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荔枝病,荔枝中的果糖惹的禍?果糖:這鍋我不背

沒有時間看全文,就看精簡版了

近日,荔枝病,挾「10個孩子因吃荔枝死亡」的巨大衝擊力如期再次炸屏。

接受採訪的出鏡醫生給出的解釋是,荔枝中大量的果糖刺激胰島素大量釋放從而引發低血糖反應導致荔枝病的發作。

然而,生化學告訴我們,與這些醫生的一廂情願不同,果糖並不直接刺激胰島素釋放。即使部分果糖在肝臟轉化成葡萄糖釋放進入血液,這種釋放是緩慢的,也不會刺激胰島素的瀑布式釋放。

那麼,荔枝病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2017年4月發表在柳葉刀全球健康上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做了很好的調查,基本闡明了該病的來龍去脈。

研究發現,荔枝病的發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

幼兒,尤其是營養不良的幼兒

大量進食荔枝,特別是吃較多生荔枝

吃大量荔枝後食慾受抑製,不願意吃或者直接跳過晚餐

空腹入睡

荔枝中的兩種毒素抑製糖異生,加劇低血糖反應。

我們知道,日常的夜間睡眠中也會出現糖消耗後的低血糖。這時,人體會進行脂肪動員啟動糖異生途徑產生葡萄糖維持腦需求。荔枝病發病的關鍵的是,荔枝中的兩種毒素,次甘氨酸A和同系物亞甲基環丙基丙氨酸都可以通過抑製脂肪的β氧化等過程抑製脂肪動員途徑的糖異生,從而破壞了人體正常的維護血糖的代償機制,造成凌晨嚴重低血糖反應即低血糖腦病。

就是說,荔枝病的發病並不是荔枝中的果糖惹的禍。發病關鍵也不是空腹吃荔枝,而是大量吃荔枝後空腹(沒有進食荔枝以外的其他食物)入睡。

「10個孩子因吃荔枝死亡」,荔枝病如期再次炸屏

進入「荔枝季節」,吃荔枝得荔枝病的傳聞再次挾「10個孩子因吃荔枝死亡」巨大衝擊力每年一度的如期炸屏。

「荔枝病」到底是一種什麼疾病?真的能死人嗎?

「10個孩子因吃荔枝死亡」這個說法來自於2000年發表在《廣西醫學》上一篇題為「小兒荔枝病 71例臨床分析」的臨床報導。

在這篇臨床病例報導中,作者報告了發生在我國廣西荔枝產區的71例兒童的「荔枝病」,其中10例死亡。因此,這個說法並非完全是空穴來風。

作者介紹,所有病例發病前都有連日大量(每天1000~2000克)吃荔枝,並較少吃其他食物的病史,發病通常在凌晨3~9時,表現為嚴重低血糖反應和發作性腦病的癥狀。

化驗檢查發現患兒存在嚴重低血糖和高胰島素血症,腦脊液化驗沒有腦炎的跡象。

作者因而認為荔枝病的發病是由於大量進食荔枝後大量果糖刺激胰腺分泌胰島素導致的低血糖反應。也引用國外的報導認為,荔枝核中含有一種抑製糖異生的毒素亞甲基環丙基甘氨酸(MCPG)或者對低血糖反應的發生具有意義。

果糖真的是導致荔枝病的罪魁禍首?

「10個孩子因吃荔枝死亡」的炸屏也炸出各路媒體和科普者的大量「科普」。

接受採訪的幾位出鏡醫生異口同聲地認為,荔枝中大量果糖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而導致的低血糖是荔枝病的原因。

也就是指荔枝的高果糖是荔枝病的元兇。

然而,不幸的是,與這些醫生的一廂情願不同,果糖並不直接刺激胰島素釋放。即使部分果糖在肝臟轉化成葡萄糖釋放進入血液,這種釋放是緩慢的,也不會刺激胰島素的瀑布式釋放。

事實上,果糖被吸收進入血液後,並不直接引起血糖(葡萄糖)的升高。更重要的是,由於胰島中並不存在負責轉運果糖到組織的轉運蛋白5受體。因而,胰島並不接受血中果糖的刺激而分泌胰島素。

與全身組織都參與葡萄糖的代謝不同,果糖主要在肝臟代謝。其中,約17%轉化成甘糖形式儲存,20~50%轉化成葡萄糖逐步釋放進入血液,其餘部分轉化成乙醯輔酶A等中間代謝產物參與脂肪的從頭合成——這也是長期大量進食果糖會造成肥胖、脂肪肝和其他代謝問題並可能引發心腦血管病的關鍵。

