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腦垂體瘤治療需要開顱嗎?顯微鏡下經鼻垂體瘤微創切除術更安全

在人體下丘腦的腹側有一卵圓形直徑約1厘米的小體器官稱垂體,體積雖小作用卻很大。是人體內最複雜的內分泌腺,產生的激素不但與身體骨骼和軟組織的生長有關,且可影響內分泌腺的活動。牽一髮而動全身,一旦發生病變就會導致全身或某器官的異常變化。常見的腦垂體病變為垂體瘤(又稱垂體腺瘤),約佔顱內腫瘤的10%,多發生於20~40歲的青壯年,女性多見,老年尤其小兒少見。根據美國流行病學調查,垂體腺瘤發病率是7.5-15/10萬。

近日,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神經外一科主任韓巨集彥博士應用顯微鏡下經鼻垂體瘤切除術為一位山西的垂體瘤患者李***成功實施微創切除手術,經恢復治療,已順利出院。患者對療效很滿意,2018年9月11日在《感謝信》中說:「非常感謝航空總醫院神經外一科韓巨集彥主任及醫護人員為我治好了病,韓主任醫術精湛,態度和藹,水準高超,在他們的悉心照料下,術後恢復很好!」

韓主任提醒:垂體瘤病變在腦部,卻累及身體各器官的功能,如頭痛、視力下降,女性月經紊亂、閉經、泌乳、不孕等,男性性功能下降。由於多數垂體瘤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一般早期臨床表現不明顯,不易發現。影像學尚不能提示有腫瘤時,垂體瘤激素已經發生改變。但在早期微腺瘤階段可出現內分泌功能亢進徵象,因此,如果發現內分泌功能異常,應儘早到醫院就醫檢查。


如何認識腦垂體瘤?


據韓巨集彥主任介紹,垂體瘤是發生在垂體上的腫瘤,約佔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10-15%。垂體腺瘤中功能性腺瘤約佔65%,臨床表現為:1、分泌某種過多的激素,引起相應的功能亢進;2、腫瘤浸潤、破壞、壓迫垂體,導致激素分泌障礙出現功能低下;3、腫瘤壓迫視神經出現視野損失、視力下降或失明等,絕大多數的垂體腺瘤都是良性腫瘤。

腦垂體瘤有多種類型,臨床上要分型治療。腦垂體瘤按激素分泌分為有分泌功能型和無分泌功能型。有分泌功能型分為泌乳素腺瘤、生長激素腺瘤和促腎上腺皮質腺瘤等。其中,泌乳素腺瘤最多見,女性表現為閉經、泌乳、不孕,男性會出現勃起功能障礙、乳房發育等。生長激素腺瘤,由於分泌生長激素過多,青春期前發病表現為巨人症,青春期後發病則出現肢端肥大症。促腎上腺皮質腺瘤,患者表現為向心性肥胖、滿月臉、痤瘡,女性可出現長鬍須等癥狀,有的患者還會在腹部、大腿等處出現類似妊娠紋的紫紋。

無激素異常分泌的垂體瘤,本身不分泌激素,瘤體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壓迫鄰近組織(包括神經、血管、腦組織等)引起癥狀,如果腫瘤離視神經近,壓迫視神經、視交叉,可造成視力模糊、視力減退、視野缺損等,時間長了可造成視神經萎縮而失明。

根據瘤體的大小可分為微腺瘤、大腺瘤、巨大腺瘤等,垂體腫瘤的大小與治療預後關係密切。大約90%以上的垂體無功能瘤不需要治療,若沒有相應的垂體功能低減的情況,臨床上可以長期隨診。若在隨診的過程中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腫瘤生長速度加快,壓迫了周圍的組織出現癥狀如視野缺損等,可以考慮手術治療,95%的垂體瘤治療效果良好。


腦垂體瘤有哪些臨床癥狀?


