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理中丸「家族」與經方中的「三碗湯」…

國易堂中醫

溫中祛寒的中成藥具有振奮陽氣、去除裡寒的作用,其代表葯為「理中丸」,「理」就是調理的意思,「中」就是中間的意思。理中丸,就是調理人體中焦的藥丸。處方來源於《傷寒論》,原名為「人蔘湯」,方由人蔘、乾薑、白朮、甘草等四味葯組成。方中人蔘大補元氣,補益脾胃,為主葯;乾薑辛熱,溫脾胃之陽,除裡寒,以為輔葯;白朮補脾燥濕,以為佐葯;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葯為使,諸葯配伍,共奏溫中祛寒、健脾理胃之功,用於治療脾胃虛寒之證。症見嘔吐泄瀉、胸滿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臨床證實,理中丸治療急、慢性腸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擴張、霍亂等屬脾胃虛寒者有較好的效果。

「理中丸」還有眾多「兄弟」,加減化裁有:

01 附子理中丸

在原方基礎上,加上炮附子,增強了溫補脾胃的功效。

適用於脾胃虛寒證,症見神倦懶言、畏寒肢冷、食少不飲、腹脹喜溫、二便清利、霍亂、轉筋、口噤等症。

目前,附子理中除大蜜丸劑型外,還有濃縮丸、片劑等多種劑型。近年來研究發現,該葯經中醫辨證後靈活使用,對下列疾病也有較好療效。治慢性消化不良:口服附子理中丸,每次1丸(9克),日服2次,溫開水送服,7天為1個療程。該葯能促進消化液分泌,使食慾增加,並能抑製腸內異常發酵及促進積氣排出。治潰瘍性結腸炎:內服附子理中片.每次6片(每片含生葯0.5克),每日服3次,溫開水送服,10天為1個療程。該葯能使絕大部分潰瘍結腸炎症消失,潰瘍癒合。治慢性腹瀉:內服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1日2次,10天為1療程。該葯能調整消化功能,增進食慾,緩解腹痛,減輕腹瀉。治男性不育:口服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1日2次,10天為1個療程。該葯能振奮全身機能,改善機體全身狀況,為補益、強壯之劑,用於男性不育症的治療有一定的效果。治寒濕帶下症:婦女感受寒涼後,自覺陰戶冰冷,白帶量明顯增多,連綿不斷,質稀,色白,無腥臭味,小便清長,腰酸如折,小腹冷痛。治療可口服附子理中丸,每次1丸,每天2次,有祛濕散寒、溫腎健脾的作用。

02 枳實理中丸

在理中丸的基礎上,加上枳實、茯苓兩味葯。此方來源於《和劑局方》,有溫裡消痞的功效,能逐痰飲、止腹痛。

適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擴張或無力症、胃腸留飲症(指水飲蓄留體內,聚於胃腸,影響胃腸功能)。

03 理中化痰丸

在理中丸的基礎上,加上半夏、茯苓兩味葯。此方來源於《名醫雜著》。有歌訣曰:「理中化痰加苓夏,擅治停飲大便溏。」具有溫中化痰的功效。

適用於脾胃陽虛濕痰者,以及痰濕停飲,大便溏泄。

04 桂附理中丸

在理中丸的基礎上,加上附子、肉桂兩味葯。此方源於《三因方》。功效主治同附子理中丸,但昇陽祛寒力量較強。

05 黨參理中丸

在理中丸的基礎上,將人蔘改為黨參,乾薑改為炮薑,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具有溫中散寒、健胃的功效。

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胸滿腹痛、消化不良等症。

【注意】 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不宜消化的食物;泄瀉時腹部熱脹痛者忌服;感冒發熱者、孕婦慎用。

06 福幼理中丸

在理中丸的基礎上,去掉甘草,加上黃芪、肉桂、熟地、當歸、白芍、枸杞子、補骨脂、山萸肉、核桃仁、酸棗仁等組成。此方來源於《醫林改錯》。

這是理中丸中的「小弟弟」,專治小兒脾胃虛寒所致諸症。

方中以人蔘為主,補脾益氣;輔以黃芪、白朮加強健脾補氣之功,乾薑、肉桂溫中散寒,共為輔葯;佐以熟地、白芍、當歸補血,枸杞子、補骨脂、山萸肉、核桃仁補益腎氣,以通利血脈,溫補脾腎之陽,酸棗仁養心安神,諸葯相合,共奏健脾補氣、溫中散寒之功,適用於兒童脾胃虛寒所致的腹冷、泄瀉、面黃肌瘦、無神、身倦、食欲不振等症。

溫馨提示:以上這些溫中祛寒類中成藥,多由辛溫燥熱之品組成,故對中醫辨證為陰虛陽盛、真熱假寒等熱證忌用;過敏體質者及孕婦慎用。

桂枝湯

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薑棗同;

