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百年前的江南年畫,曾漂洋過海影響了日本浮世繪

蘇州桃花塢年畫(左)與日本浮世繪(右)女性形象對比

來自日本的民間藝術浮世繪,早已被視為世界藝術史上的璀璨華章,為大眾耳熟能詳且喜聞樂見。鮮為人知的是,約三百年前,生長於中國江南的一種民間藝術,曾漂洋過海對浮世繪產生過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便是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

農歷新年伊始,總計近90件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與日本浮世繪匯聚一堂展出,亮相於瀏海粟美術館舉辦的“黃金時代:‘姑蘇版’年畫對浮世繪的影響”展。借由此次展覽,人們得以重溫中日兩國版畫史上的一段黃金歲月,不僅再次見證中國藝術對日本的影響,亦可從中體味東西方藝術交流所形成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生態。

麻姑獻壽 墨版筆彩 乾隆初期(馮德保藏)

中國傳統年畫中,屬蘇州桃花塢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年畫最負盛名,它們被並稱為“南桃北柳”。其中,桃花塢年畫的別開生面在於,它深植於市民文化繁盛的都市——蘇州有著位於江南的地理優勢,彼時財富集中,加之海外貿易帶來富庶。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蘇州桃花塢年畫全盛期的作品有“姑蘇版”之稱,題材以繁華的城市風景、人物仕女為主要內容。比如,此次展出的《姑蘇萬年橋圖》《姑蘇虎丘志》等作品中,就讓人一窺當年蘇州城的繁華景象;《執笛望子》《百子圖》等畫面,再現著當年百姓的生活面貌和場景;《水滸人物肖像圖》則有著當年百姓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學和藝術。

姑蘇萬年橋圖 墨版套色 清乾隆(日本神戶市立博物館藏)

此次展覽的學術主持、長期致力於日本美術研究的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潘力指出,“姑蘇版”年畫採用多色套版,明顯可見西方銅版畫的陰影和透視手法。銅版畫的特點在於以銳利細密的線條構成畫面明暗變化,民間畫工將此移植到木版畫上來,多以明暗法表現物象,並手工著色上彩,許多畫面上還特意題款“仿泰西筆意”。這些都使“姑蘇版”年畫表現出與中國其他民間年畫不同的面貌。

執笛望子 墨版筆彩 清康熙(馮德保藏)

再看浮世繪,這是17世紀後半葉開始在日本江戶地區流行了兩百多年的民間藝術。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的幕府政權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確立了以長崎為口岸,隻對荷蘭和中國維持貿易往來的體制。17世紀下半期到18世紀上半期,長崎居住著許多旅日的蘇州人,他們保留著家鄉過年的習俗和對本土藝術的眷戀。“姑蘇版”年畫首先通過居住在長崎的蘇州人傳入日本,許多畫工、雕刻工和拓印工帶著工具材料到長崎,直接在當地製作“姑蘇版”年畫,也深受日本民眾的歡迎。這些來自中國民間的木版年畫,被江戶畫師們視為珍品。

溪齋英泉 契情道中雙錄 見立吉原五十三對系列之一 扇屋 鳩照 大版浮世繪 約1825年(湯黎健藏)

潘力認為,江戶的畫師們不僅從畫面上間接地接觸到了西方繪畫的明暗法和透視法,同時也感受到市民文化的生動活力。浮世繪大量採用從長崎傳入日本的“姑蘇版”表現手法,如空間透視法、銅版畫排線刻法等。甚至可以說,是當時的蘇州版畫幫助日本人進行了“視覺訓練”。組畫也即系列的形式,亦可被視為桃花塢年畫之於日本浮世繪的一種影響。此次展出的浮世繪作品中,有不少二聯畫、三聯畫,也即特定題材製作兩幅以上的系列,而在同展亮相的“姑蘇版”年畫中,也有類似形式。

歌川國貞 吉原高名三幅對 大版浮世繪(三聯畫) 19世紀前期(湯黎健藏)

西洋畫對“姑蘇版”年畫的影響,“姑蘇版”年畫對浮世繪的影響,以及西洋畫對浮世繪的影響和浮世繪對印象派的影響,使得中國、日本、歐洲的藝術交織在一起,共同鳴奏了一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和弦。

作者:范昕

編輯:范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