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套針治療神經根性頸椎病

神經根性頸椎病指頸椎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性病理改變所導致神經根受壓引起相應神經分布區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總稱。

【發病原因】

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神經根局部的刺激和壓迫因素:頸椎因為退行性病理變化,在病程較長時,病人的頸椎容易引起頸椎骨質增生,而轉變為神經根病變的因素之一,在椎間孔部Luschka關節或關節突部骨質神經根硬膜袖部可繼發炎症反應導致局部血管滲透性增加和循環障礙,根袖部繼發肥厚,粘連及纖維化病變。神經根可呈扭曲變形,為引起神經根性頸椎病的重要因素。

(2)患椎移位:因為頸椎間盤、關節突關節、關節囊及其周圍的韌帶等軟組織勞損,常可促使一部分頸椎失去其穩定性。頸、肩部肌肉部組織損傷,導致雙側軟組織肌力失去平衡,而引起頸椎發生移俠,臨床上常見患椎向一側呈旋轉移位,使椎間孔橫徑變小,因而刺激和壓迫神經根而產生癥狀。

(3)神經根動脈供血不足:頸神經根動脈是一根營養動脈,可以因為Luschka關節產生肌贅或患椎的旋轉和後移,而使椎間孔橫徑變小,使其神經根前面的前根動脈受壓,這樣,因為神經根的缺血性病變而出現癥狀。

(4)頸部前斜角肌痙攣:前斜角肌收縮時,位於前、中斜角甩間的臂叢神經和鎖骨下脈受壓,病人有自肩部至上肢的放射痛癥狀,尺神經支配區有麻木感,上肢皮溫較低,並因為肌肉的痙攣而頸部活動受限。

癥狀和體征

1.頸部癥狀,視引起根性受壓的原因不同而可輕重不一,主要因髓核突出所致者,由於局部竇椎神經直接遭受刺激而多伴有明顯的頸部痛,椎旁肌肉壓痛及頸部立正式體位,頸椎棘突或棘突間的直接壓痛或叩痛多為陽性,且這些表現尤以急性期為明顯,如系單純性鉤椎關節退變及骨質增生所致者,則頸部癥狀較輕微甚至可無特殊發現。

2.根性痛最為多見,其範圍與受累椎節的脊神經根分布區域相一致。此時必須將其與乾性痛(主要是橈神經乾 尺神經乾與正中神經乾)和叢性痛(主要指頸叢、臂叢和腋叢)相區別與根性痛相伴隨的是該神經根分布區的其他感覺障礙,其中以手指麻木指尖感覺過敏及皮膚感覺減退等為多見。

3.根性肌力障礙,以前根先受壓者為明顯。早期肌張力增高但很快即減弱並出現肌萎縮,其受累範圍也僅局限於該脊神經根所支配的肌組在手部以大小魚際肌及骨間肌為明顯,亦需與乾性及叢性肌萎縮相區別,並應與脊髓病變所引起的肌力改變相區別,必要時可行肌電圖或皮質誘發電位等檢查以資鑒別。

臨床診斷

1.病人年齡多在40~60歲之間,男多於女。

2.患者有頸肩臂部疼痛,手指麻木等癥狀,部分患者可並發椎動脈型頸椎病所致的眩暈癥狀。

3.患者頸部旋轉或後伸活動受限。

4.患者移位的患椎棘突及關節囊部有明顯壓痛。

5.部分患者頸椎X線側位片可顯示患椎移位改變;在正側位或斜位片示,椎體後緣及Luschka關節部骨質增生,或患椎移位出現的解剖位置的改變。結合臨床癥狀和體征,這些X線片變化在定位診斷上有意義。專家認為,有的頸椎生理前凸消失,甚至呈後凸。椎間隙變窄,椎體相鄰有骨贅增生。可有頸椎滑脫、項韌帶鈣化或後縱韌帶鈣化。鉤椎關節有骨贅突向椎間孔,椎間孔變小等。

【病例分享】

病例提供人:鄒玉梅,女,河北省廊坊市。2011年學習套針至今並拜入侯國文教授門下成為了一名優秀弟子。

劉某,男,89歲,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人。

一、患者主訴:

