛苦更小,又不用經受剖腹手術的創傷,時間短、經濟、安全等特點,易於護理和長期應用。

PEG的適應證與禁忌證:如果預計腸內營養時間大於30天,就應考慮實施胃造口術。主要對象是有正常胃腸功能,但食物攝入無法滿足身體需要的病人。臨床常見的適應證包括:存在嚴重神經性吞咽障礙或發育障礙,口咽部創傷性或腫瘤的梗阻,或者那些需要延長氣管插管時間的重症病人。PEG適應證人群範圍不斷擴大,已經應用於燒傷病人中,便於腸內高熱營養支持的實施,也已應用於接受輔助治療的食管癌,頭頸部癌的病人,嚴重的頜面部創傷病人。PEG在非營養方面的應用包括胃排空障礙,不可手術的腸梗阻進行胃腸減壓;也可應用於兒童服藥及膽瘺病人的外引流膽汁回輸中;在食道裂孔疝及胃扭轉的病人中同時放置多根PEG作為一種胃固定方法。

PEG的絕對禁忌證包括:凝血功能障礙、腹膜炎、腹膜透析、胃壁靜脈曲張、無胃及任何不能行胃鏡檢查的疾病。相對禁忌證是那些以前認為是絕對禁忌證,但通過超聲成像、良好的術前準備及積極的治療後能夠PEG的疾病。

PEG的併發症:據報導PEG的成功率達到99%,本組成功率100%,手術順利,無1例發生併發症。PEG的併發症並不常見,發生率在3%~5.9%,死亡率在0.3%~1%。PEG的併發症包括腹膜炎、出血、誤吸、內墊綜合征、傷口感染、氣腹和胃瘺等。

PEG的術後護理:術畢應接緊導管,使胃壁與腹壁緊貼,可以起到止血作用。術後適當應用抗生素及止血劑,24小時後即可經PEG管給予營養,並用溫開水沖洗造瘺管以保持管道清潔通暢[4]。每次輸注前後應注入溫水50 ml沖洗,每日造口管周圍清洗,經導管輸注口服藥物應注意溶解。要注意導管與皮膚固定刻度防鬆脫。導管長時間放置,周圍可能出現肉芽腫增生及滲出,可切除增生的肉芽組織並注意換藥。

在歐美一些國家,經皮內鏡下胃造口術已成為胃造口術的一種標準術式。腸內營養支持是最有效、安全、價廉的方法。隨著微創技術的普及和腸內營養的廣泛開展,此項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