解肌發表調營衛,表虛自汗服之輕。

桂枝湯是古代的補益劑,凡是經過寒冷、飢餓、極度疲勞、精神緊張以後,患者出現自汗、心悸、腹痛、脈弱等情況下,均可使用。張仲景的時代是兵荒馬亂的年代,從戰場上下來計程車兵,疲於奔命的難民,就是桂枝湯的最佳適應者。經過大量的出汗,已經多日無法正常進食和休息,成天處在極度驚恐之中,可謂是風餐露宿、饑寒交迫,這樣的人必定形容憔悴,消瘦。強烈的驚恐導致心動悸、烘熱,飢餓導致乾嘔、腹部陣陣的隱痛,反覆的出汗使得全身肌肉酸痛,寒冷的刺激又使鼻流清涕、關節痛、惡風。這就是桂枝湯證。桂枝湯中藥物都是食物中藥。甘草、生薑、大棗、桂枝、芍藥,就像今天的酸辣湯。先喝一碗,然後喝上熱氣騰騰的糜粥,蓋上被子,好好睡一覺……。病人自然會微微出汗,一覺醒後,許多癥狀必然減輕。這就是桂枝湯的魅力。桂枝湯不是發汗劑,病人服藥以後的汗出,是機體各種調節機能恢復的標誌,中醫的話說,是那熱粥的「谷氣」加上患者的「胃氣」交融的結果,是「營衛之氣和諧」的結果,是體內陰陽平衡的結果。

麻黃湯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汗惡寒頭項痛,喘而無汗服之宜。

麻黃湯是發汗劑,但是是比較安全的發汗劑。溫服以後,伴隨著心跳的加劇,周身開始發熱,皮膚開始濕潤,最後,可能是大汗淋漓。隨著大汗的到來,原先「體若燔炭」變成「脈靜身涼」,原先的「無汗而喘」變為心平氣和,原先的「骨節疼痛」變為渾身舒坦。麻黃,是麻黃湯中的主要藥物,它有強烈的發汗作用,同時,會導致心跳加劇,甚至出現「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的情況,或者如「氣從少腹上衝心」癥狀。對此,張仲景自有辦法,那就是服用桂枝甘草湯。桂枝四兩、甘草二兩,這兩味藥物具有定悸的作用。也就是說,麻黃湯中的桂枝甘草具有對麻黃髮汗動悸作用的預防作用。所以說,麻黃湯是安全的發汗藥。但是,教科書認為麻黃配桂枝發汗,麻黃無桂枝則無發汗作用,這似乎值得商榷。

小青龍湯

小青龍用桂芍麻,乾薑辛夏草味加;

外束風寒內停飲,散寒蠲飲效堪誇。

小青龍湯是氣管與支氣管炎症的專方,是劇烈咳嗽和大量稀痰的鎮咳劑與化痰劑,具有明顯的近期療效。小青龍對於以咳,喘,嘔,腫,痰稀為主訴的呼吸系統疾病,確是名醫手中的一張王牌葯。小青龍湯證之喘滿,咳嗽,短氣,微腫,是屬寒飲,根據臨床經驗,本方多用於急性支氣管炎和慢性支氣管炎的急性發作期。《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相關條文共有5條,其中「咳」作主證的共3條,可見咳嗽是本方主治的目標所在。至於咳嗽的程度,《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篇「咳逆倚息不得臥」則是直點龍睛之語。事實上,病人咳嗽越是嚴重,本方的效果也就越好。臨床加減很多,本人常用的有加石膏,加黃芪,去麻黃加人蔘、麥冬等。只要對證,取效神速。

張仲景雖然沒交代痰液的形狀,但從「婦人吐涎沫」條文的描述來思考,便不難觸類旁通了。臨床所見,病人咳嗽多伴隨大量的痰液,尤其是夜間更多。如果細心觀察該類病人,不難發現一大早其人床前的痰盂或紙簍裡總是裝得滿滿的。這種痰如果吐在地上,則呈雞蛋清狀或帶有泡沫,很快就滲入土中而不見。病人自己也會說痰清涼涼的滑溜溜的很好吐。過敏性鼻炎也流大量清稀的分泌物,伴有頻繁的噴嚏。從癥狀的比類來看,其鼻涕類似於痰,噴嚏類似於咳,故也同樣適合運用本方。對此,我把它們形象地歸納為「水樣的鼻涕水樣的痰,治水的青龍把水蠲」。

如何看待本方條文的或然證,也是臨床醫生所關心的問題。這些或然證的出現應當有它們共同的病理基礎,從臨床來看,這種病理基礎很可能是長期咳喘造成的肺原性心臟病,在繼發感染時出現的心功能衰竭。此時,體內的水分過多地停留在組織中而不能被人體有效地利用,所以出現「或渴」;同時可以並見消化道的水腫,胃及食管的水腫可以出現「或噎」;腸道的水腫加上受到寒冷的刺激可以出現「或利」;經過腎臟排出的水分減少,因此「或小便不利」;病情進一步加重出現腹水可見「少腹滿」;心衰不能泵出足夠的血到肺進行氧交換,血氧濃度下降因此「或喘」。從一元論的角度來看,惟有這個病理基礎能將所有的或然證全部解答。較之古代醫家雲裡霧裡的注釋也更貼近臨床。再從用藥來看,加附子以強心,加茯苓以利尿,去麻黃是因為此時麻黃會無效地增加心跳次數,使病人感到心慌。提示我們在心衰時運用小青龍湯的注意事項。當然,張仲景不會想得這麼多。學經方為的是古為今用,為了能更實際地理解古方,為什麼非要排斥現代醫學呢?

本方用了大隊的溫熱藥物,也符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的精神。方雖八味,但核心藥物僅為「薑、辛、味」,此仲景治咳之利劍,這一點從張仲景加味方的條文中可得到證明。應當指出的是,本方不能作為老慢支的根治葯而久服,一旦病情緩解,即當改為苓甘類方繼後,否則溫熱葯會很容易引起諸多變證,

內容僅供臨床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

試針試藥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