左手臂麻木六個多月了,初期幾天麻木一次,後期加重,十幾天裡每天串麻可達三四次,很是痛苦難以承受。家人帶去邢台冀中能源總醫院診治,專家說:「是神經根型頸椎病,老年退行性病變」。開了兩盒甲鈷安營養神經,服藥無效。老人接受過按摩,按摩後有所緩解,但不能完全緩解。這次麻木的感覺異常嚴重,象過電一樣麻到左手大拇指,遂決定以套針綜合治療。

二、手法觸診:

手法觸診檢查,頸5-6左側神經根處有結節,按壓有劇烈的疼痛反應。手臂橈側神經緊張,有壓痛反應點,左手大拇指指尖麻木。

三、診斷要點:

頸椎神經根壓迫型,退行性導致病變。左手臂橈神經受壓,為手陽明大腸經循行線,經絡不通,氣血不足引起的麻痛癥狀。治則舒筋活血,疏通經絡。

四、套針治療:

先以推拿手法按摩放鬆,而後確定(阿是穴)進針點,在老人左手手臂、拇指向上橈神經運動區域設定進針點一個,由肩井穴向頸5--6神經根痛點設定進針點一個。選用1.0×37mm套針,進針點常規消毒後,針尖朝向痛點,呈15度角進針,弧形搖擺2分鐘後,留置軟管,貼好專用套針貼固定軟管,避免針孔感染和軟管脫落,留置24小時,延長刺激以獲更佳療效。用浮針空芯針體針尖,在拇指指尖點刺放血三至五滴。

一次治療後麻木減輕,老人感覺舒服多了,很高興。隔日調理一次,第二次來按第一次治療方案治療。扎完針,患者即說不麻了。再繼治兩次鞏固療效。四次治療獲臨床症愈,至今未複發。

五、醫囑:

注意不要著涼,調整下枕頭的高度,不要總是左側躺著,變換下體位。

【結語】

鄒玉梅在此病的治療中觸診診斷正確,給出的治療方案準確,取得很好的令人滿意的療效。於此給出的建議是,一、套針通減張減壓,疏通經絡氣血,可以減輕操作強度並獲得倍增的療效,分享中未見有套針通的使用實乃可惜,若使用套針通療效會更佳;二、太極神針-葯灸可起到促進頸部血管平滑肌鬆弛,減少膽固醇沉積,降低血液黏稠度,促使已硬化的頸部血管恢復彈性,軟化血管,加速頸、椎動脈供血,改善大腦供血供氧,對頸椎病及腦血管病可治可防,有統計數據顯示:腦血管中風有90%以上患有頸椎病。具體用法可於主穴神闕穴灸一小時後再加灸配穴大椎、風府、風池、天柱、頸夾脊各二十分鐘,每灸五十四日(次)為一療程,也可隔天灸療一次。治療時若能加上太極神針-葯灸灸療會取得更佳的療效,並且長年施用可有效的防止頸椎病及腦血管病的發作。又可養生保健、強健體魄、益壽延年。釆用套針綜合治療是可以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的。

套針療法簡介

套針療法的概念

套針療法採用侯氏浮針牌一次性使用皮下套管針灸針(簡稱:套針),在人體表面阿是穴周圍實施沿經絡、神經趨向皮下平刺,再進行弧形搖擺治療後進行留針,能綜合運用治療疼痛性疾病為主的一種新的針刺療法。

醫術淵源

(一)多功能套針起源於內經

多功能套針在綜合古代《靈樞》提出「九刺」中的「毛刺」(「刺浮痹於皮膚也」)、「十二刺」中的「浮刺」(「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也」)、「揚刺」(「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療寒氣之博大者也」)、「直針刺」(「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是謂之寒氣之淺也」)、「五刺」中的「半刺」(「淺內而疾髮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等內容說明多功能套針刺法源於《內經》時代。