垂體瘤的診斷主要依據相應的臨床癥狀、體征、垂體激素檢測以及影像學、病理學檢查等做出診斷。垂體瘤可有一種或幾種垂體激素分泌亢進的臨床表現,還可能有因腫瘤周圍的正常垂體組織受壓和破壞引起不同程度的腺垂體功能減退的表現;以及腫瘤向鞍外擴展壓迫鄰近組織結構的表現,較典型的癥狀有以下幾個方面:

1、頭痛。患者早期約2/3 會出頭痛,疼痛主要位於眼眶後、前額部及雙側太陽穴附近,程度較輕,呈間歇性發作。由於垂體瘤起源於顱底的蝶鞍內,蝶鞍周圍為密閉的骨質,只有上方覆以韌性的鞍隔,腫瘤直接刺激或生長後造成鞍內壓升高引起頭痛。病人往往感到突然一次劇烈頭痛,此後疼痛明顯減輕或緩解,如果不進行治療,隨著腫瘤的生長,疼痛還會出現。

2、視力下降、失明。垂體瘤在蝶鞍內可以突破鞍底向下生長,並向兩側侵及顱內的重要血管和神經,但最常見的生長方式是向鞍上發展而壓迫視交叉和視神經,而引起視力下降和視野缺損,患者往往視力下降、看不到兩邊,總撞門邊,進一步發展會失明。

3、內分泌功能紊亂。腦下垂體中的各種內分泌細胞可產生相應的內分泌細胞腺瘤,引起內分泌功能紊亂。在早期微腺瘤階段即可出現內分泌功能亢進徵象。隨著腺瘤的長大和發展,可壓迫、侵蝕垂體組織及其垂體、蝶鞍周圍結構,產生內分泌功能下降癥狀。

4、性功能低下。男性陽痿、性慾下降,約60%垂體瘤患者有性功能障礙。

5、不孕不育。由於垂體分泌的高泌乳素的影響及雌激素的減少,女性患者往往表現為月經量明顯減少、泌乳(非自主性泌乳),繼而閉經、不孕。男性患者多表現為鬍鬚變少、女性化、乳房發育、性功能低下、不育等。


腦垂體瘤的治療方法及特點


垂體瘤的治療以手術為主,輔以藥物治療、放射治療、伽馬刀。由於垂體瘤對放療的敏感性較差,放療後約70-80%的患者出現垂體功能低減,降低了患者的生活品質。放療隻適用於手術殘餘、不能耐受手術、對藥物不敏感、有共患疾病不能夠接受手術或藥物治療的患者。垂體分泌型腫瘤早期90%以上的患者可以用藥物控制,使腫瘤的體積縮小。


目前手術方法有經蝶竇、開顱和伽馬刀。由於垂體瘤的位置在鞍區,周圍有視神經、頸內動脈、下丘腦等重要神經結構,一般瘤體長得越大,手術難度越大。瘤體直徑大於3厘米與視神經粘連或視力受損的腫瘤可先行手術,手術必須達到視神經充分減壓,術後再行伽瑪刀治療。

垂體腺瘤的手術路徑大體可分為經額顳開顱和經蝶竇入路兩種。經額顳開顱是傳統的術式,也就是要打開頭顱骨做手術。近20多年來,由於經蝶竇入路垂體瘤切除術的普及,開顱術式用得越來越少。經蝶竇入路的微創手術不需要開顱,僅在鼻子深部黏膜做個2厘米的小切口,在顯微鏡下將腫瘤切除,術後看不到疤痕。

顯微鏡下經鼻垂體瘤切除術在手術操作中視野可達到全景化,無死角,在經蝶手術切除侵襲性垂體腺瘤(IPA)或垂體大腺瘤上更具有優勢,適應範圍大、創傷小、效果理想、安全度高,臨床應用較普遍。航空總醫院神經外科中心應用顯微鏡下經鼻切除術治療腦垂體瘤,根據患者的不同需求和瘤體類型,製訂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盡量保全患者的垂體功能,使升高的分泌激素降至正常範圍,使降低的垂體激素達到年齡相匹配的正常範圍,術後每3-6個月定期複查垂體前葉功能,必要時複查鞍區MRI,監控腫瘤變化,終身隨診,避免腫瘤的複發,提高患者的生存品質,延長患者的壽命。


(東方紅星 文/李烈;資料來源:腦腫瘤文獻,好大夫-韓巨集彥網,配圖/網路,航空總醫院神經外科)


專家介紹


韓巨集彥 主任醫師,教授,清華大學醫學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著名腦血管(煙霧病)專家。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神經外一科主任,中國科學院北京轉化醫學研究院煙霧病研究室主任,參與或獨立完成顱腦手術4000餘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