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追了30集才敢斷定,這部國劇不可能爛尾啊

歷史課上有句話至今難忘,西晉東晉前後沿,南朝北朝齊並立。

放在國產劇《錦繡南歌》之中,北朝是北魏拓跋氏,南朝則是劉宋。

南北朝時期,神州大地以淮河及長流為地理邊界線,南北對立,二分天下。

雙方爭奪的焦點其實並不在長江流域,而是更為靠北的淮河流域。

想當年,劉宋高祖皇帝劉裕率軍北伐,正是由長江進入淮河流域,展開中原經略。

後世南宋詞人辛棄疾回憶這段歷史曾經寫到:氣吞萬裡如虎。

劇中,北魏大軍向南運動,計劃渡過淮河展開對南朝的攻略。

戰事可以說十分緊急,畢竟,一旦北朝打下淮河流域,長江流域其實不攻自破。

相對於中原,江南儘管富饒,堪稱魚米之鄉,卻缺乏足夠的戰略縱深。

由北向南攻相對容易,由南向北突破則相對困難,主要是地理上的緣故。

所以彭城王決定禦駕親征,其實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兒。

他所去的前線不是長江北岸,而是淮河沿岸的軍事據點。

歷史上常說的守江必守淮,意思是如果南朝想守住長江,必須守住淮河。

因為只要這樣,大後方才有足夠的戰略縱深保證自己有廣泛的余地。

南朝陳就因為立國時就已沒了淮河,一旦勢弱,就會輕易被隋朝吞並。

但劇中的南朝劉宋有一個內在矛盾沒有解決,那就是內卷。

所謂內卷,就是劇中大部分人物因為種種原因,卷入內部鬥爭,對外部缺乏敏感。

劉宋立國不久,銳氣尚在,主力尚在,彭城王中樞人物尚能調停多方矛盾。

即便北魏大軍來勢洶洶,也能組織起強大的力量進行防禦。

但直到彭城王出征之時,內卷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

原因是東晉建立以來沿襲的東晉門閥世家依然壟斷著權力空間。

他們習慣於坐擁良田萬畝,讓無數佃農給他們耕作,且隱藏具體戶口,只為避稅。

長此以往的發展結果,是南朝國力蒸蒸日上,但建康朝廷並沒有多少錢。

平時還好,到軍事作戰時開支如天文數字,對軍費糧草存在巨大的需求。

所以劇中負責留守建康的竟陵王才會對自己封地裡的世家大族進行清查。

不查戶口,根本就無法整合自身的人力和物力,糧草和兵員就得不到保證。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斷然不是開玩笑的事情。

這就引出一個關鍵問題:南北朝相爭,爭的到底是什麽?

其實無非是四個字:民心所向。具體怎麽理解這個四個字呢?

南朝想吞並北朝,北朝也想吞並南朝,各自都想完成天下的大一統事業。

但大一統的鋪墊首先不是軍事,而是發展農工商經濟,並進行有效的財富聚集。

這就要求南朝北朝對各自的組織體系就行不斷優化,保證組織血液的更新換代。

之後的軍事改革反而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到最後就看一點,誰能整合更多的人力物力資源用於統一戰爭,天下就跟誰姓。

南北朝初期,因為劉裕的強大攻勢,南朝一度佔領中原,優勢明顯。

但劉裕並沒有解決南朝嚴重的內卷問題,氣勢如虹的北伐很快煙消雲散。

稱帝之後不久劉裕就駕崩,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進行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之後劉義隆登基,就是劉宋文帝時期,也就是劇中彭城王活躍的時期。

從劇中可以看出來,彭城王其實很想解決南朝內卷問題,核心是壟斷大權的門閥。

如果寒門子弟沒有晉升之路,統治集團必然全是門閥子弟,很快就會一潭死水。

財力軍力都無法整合,久而久之防禦淮河都會很難,北伐更是癡心妄想。

北朝之所以後來居上,正是因為新興的關隴貴族朝氣蓬勃,人傑輩出。

由北周八大柱國家族為核心的關攏貴族初步解決了內卷問題,才能完成一致對外。

南朝劉宋時,因為有太多太多陸遠家族這樣的門閥,耗盡了太多的力量。

他們對北伐毫無興趣,只想守住自己家族的利益。

他們有良田,有美婢,有特權,有文化壟斷,為何要冒著生命去行軍打仗?

但唯獨忽略一點,歷史浩浩蕩蕩,大局轟轟烈烈,再強大的家族不過滄海一粟。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可能是門閥子弟最後的風流。

陸遠和太妃等代表門閥的朝中勢力,論能力,論心胸,遠不及後來居上的沈家。

就是因為太驕傲,太自負,太自私,導致暗殺和下毒成了屢試不爽的戰術。

對於南朝的整體利益他們不管不顧,直到侯景之亂方才恍然大悟。

彭城王如果能整合門閥和寒門的勢力,讓南朝組織更具活力,必將是青史留名。

但在短暫的一生當中,他顯然沒有完成,這也許是本劇最大的遺憾。

當歷史輪回到南朝陳的那一刻,驍勇善戰的陳霸先也無力回天。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