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楊澄甫口傳鄭曼青太極機要,花錢也買不來的寶貝!

一、曰松。澄師每日,必重言十餘次。要松,要松,要松凈。要全身鬆開。反此則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為難能。如真能松凈,余皆末事而。余將澄師平日口授指點之大意附於下。使學者易於領悟。松,要全身筋絡鬆開,不可有絲毫緊張。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若無骨,只有筋耳。筋能鬆開,其餘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絡全開,則軀乾所系,皆得從下沉也。按沉與松原是一回事。沉即不浮,浮是病。體能沉已善矣。尤其加以氣沉。氣沉,則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虛實,拳論所謂處處總此一虛實。以右手與左腳相貫一線之勁。右腳與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腳實則右腳左手虛。反是,則亦然。是為分清。總之全身負擔。隻許放在一隻腳上。如兩腳分擔,便是雙重。

其轉變時,要注意尾閭與夾脊得中,方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按轉變一語,即是變換虛實之樞機。不經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處也。右手實勁,交與左手,其樞機在夾脊;左腳實勁,交與右腳,其樞機在尾閭。但要在尾閭與夾脊中正對直,方為不失中定。此語非潛心領悟,不易得也。

四、曰虛靈頂勁。即是頂勁。即是頂勁虛靈耳,亦即所謂頂頭懸之意也。按頂頭懸者,譬如有辮子時,將其辮子系於樑上,體亦懸空離地。此時使之全身旋轉則可。若單使頭部俯仰,及左右擺動,則不可得也。虛靈頂勁,及頂頭懸之意,亦若此而已。須於練功架時,將玉枕骨豎起。而神與氣。不期然而相遇於頂焉。

五、曰磨轉心不轉。磨轉者,即喻腰轉。心不轉者,乃氣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轉心不轉者,此家傳口訣也。比諸拳論所謂"腰如車軸""腰為纛"二語,尤為顯赫。余得此意後,自覺功夫日見進境。

六、曰似拉鋸式之欖雀尾。棚捋擠按之推手也。往複相推,喻之以拉鋸者。彼此用力均勻,則往複可以暢通無阻。如一面稍欲變化,則鋸齒隨處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則我雖欲用力不得拉回時,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復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極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捨己從人。

順其勢,可以得化勁與走勁之妙用。二日彼微動,己先動。此即彼欲用推1力送來時,則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時,則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鋸之喻,其理可謂透徹之至。此真家傳妙訣。余於此恍然大悟。於彼微動,己先動之著手功夫。苟能於此嫻熟。則操縱在我不在彼。其餘又何論矣。

七、曰能發勁。勁與力不同。勁由於筋,力由於骨。故柔的活的有彈性的是勁。剛的死的無彈性便是力。何謂發勁?放箭似的。按放箭。是*弓弦上彈力。弓與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彈性的。勁力不同,能發不能發,可以見矣。此猶不過論發勁之性質耳。於作用上猶未能詳盡。

余又將澄師平日時時講解發勁要法,茲附錄之曰:要得機得勢。曰要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謂健侯老先生,喜誦此二語。然得機得勢,最難領略。余以拉鋸式之作用中,確是有機有勢存乎其間。因彼之欲進欲退,我先知之,是為得機。彼既進既退,受製於我,是為得勢。舉此一端,可以知之。腳腿腰能完整一氣。一則是力聚,可以致遠;一則是身不散亂,方可命中。發勁之妙用。盡於此矣。學者勉之。

八、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勻。按平正均勻四字,最為平淡。卻極難能。平正方能安舒,可以支撐八面;均勻方能貫串,而無斷續處也。此即拳論所謂立如平準及運勁如抽絲等語。非從此四字下手不為功。

九、曰四兩撥千斤。四兩何能撥千斤。人皆未之信。所謂牽動四兩撥千斤者。只要用四兩勁牽動千斤,而後撥之。此牽與撥,是兩事,非真以四兩撥千斤也。按此節牽撥二字分開解釋,便能見其妙用。牽之之法,譬如牛重乾斤,穿鼻之繩,不過四兩。以四兩之繩,牽千斤之牛。

左右如意。其欲賓士不可得也。蓋牽者,牽其鼻準,若牽其角其腿,不行也。是牽以其道,以其處也。然則牛可以四兩之繩牽之。如千斤之石馬,亦能以四兩之朽索牽之乎?不能也。此活與死作用不同。人有靈性,其欲以千斤之力攻入時,其來有方向。臂如對直而來,則我以四兩之勁,牽其手之末。順其勢而抖出之。此之謂牽。

因牽動之後,彼之力已落空,則此時以勁撥之,未有不擲出尋丈之外者。然牽之之勁,柢要四兩足矣。撥之之勁,酌用在我耳。然牽之之勁,不可過重。重則彼知之,可以變化脫逃也。或則藉牽動之勁,換其所向,得以襲擊之也。否則彼知我牽之,便畜其力而不前。畜其力,其勢已退挫。可即因其退挫,便舍牽之之勁,而反為發放。則彼未有不應手而倒。此反撥也。

附:太極拳十要

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松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壑,溝壑不塞而本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雲:「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雲: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內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雲:「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拳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曰「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禦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使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