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慢性乙型肝炎是否可以中醫治療?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以肝臟炎症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傳染性疾病。中醫古籍中無「肝炎」病名,但根據其發病特點及臨床表現,應屬中醫的「疫毒」、「黃疸」、「脅痛」等病證範疇。

一、病因病機

B肝病毒為疫毒之邪,首犯肌膚,入於血分,深藏於肝。肝為五臟之一,五臟藏精氣而不瀉,若邪伏於肝,則難自凈,是以難治。B肝病毒發於外則表現為濕熱,濕熱疫毒之邪內侵,導致肝臟疏泄功能失調,氣機鬱滯,橫逆犯脾;脾失健運,易生痰濕,濕邪再困脾土,呈脾虛肝旺之象;久病累及於腎,而致脾腎陽虛;或濕熱蓄積日久,入血入絡,出現氣滯血瘀或瘀血阻絡,最終引起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陰陽失調。濕、熱、毒、瘀、痰等病理產物在本病的發展過程中可互為因果,導致病情持續發展和遷延不愈。

二、常見中醫證型

中醫辨證分型建立在病因病機和臨床癥狀基礎上,根據1991年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肝病專業委員會天津會議《病毒性肝炎中醫辨證標準(試行)》,慢性遷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動性肝炎分為五個證型:濕熱中阻證、肝鬱脾虛證、肝腎陰虛證、瘀血阻絡證、脾腎陽虛證。有學者對國內外近40年來有關中醫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涉及中醫證型的臨床研究文獻進行統計和評價,結果顯示出現頻次居於前8位的證型是肝鬱脾虛、肝腎陰虛、脾腎陽虛、瘀血阻絡、濕熱中阻、肝膽濕熱、氣滯血瘀、肝鬱氣滯。其中肝膽濕熱和肝鬱脾虛兩種證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位列主要的證型,且二者也是慢性乙型肝炎臨床最常見相兼證型。

三、辨證施治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鑒於慢性乙型肝炎中醫辨證以肝膽濕熱和肝鬱脾虛兩種證型為主要證型,我們提出以「清熱利濕」、「疏肝實脾」為主線,再根據不同證型的兼挾癥候,虛實輕重,適當加減,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1)清熱利濕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發病過程中,濕熱常貫穿其始終。患者可伴有消化道癥狀,如納呆、噁心、腹脹、肢倦、口苦等,部分患者把這些癥狀歸結為胃病,耽誤了病情,中醫病機責之於濕熱疫毒蘊結中焦脾胃;若患者出現身目黃染、尿黃等黃疸表現,中醫病機則為濕熱熏蒸,肝膽疏泄失常,膽汁不循常道,溢於肌膚。因此清熱利濕為本病主要治法。肝膽濕熱證臨床上多見於男性患者,尤其是勤於應酬、過度飲酒、過食肥甘者,容易滋生濕熱,導致疾病發生髮展。

由於濕熱在每個患者表現程度和部位不同,臨床上要辨證施治,如辨濕熱輕重、辨三焦部位,靈活運用祛濕清熱之法。又因本病病程較長,常兼有虛症,故在清熱利濕藥物選擇上盡量避免過於寒涼,多採用健脾利濕、清熱而不傷正之品,如茵陳、黃芩、茯苓、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

(2)疏肝實脾

肝鬱氣滯是慢性肝病的重要病機,因此治療上必須疏肝解鬱。尤其是女性患者,常伴有肝鬱之症,可見兩脅疼痛、喜嘆息、急躁易怒、夜寐欠佳、月經不調等肝鬱氣滯癥狀,故常在用藥時加入柴胡、鬱金、川楝子、香附、佛手、黃精、玫瑰花、合歡皮等品。

《金匱要略》雲:「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枯,益用甘味之葯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鑒於肝鬱脾虛證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為主要證型,且是常見相兼證型,由此可見實脾的重要性。「實脾」包含「健脾」,可用茯苓、豬苓、白朮、淮山等健脾化濕;或用山楂、麥芽、谷芽等運脾消導,以消為補。其中,山楂一味,被認為味酸入肝而不斂,既可消食運脾,又能活血化瘀。此外,脾與胃互為表裡,在健脾的基礎上加用顧護胃氣藥物,其中葛根最為常用,取其昇陽,鼓舞胃氣,生津功效。

