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頸椎酸痛難忍?試試針灸大椎穴

大椎穴是督脈的重要穴位,定位在後正中線之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由於其特殊的位置,根據針灸的近治原則,其對於頸椎病的治療有顯著的效果。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由於退變、增生的椎間盤、骨贅壓迫臨近的血管、神經引起的病變。臨床上多見於長期使用電腦、工廠流水線工人等伏案工作者,以及頸部活動劇烈、高枕臥位等不良習慣的患者。

主要癥狀為眩暈、噁心、嘔吐、視力模糊、聽力障礙、患肢發涼、麻木、腫脹等。中醫學認為本病以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為本,風寒濕邪侵襲肌表、閉阻經絡、氣滯血瘀為標。

正所謂「清氣不升、氣滯血瘀」,氣血運行不暢,不能上榮於腦是頸椎病的基本病機。

應用大椎穴治療頸椎病在臨床上的多見於椎動脈型,椎動脈型頸椎病常表現為頭暈、頭痛、耳鳴、心悸等,以頭暈為突出表現,屬中醫眩暈範疇。

《素問·骨空論》中闡示了督脈的循行:「督脈者……上額交巔上,入絡腦。」

《難經·二十八難》中提到:「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

由此可見,督脈與腦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靈樞·海論》中「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可見髓海不足是眩暈的主要原因,督脈與眩暈有密切關係。

綜合上述資料,針對此類型的頸椎病,大椎穴具有良好的療效,而且在單純使用大椎穴時,常配伍百會、風池等督脈重要穴位增強通督醒腦的作用,以緩解椎-基底動脈系統的血管痙攣,減輕頸椎間盤突出對椎動脈的壓迫,使椎-基底動脈供血恢復,進而改善腦內微循環障礙促進微循環。

另有神經根型頸椎病,一般認為疾病的發生與長期低頭或者不恰當的姿勢導致頸部肌肉勞損、氣血不達有關,治療上多以活血、通絡為主。

臨床上用於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針刺除大椎穴外多選擇病變部位的夾脊穴、風池、後溪等穴,方法多為刺絡拔罐及電針,《靈樞·九針十二原》曰:「宛陳則除之。」

刺血法具有出惡血、辟濁氣、通經脈、調血氣的作用,改變經絡中氣血運行,達到調整臟腑、經絡、氣血功能的目的。


《素問·調經論》曰:「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臨床研究表明刺絡放血療法具有改善血流變相關指標、顯著降低瘀血證的血液黏稠度、改善局部微循環的作用。

同時電針可以有效減輕神經根的水腫,改善局部炎性水腫,緩解局部肌肉痙攣,利用溫熱效應刺激頸肩部穴位,激發經氣,調節臟腑功能而起到溫經散寒、活血通絡、強筋壯骨的作用,從而改善患者不適癥狀。

大椎穴治療椎動脈型和神經根型頸椎病具有一定優勢,而且治療手法多樣,在傳統針刺的基礎上延伸到電針、溫針、火針、刺絡拔罐、穴位藥物注射、艾灸、推拿按摩等。

大椎穴是督脈的重要穴位,定位在後正中線之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也稱「百勞」「上杼」,為手足三陽經在督脈的交會穴,因此被稱為「諸陽之會」。

中醫認為,大椎穴具有溫通陽氣、清熱解表、祛風化濕、扶正祛邪、調節機體免疫力等作用。大椎穴為「骨會」,有促進和改善頸部血液循環的作用,是治療頸椎病的重要穴位。

大椎穴為陽脈所聚之處,針刺之可升一身之清陽。頸部夾脊穴為經外奇穴,夾督脈伴太陽而行,針刺夾脊穴能通暢督脈及太陽經氣,可以活血化瘀散結,祛風散寒除濕,通利關節,體現了「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

大椎穴位於頸部,臨近椎動脈,穴下有豐富的神經,又是頸部軟組織損傷及炎症、粘連的部位,以大椎穴為主的各種治療方法一方面可以消除局部炎症,緩解局部肌肉痙攣,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了肌肉的營養代謝和力學狀態,從而使頸椎的曲度、失穩狀態、椎間關節的紊亂得到調整。

另一方面,能較好地降低頸交感神經的興奮性,使椎動脈交感神經叢得到良性調整,使痙攣的局部肌肉得到緩解,反射性的使血管擴張,促進該區血管網重建,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