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與「松」

古往今來,太極拳界對太極拳要「松」沒有爭議並且完全一致,例如,陳照奎(陳氏太極拳承前啟後的一代宗師陳發科的幼子、陳氏太極拳第十八世第十一代全面繼承並發展陳氏太極拳最傑出的代表人)先生強調:「太極拳的關鍵性問題是『松』。」楊澄甫(楊氏太極拳承前啟後的一代宗師)先生也強調:「要松,要松,要松凈,要全身鬆開!」但對於如何「松」、「要不要用力」、「『意』與『力』的關係」等就眾說紛紜。近當代以來,對太極的「松」、「力」等理解出現了越來越大的偏差,有的不僅違背太極陰陽辯證規律,違背太極拳拳理拳法,甚至還缺乏一般科學常識。例如,「用意不用力」,「松就是軟、大松大軟」的「鬆軟」論,等等。本文就「用意不用力」和「松就是軟、大松大軟」的「鬆軟」論的非科學性與「松」的科學內涵及其要領試作論述。

用意不用力」是武氏太極拳傳人李亦佘(創始人武禹襄的外甥)最先提出來的,而非楊氏太極拳承前啟後的一代宗師楊澄甫,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是楊澄甫在他的《楊氏太極拳術十要》中最先提出來的;「大松大軟」是楊氏太極拳的傳人李雅軒提出來的,並相繼提出了「凌空勁」,其門人弟子及再傳弟子大肆渲染,並提出:太極拳運動不需要「肌肉」的參與,而只要「筋」。這些論調,儼然有將太極拳弄成「玄學」之勢。

其次,要準確理解《楊氏太極拳術十要》中的「用意不用力」。這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全面把握:

一是要注意,該十要是陳微明而不是楊澄甫所作,是陳微明根據他的司機楊澄甫平時教學的「口述」所做的「記錄」,其中的一些內容並不完全準確,有的是「斷章取義」。

二是作者在此使用的是「借用」修辭手法。

三是該要第一句就開宗名義「不便有分毫之拙勁」。

四是楊振鐸(楊澄甫三子)先生以教學、演講和著書等多種形式反覆強調:「我父親的《太極拳術十要》中的『用意不用力』的『力』是指『拙力』,而不是真正的『不用力』,任何動作都還是要用力(勁)的。」他在談到太極拳的「放鬆」問題時這樣說:「放鬆只是太極拳的一種訓練方法,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練太極拳時不能放鬆,一般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意念上沒有放鬆,再一個是肢體上沒能放鬆。意念的不能放鬆一般比較容易理解,就是緊張;對練習太極拳時要求的肢體上的放鬆,一般人不理解,以為不用力、軟軟的就是放鬆了。認為『放鬆』就是『鬆軟、鬆懈』,這都是不符合太極拳的要求的。練習太極拳,既不能僵硬,也不能鬆軟。」

陳小旺(陳發科嫡孫,陳照旭二子)先生這樣說:「大家知道,松肩沉肘、含胸塌腰是放鬆的要求,但是,松到什麼程度呢?松肩沉肘、含胸塌腰、都是為了服務於丹田、貫通丹田,不是越松越好,松過了氣就泄了,而是即不緊也不過分放鬆;放鬆的目的,也是為了服務於丹田為核心的運動規律。打個比方:就好像自行車的車軸,擰的過緊,車軸就不能轉動了,擰的過松,產生很大的空回量,車軸就發揮不了作用,過松、過緊都會影響自行車的運動,所以,要鬆緊適當。練習太極拳也是一樣的道理,不是越松越好,松到節節貫穿,一氣貫通這才正好。

鄭曼青(楊澄甫的弟子)先生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中說:「澄師每日必重言十餘次:要松!要松!要松凈!要全身鬆開!」「此皆澄甫師所不輕易傳人者。每一語出,輒叮嚀曰:余如不言,汝雖學三世不易得也。此言何止重提數千遍。」此不但反映楊澄甫先生對「松」的重視程度,也反映太極拳所謂的「松」是一種特殊的「松」,是古拳譜記載的「似松非松」。平常人是不能憑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太極拳之「松」的。這種「似松飛松」的「松」,既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蓬鬆」,不是很多人包括有的名家認為的氣功鍛煉所要求的沒有絲毫阻力的「松空」;也不是有的名家理解的「不是徹底放鬆」的「半松半緊的、半柔半剛的松」。

以上說明,祖傳(家傳)太極拳從來沒有「用意不用力」、「松就是軟、大松大軟」之「鬆軟」之說,這些論調是一些沒有得到「真傳」的外姓弟子提出來再由其再傳弟子大肆渲染形成的,此為第一。

第二,物理力學基本原理、機械力學、人體力學、運動學和醫學等科學都早就揭示:人體運動都是「隨意肌」(骨骼肌都是「隨意肌」,胃腸、心肌等內臟肌是非隨意肌)的運動,沒有肌肉的參與是不可能有人的任何運動,換句話說,沒有在「意識」的支配下,骨骼肌的「用力」,就不會有人的運動,太極拳運動也不可能例外;「凌空勁」是違背科學原理的,人體不能產生「雷射」,這超出了人的極限,沒有接觸是不可能「放人」的,這是一般科學常識。

由此可見,「用意不用力」、「大松大軟」等論調是違背太極陰陽辯證法和太極拳拳理拳法的,也是缺乏科學常識的,是荒繆的,其本質是不懂太極拳有關「意與形」、「意與力」的辨正關係,不懂太極拳有關「松的科學內涵及其要領」。只有同時符合以下兩個條件才會認為太極拳要「用意不用力」、太極拳的「松」就是「軟」、「大松大軟」:一個是沒有得到過家傳(祖傳)太極拳傳人的真傳;一個是缺乏現代科學常識的現代「文盲」或「半文盲」。「用意不用力」、「大松大軟」等是近當代一些沒有得到「真傳」又不懂裝懂、自作聰明的人的誤悟,以及後人望文生義等的誤讀和以訛傳訛。由此造成的後果是,太極拳變成公園裡那些老頭老太打發閑暇「練呆練傻」甚至是類似「小兒麻痹症」的代名詞,破壞了太極拳本來的融「搏殺與養生」、「力學和形體美」以及「太極文化、哲學和藝術」於一體的神奇美好形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