(3)補腎

慢B肝患者機體長期處於正邪相持過程,臟腑陽氣不斷削弱,無力驅邪,致使病情纏綿難愈。腎為陽氣之根,內藏「元陽」。在「元陽」的溫煦鼓舞下,肝陽得以疏泄;脾陽得以斡旋上下,生化氣血,臟腑功能強盛,才能祛邪外出。補腎可分為溫腎陽和滋腎陰兩方面。本病基本病因以濕熱為主,故在選方用藥方面,主張溫而不燥,補而不峻,兼有溫養腎陽和補益腎陰之效。

(4)清余邪

慢B肝發病過程易產生濕、熱、毒、瘀、痰等病理產物,導致氣滯、血瘀、濕阻等症。因此在治療上需輔以理氣化痰、行氣止痛、活血化瘀之法。微循環障礙及瘀血存在於各型慢B肝之中,活血化瘀可以改善微循環,增強吞噬細胞功能,促進炎症病灶的消退及增生性病變的軟化與吸收,改善機體免疫功能。肝具有「主疏泄,喜調達」、「肝藏血」的生理特點,故在慢B肝治療同時,應注重調理氣血。

四、中藥、西藥在治療慢B肝的優勢

慢B肝治療,目前西醫以免疫調節劑干擾素和核苷類似物為主。就這兩類藥物而言,干擾素雖然使部分患者B肝表面抗原轉陰或e抗原血清學轉化,但有一定不良反應,花費較高,且需注射使用。而核苷類似物作用於HBVDNA多聚酶,只能對B肝病毒產生抑製作用,不能徹底清除病毒,長期應用易出現病毒耐葯變異。中醫中藥對改善癥狀、恢復肝功能、免疫調控等方面有較好的作用。因此,配合中藥治療可彌補西藥的不足,從而取得更好的療效。

五、慢B肝調護

1、勞逸結合,預防過勞

輕度慢性乙型肝炎無需絕對臥床休息,宜採取動靜結合的調養措施。當處於中重度炎症活動期時,應以住院治療、臥床靜養為主,有利於肝臟增加供血,促進炎症修復;處於病情穩定期時,可以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肝功能正常3個月以上者,可恢復原來的工作。運動要適當,不要做劇烈運動,在運動時要隨時關注自身病情,一旦出現持續疲乏,食慾下降,或尿黃,眼黃,皮膚黃等,要及時儘早就醫。B肝患者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不熬夜,一般而言,每天至少保證6~8小時睡眠時間。

2、調暢情志,合理飲食

肝屬木,性喜條達而惡抑鬱。保持心情開朗,使氣機調暢,氣血和調,則肝臟疏泄功能正常。因此,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同時,適時做好情志護理,最大程度地緩解患者負性情緒影響,改善臨床癥狀。

注重飲食調養,平衡膳食。饑飽失常或嗜酒過度,皆能損傷脾胃,導致運化功能失職,濕濁內生,鬱而化熱,熏蒸肝膽而發病。故飲食宜新鮮、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避免高糖、高熱量飲食。患者可以多選擇一些對肝臟有好處的食物,新鮮水果、豆製品,蔬菜、瘦肉、淡水魚類等,這些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慢性肝炎的肝細胞對酒精很敏感,容易受損害而導致肝功能惡化,因此患者需做到戒酒。

3、按時服藥,定期複查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尤其是口服核苷類似物的患者,一定要按時服藥,以免耐葯和病情反彈。對於慢性乙型肝炎合併肥胖,或經常飲酒,或長期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不論是西藥或者中藥治療、肝功能正常或者肝炎病毒攜帶者,都必須進行專科門診隨訪,每3~6個月定期複查體檢,以早期發現慢性乙型肝炎的發展及變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