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何冀平談《邪不壓正》 他重現老北京的心打動了我


1905電影網訊 第27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電影文學論壇” 於11月7日下午在佛山中歐中心舉行。佛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麥潔華和中國電影家協會電影文學創作工作委員會主任張思濤出席致辭。


本屆文學論壇的目的是關注中國電影的文學命脈,關注中國電影產業持續發展的故事根基,讓更多人意識到文學是電影的根本。論壇現場,在編劇、導演張弛的主持下,著名電影編劇劉恆何冀平和著名作家東西、葉彌就“講好中國故事”這一主題展開對話。


劉恆是《菊豆》《秋菊打官司》《畫魂》《漂亮媽媽》《集結號》《金陵十三釵》等影片的編劇;何冀平是電影《邪不壓正》《明月幾時有》《龍門飛甲》《投名狀》《新龍門客棧》以及話劇《天下第一樓》的編劇;作家東西擔任過《天上的戀人》的編劇,該片曾獲第十五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葉彌的小說《天鵝絨》則改編成電影《太陽照常升起》,兩人都曾獲得魯迅文學獎。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寫好人物,寫好中國人物”


談起中國故事,劉恆認為中國故事就是中國人的故事,中國人是形形色色的,講故事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其中的複雜性和豐富性無窮無盡。


“我們既要講歡樂的故事,也要講悲傷的故事,既要講春天的故事,也要講冬天的故事,既要講白天的故事,也要講黑夜的故事。”他說道,“電影、文學等一切藝術形式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是促進人類進步,追求人類的真善美,用善良的旗幟把人類引向更美好的未來。”


在何冀平的心中,“講好中國故事最主要的是寫好人物,寫好中國人物”,她說只要能從故事裡想到自己,想到身邊的人就是好的故事。她也提出,比故事更重要的是“故事裡的精神”。


“金庸剛剛去世,我記得他在寫郭靖的時候寫道:‘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就是


他所有小說裡的一種精神 “她認為,電影雖然以導演為中心,但電影的故事精神是由編劇賦予的。雖然導演會在拍攝過程做很多修改,但只要故事精神牢固,導演終究是撼動不了的。


作家東西坦言,當今基於複雜現實的中國故事非常豐富,但如何講好故事考驗著每一位創作者。在他看來,講好中國故事除了要傳遞真善美,還要求真,給人以希望,更需要才華、天分和勇氣。作家葉彌則表示,中國故事的外表是中國的,但它的核心精神必須符合全人類的需求。


怎麽寫出好劇本?


“劇本的品質就是你生命的品質”


劉恆既寫過主旋律題材影片《張思德》和《集結號》的劇本,也寫出《菊豆》《秋菊打官司》這類文藝佳作,對於自己能在編劇領域橫跨多種題材和類型,他開玩笑說,“這說明有才華!”但他也透露,實際上自己不出身於學院派,沒有經過正規訓練,全按文學創作的慣性在做劇本。他謙虛說道,“電影劇本離銀幕上的電影有很長的路要走,中間要有很多電影工作者的加入,需要他們的才華。我只是比較幸運而已,遇到好的導演,演員和好的觀眾。”


對於年輕電影人,劉恆也心有感慨,他認為現在有很多年輕編劇常自認是在給老闆、導演、明星寫劇本,而不是在給自己寫劇本。他提醒他們要注意:“劇本的品質是你生命的品質,這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拿錢辦事,成不了好編劇。”


對何冀平來說,一是要不停地寫,二是要了解生活,了解真實的人,因為生活是創作最重要的源泉,即使現在遇到很多命題作文,她也一定要找到真實的生活和鮮活的人作為創作素材。


她還分享了兩則自己創作經歷,“當年我寫《天下第一樓》,完全是學生,用了一年的時間去體驗生活。總之四個字,‘耳目直覺’,一定要聽到和看到。”而她在寫《新龍門客棧》的時候,因為不會講廣東話,聽徐克說了一整天,其實一句也沒聽懂,於是用錄音機錄下後讓人翻譯,她才漸漸明白徐克導演的意思。


何冀平也在現場建議年輕編劇:“不管什麽樣的題材,不是為題材去寫,也不是


單純為導演、明星去寫,而是要把自己的心放進去。我之所以這麽多年能應付那麽多題材,就是把心放進去了。就像我常說的:寫作是我的道場,我在其中修煉自己。”


靈感要從哪裡來?


“起床前躺被窩裡是每天靈感最好的時候”


談起靈感,劉恆坦露,作家江郎才盡也就是靈感消失,他就時不時懷有這種恐懼。回憶起電影《張思德》,他說這就是靈感的產物,也源於他的生活經驗。


“早上起床前先躺被窩裡呆著,那是每天靈感最好的時候。一個禮拜內,我就在被窩裡產生了《張思德》的所有構思。記得那時候一有靈感就馬上叫老伴拿來紙和筆,最後90%的內容都出現在電影裡了”,他直言,“用心熬一鍋湯,幾乎把血都灑在稿紙上了,劇本能不好嗎?”


何冀平認為靈感必須永遠在心頭,“要一直在腦袋裡創作,千萬不要想什麽名和利,要認認真真去做創作。”她也認為,編劇需要一定的天分,是“上帝摸過腦袋的”,但也要有個人的經歷,她就特別提到因為自己的坎坷身世和經歷過的逆境,才讓她的編劇事業得以順遂。


薑文合作怎麽樣?


“看完《邪不壓正》劇本,他滿意得連車都開快了”


此次論壇,編劇何冀平和作家葉彌都和導演薑文有密切的合作關係。薑文曾把葉彌的小說《天鵝絨》搬上大銀幕,今年他執導的電影《邪不壓正》,何冀平就是聯合編劇之一。


談起合作,葉彌說自己經常參加文學活動,可大多都被介紹成“她的小說被薑文改編過”,她也跟薑文調侃,“我真的是靠你出名的啊。” 對於《太陽照常升起》這部影片,她坦言影片有薑文的優點,也有她不理解的地方,後來和薑文聊起,兩人也沒達成共識。


在葉彌眼裡,時至今日,文學和電影也沒有達成共識,“在給導演當編劇的時候,


你會喪失多少東西,我寫小說哪怕不發表也可以,但電影會受資本的影響。我不是很紅的作家,如果我一腳踏入電影圈,我在想要不要當?能不能當?我會被改變多少?”


聊起《邪不壓正》,何冀平回憶道,薑文找她做編劇一開始是拒絕的,因為兩人的風格不符,但因為薑文說想重現一個過去的北京才打動了她。


之後,她和薑文還有其他編劇一起討論劇本三年,2016年,她完成三稿,最後一稿交出後,薑文非常滿意,“他跟我形容看完劇本那晚,連車都開得快了”,但後來在拍攝過程中,薑文又找了兩個年輕編劇跟著修改。


不過,她也認為電影最終呈現出的樣貌和當時她寫的劇本結構仍然保持一致,“初衷還是有的,電影裡的青磚瓦房頂,漫天大雪,鍾鼓樓,北京風情都存在,也有他很多的訴求。”對於很多觀眾表示看不懂《邪不壓正》,她說,反正自己是看懂了,也是在看第二遍,第三遍才把細節理清。


最後,何冀平還特別提到她編劇的電影《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的片名是我起的,剛開始叫《大營救》,監製說你是不想讓這部片賣錢吧,我說如果許鞍華不同意我就改,可是許鞍華很喜歡,主演周迅霍建華也很喜歡。”她說,導演懂編劇非常重要,做電影一定要和導演做配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