不管怎麼說,果糖並不直接刺激胰腺分泌胰島素。

這是果糖代謝的最主要的特徵之一。

因此,說荔枝含有大量果糖,直接或間接刺激大量胰島素分泌導致低血糖的發病機制是錯誤的,是由於對果糖代謝缺乏認識的想當然。

而且,荔枝中果糖含量並不是最高的。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每100克荔枝含總糖15.2克。這樣,即使吃1000克荔枝,總的糖攝入也不過才152克。

很多食物總糖和果糖含量都高於荔枝。比如,每100克蜂蜜含糖82克,果糖41克,葡萄糖36克。

夏天最常吃的西瓜,每100克含糖6.2克,其中果糖3.4克。如果吃半個中等大小西瓜(4公斤),也就是吃2000克西瓜,糖攝入量也接近1000克荔枝。

但是,為什麼沒有報導因為喝蜂蜜和進食其他高含糖水果導致嚴重低血糖反應甚至死亡病例呢?

看來,「荔枝病」的發生另有隱情。

2014年印度荔枝產區穆扎法爾布爾神秘腦病大爆發揭開了荔枝病的神秘面紗

1995年開始,印度荔枝主要產區穆扎法爾布爾地區每年5~6月份陸續報導在兒童中發生一種原因不明的神秘腦病。2013年印度和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聯合展開對這種神秘腦病病因的排查。

2014年,這種疾病大爆發,390名患病兒童中,有122人死亡。這次爆發為病因調查帶來絕好的契機。

以這次爆發的病例為主要調查對象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揭開了荔枝病發病的神秘面紗。

2017年4月發表在柳葉刀全球健康上的研究報告以疫情中39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配對了同年6~7月份的104例非荔枝病患兒作為對照。調查發現,患兒發病情況與廣西醫學上的病例報導類似,疫情發生在荔枝主要產區,病例從5月份開始出現,集中在6月份的荔枝季節,到7月份陸續消失。

病情表現為凌晨3~8點發作的嚴重低血糖反應和癲癇、意識喪失等腦病。

調查中,部分患兒存在發育緩慢和營養不良。每個受影響的孩子都是孤立病例,分散分布在疫區村莊,並沒有集聚發病情況。

通過與匹配的對照組的雙變數分析發現,發病的相關危險因素包括發病前大量吃荔枝(相對危險比9.6),孩子進過荔枝園(6.0),孩子父母進過荔枝園(2.3),沒有吃晚餐(晚上19時後沒有再吃荔枝以外的其他食物(2.2),和窮人家的孩子(1.4)。

其他的一些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因素沒有發現與發病存在相關性。

化驗檢查提供了最為重要的證據。

327名住院患兒中有204人(62%)血糖濃度低於70mg / dL,並發現低血糖與死亡率增加有關。

就是說,低血糖是本病重要特徵。

在評估73例病例尿標本中,47例(64%)檢出次甘氨酸A(也叫降血糖素A)代謝物,33例(45%)檢出亞甲基環丙基丙氨酸(MCPG)代謝物,32例(44%)同時檢出以上兩種代謝物。

另外,75份尿液標本中有67份(89%)存在有機酸異常,80份標本中有72份(90%)血漿醯基肉鹼異常,表明存在嚴重的脂肪酸代謝紊亂。而檢測的15個對照樣本中沒有1例存在類似發現。

同時,在疫區採集的36種荔枝果實中,檢測到12.4μg/ g~152.0μg/ g不等濃度的次甘氨酸A,和44.9μg/ g~220.0μg/ g的MCPG。每批樣本中,未成熟果實含量都高於成熟果實。

基於以上事實,作者勾勒出了這種神秘腦病的發病線路圖:

幼兒和兒童,特別是營養不良的孩子

大量吃荔枝,特別是吃不成熟的荔枝

吃荔枝抑製食慾,不怎麼吃或者直接跳過晚餐而空腹(不吃荔枝以外的其他食物)

荔枝中的次甘氨酸A和同系物MCPG抑製脂肪動員的糖異生途徑,加劇了夜間空腹期的低血糖,破壞了人體自我保護機制,從而導致嚴重的低血糖反應和腦病發作。

有意思的是,整個調查中,研究者對荔枝中的果糖隻字未提,隻字未提,隻字未提。

重要的是,這項調查報告並不限於一項學術研究。就在研究報告發表的同月就被美國FDA承認採納,發布了就含「次甘氨酸A毒素」的西非荔枝果產品指南檔案,建議扣留或拒絕進口次甘氨酸A毒素含量在100 ppm以上的西非荔枝果產品。

因此,我們所謂的荔枝病或應該稱為「荔枝腦病」你發病似乎與荔枝中的果糖無關。

果糖這一次可以理直氣壯地含,荔枝病這鍋,我特馬不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