(二)治療範圍互補全面

腕踝針的治療範圍主要在全身性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皮內針、皮下針和平行針主要治療慢性疾病,埋線針主治慢性疾病及美容減肥。多功能套針綜合互補,使治療範圍更廣泛而全面,療效更顯著持久。它融會貫通了多種針法,自成一體,成為了針灸學一朵新的奇葩。

(三)治療機理的一致性

皮內針、皮下針、腕踝針、新型浮針、平行針等均是針刺皮下治療疾病的,操作方法的相似決定了它們治療機制的一致性。上訴五者針刺均作用於皮下,不可避免地以經絡學說和皮部理論為基礎。《素問?皮部論》中說「皮部以經脈為紀」、「皮者,脈之部也」,人體皮部必然通過經絡與內臟相連,它們都是通過網狀分布的絡脈來傳達治療信息。調整相應經脈及臟腑功能,使氣血運行通暢,以達「平衡陰陽」治療疾病的目的,五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下針即效而無得氣現象,也屬一種「隱性循後療效的鞏固又說明有液體因素參與其中,這說明五者的治療機制和理論基礎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套針療法的理論基礎

套針療法是在傳統針灸療法、腕踝針療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源於傳統(《黃帝內經》的浮刺法)而不拘泥於傳統,不完全依賴傳統針灸理論「皮部」、「經筋」以外的經絡理論,「阿是穴」以外的腧穴理論,「浮刺」、「沿皮刺」、「搖針法」、「青龍擺尾」、「蒼龜探穴」以外的針刺方法和補瀉手法的支撐和指導。

套針療法的操作特點

多功能套針的操作方法不同於一般針灸,其操作特點有:進針點的選取不在痛點,而是在痛點遠端;以阿是穴循經為依據,按靶點方向進行「靶式進針」;在皮下淺刺,不要求得氣;施針時進行弧形搖擺;留針時間長等特點。下面做逐一介紹:

(一)不在痛點進針,而是遠離痛點,在痛點遠端進針;

(二)以阿是穴循經為依據,按靶點方向進行「靶式進針」;

(三)皮下淺刺,不要求酸、脹、重、麻、沉等得氣感;

(四)弧形搖擺是操作的重要環節;

(五)留針時間長;24小時左右;

(六)進針點少,減輕患者痛苦;

(七)安全有效、無副作用;

(八)簡便易學、容易掌握

套針療法的主治範圍

(一)套針療法對於治療肢體軟組織如骨關節風濕、類風濕、粘連、損傷引起的疼痛有較好的療效。如落枕、頸椎病、頸肩綜合征、肩周炎、岡上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肱骨外上髁炎或肱骨內上髁炎(網球肘、高爾夫球肘)、類風濕性關節炎、腱鞘炎、彈響指、各種急性扭挫傷、慢性腰肌勞損、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退行性病變、腰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慢性膝關節炎、髕骨下滑囊炎、痛風性關節炎、足跟痛、肢體麻木等。以上可以說是套針療法的優勢病種。

(二)其次是部分神經機能病變、內臟病變以及五官疾病,這些多數為病程長的慢性病症,雖然治療次數多,但無論是即時療效還是遠期療效,都要比傳統針灸療法效果好得多。諸如頭痛、三叉神經痛、下頜關節炎、腮腺炎、眼痛、耳痛、鼻竇炎、牙痛、急性胃腸炎、急性或慢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或膽結石絞痛、泌尿繫結石絞痛、乳腺炎、痛經、婦科炎症、帶狀皰疹等乃至癌腫等引起的疼痛(副癌綜合征)。

對惡性腫瘤引起的疼痛,雖然遠期療效不是很理想,但也是較好的止痛方法。

(三)近幾年,咽喉炎、乳腺炎、乳腺小葉增生、婦科炎症、攝護腺炎、睾丸炎等療效也相當好。還有一些沒有列入的非疼痛性病症(諸如面癱、面肌痙攣、其他眼病、耳疾、鼻病、心悸、咳喘等)。此後對腦血管後遺症也有較好的療效。以上我們可以視為開拓性病種,也可以試行套針療法,摸索、總結出自己的經驗。


註: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