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肝」病轉「心」病,「疑病症」同樣不容忽視

家住長沙的斐先生,是一名科研人員,但他發現自己患有B肝已10幾年了。2年前,斐先生出現肝部及腰背部輪換著疼痛,醫生診斷其患有輕度慢性乙型肝炎,在進行抗B肝病毒治療1年多後,肝功能恢復正常。

但斐先生時常還是心憂病症,仍有時覺得肝炎病沒好,腰酸背痛,四肢遊走性疼痛,且食慾不好,晚上也睡不好。於是斐先生輾轉全國各大城市的大型三甲醫院就診,但所有檢查結果都是慢性B肝,並且病情已經趨向穩定,未有其他特殊病變。

每次檢查完畢後,斐先生的病情便有所緩解,一段時間後又開始複發。這讓他感覺非常難受、疲憊不堪,生活充滿著悲觀。醫生在詳細了解了斐先生的情況後,發現他有親人是患肝癌病逝的,他非常害怕患上肝癌。所以每次檢查結果沒有問題,斐先生就會放心一段時間,但不久又感到全身疼痛,開始下一輪的緊張與傷痛。

醫院醫師根據患者的情況,診斷斐先生是患上了肝病相關「疑病症」。疑病症又稱疑病性神經症,指患者對健康過分擔心或相信自己患有嚴重疾病,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對一些身體疑似癥狀思慮過甚,終日惶惶不安,而最終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經過細心疏導,附以中西醫藥物及物理治療,斐先生的癥狀明顯好轉。

今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第八個「世界肝炎日」,據統計,我國約有9000萬慢性B肝感染者,但由於此病治癒率低、病程長、易進展為肝硬化及肝癌、需長期服藥,而且因為B肝具有傳染性,易引起社會歧視等問題,給患者帶來較大心理負擔。

據研究表明,有47%的慢B肝患者中都存在有心理障礙方面的隱患,而在肝炎轉變肝硬化的患者中有68%的人存在輕至重度抑鬱。而抑鬱、焦慮的狀態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影響病情恢復,甚至導致肝病反覆。所以,患者的心理問題同樣不容忽視,治病要「心」「肝」同治。

但目前,治療慢性肝病的同時對患者心理問題的治療往往容易被忽視。西醫除了使用抗焦慮藥物治療心理,沒有其他有效方式,而中醫治療在此領域有突出優勢,在中醫理論中,「肝」是「主疏泄」的。「疏泄」即指肝氣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從而促進機體新陳代謝,調節情志等功能。疏泄功能正常,氣機調暢,就能保持精神樂觀,心情舒暢,氣血和平,五臟協調。

若有長時間或劇烈的情志刺激,同時有沒有得到肝氣的疏通,就會導致「肝氣鬱結」。輕則表現為情志抑鬱,胸悶肋痛,婦女月經不調等症。重則出現氣聚血結,影響其他臟腑,日久成症,已形成腫塊,也就是常見的乳腺增生、甲狀腺結節甚至惡性腫瘤等。

所以,治病還要知心,經常抑鬱,鬱鬱寡歡的人更易患上惡性疾病。針對「肝氣鬱結」的患者,「疏肝解鬱」尤為重要。

調理肝病疏通抑鬱:

  • 調理情志刺激

要學會控制情緒,在不開心時,要去舒緩出來,去表達或者傾訴,不要鬱結於心。科學對待疾病,充分了解慢性肝病的發病規律和可治性,可以有效減低對病症的未知恐懼肝,能保持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從而提高自身免疫抑鬱的能力。

同時中醫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講究自然、平和的心態,把得失看淡了,自然病痛不纏身。

  • 調理飲食結構

有鬱氣於肝的人要保持飲食規律,三餐定時定量,首選具有解氣調脾的食物,如大麥、蕎麥、高粱、刀豆、蘑菇、豆豉、苦瓜、蘿蔔、洋蔥、菊花、玫瑰等,不要暴飲暴食。應少食刺激酸辣的食物,如烏梅、泡菜、楊梅、辣椒等。

  • 調理解氣藥物

若癥狀十分明顯,且其他方法已難以調節,則考慮服用一些疏肝行氣解鬱的中醫湯劑或中成藥,也能有解氣舒緩之功效。

  • 護肝養肝葯膳方

柴胡二皮蜜飲:柴胡10g,青皮6g,陳皮12g,蜂蜜30g,將柴胡、青皮、陳皮用冷水浸泡後入鍋煎30分鐘,去渣取汁,調入蜂蜜即成。適用於肝氣鬱結的朋友。

  • 中醫穴位按摩

足部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是治療肝經上各類肝病的特效穴位。按摩刺激此部位不僅可以疏肝解鬱,還能夠使肝火旺盛者有所緩解。太沖穴與足背上第一、二腳趾縫上,大約兩指寬,在兩個骨頭之間,按下去有很強的酸脹或脹疼感。

晚上9-11點是人體肝經經氣運行最旺盛的時間,在這個時候用熱水泡腳,然後按揉足部兩側太沖穴,各按壓5分鐘,以出現酸脹感為度,能保持身體鬱氣疏導,減緩疲勞之功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