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不小心,抑鬱了?

導讀

在這個秋高氣爽的美好季節說「抑鬱」,不是煞風景,而是為了減少沉重感。在急速前行的時代洪流中,在高壓的社會環境裡,渺小的個體總是脆弱的,「一不小心就抑鬱了」並不是自嘲的口頭禪。事實上,抑鬱這個問題關乎全人類,遠非個人所能完全掌握。但我們依然要嘗試用謙遜和謹慎的態度來探討,最終目的不過是希望能引起更多的重視。

自殺是個案,抑鬱卻不是

在最近發生的幾起自殺事件中,我們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抑鬱的影子。抑鬱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臨床特徵,情緒的消沉往往有悶悶不樂、悲痛欲絕、悲觀厭世等多個階段,但抑鬱的心境障礙有一個明確臨界點,即快感缺失,也就是對一切事物都提不起興趣的時候。

知乎上,「抑鬱症」的話題有超過58萬人關注,4萬多條提問。根據初步的分析歸納,被抑鬱情緒困擾的人,往往會有三個共通點:

找不到人傾訴。跟親人講怕他們擔心,跟朋友講怕他們煩心,怕不理解,怕麻煩別人。

自我評價過低。我很沒用,做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別人都比我厲害,一件事情還沒有開始做就覺得自己不行,總是羨慕別人活得春風得意,而自己灰頭土臉。

被負面情緒包裹。失去——失去了最親的人、最愛的人,失去了最好的機會,自信的源泉,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理由。罪惡感——傷害了別人,令人失望,受到譴責,對不起的人太多。對抗——不順心、不買帳,憑什麼,為什麼是我?來啊互相傷害啊,以死對抗又怎樣?

有人將抑鬱稱為「情緒的感冒」,會傳染。這個結論在小白鼠的試驗中得到了證明。而在「萬物之靈」的人類中,情緒的傳播也有一定群體性。卡爾·榮格將現代人的心理問題具象為這樣一個畫面:佇立在高崗上,或站在懸崖邊,眼前是茫然的未來,頭頂是無邊的蒼穹,腳下籠罩著一層原始的迷霧。這個人有著強烈的感知力而孤獨,其思維和行動的理性強迫他離開人類的集體無意識。

這段話有些抽象和空洞,但我暫時找不到比此更好的解釋。現代人的信心已為物質安全、幸福及高尚等理想所代替。當這些理想接近荒謬的錯覺,人的精神力量就會湧現一部分「異能」來調節和對抗。從這個角度看,抑鬱情緒的產生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播放GIF

探討抑鬱的兩個維度

理性地探討抑鬱問題,應當有兩個維度:一是醫學,二是社會心理學。

從臨床數據來看,多地醫療部門都提及了抑鬱等精神障礙類疾病的就診率出現了上升。

中國精神衛生調查項目研究報告顯示,2012至2014年,我國抑鬱症、焦慮障礙等常見精神障礙患者就醫人數增加,18歲以上患者人群中,抑鬱障礙及抑鬱症的致殘率分別達到37.61%和49.67%。

值得注意的是,就診率上升和抑鬱症高發的概念還是不一樣的。前者更多的是因為人們對抑鬱這種情緒及其可能帶來的後果有了更高的認知水準,病恥感也相對較低。說白了,就是原來都是等病得特別嚴重了,要死要活的才去看醫生。現在不一樣了,發現有點不對勁,就願意主動尋求專業力量的幫助。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抑鬱問題,社會轉型期的多方壓力是其主要的外在誘因。抑鬱、焦慮情緒的膨脹與作為社會人的自我認知、角色適應能力等均有密切關係。

2016到2017年,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對2.2萬多個樣本進行的調查顯示,交通醫療住房、贍養老人、子女教育、收入、工作事業發展、鄰裡關係、婚姻關係等是各層次城市人群的主要壓力源。

「壓力陡然增加,人們內心的衝突和矛盾上升,睡不著覺的人越來越多,有心境障礙的人越來越多。」浙江省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趙國秋說,「追本溯源,是價值體系的崩潰。一切以物質、金錢為衡量指標,人際關係淡漠,心理疾病的發生是必然的。」

導致抑鬱的多數原因是壓力大、社會支持少。由此不難解釋,為何壓力大的人群與抑鬱等精神障礙高發人群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吻合——發達地區、發展快的地區,工作、學習壓力大的集中人群,還有特殊年齡段的,比如青春期、孕期產後、圍絕經期、老年期等。

播放GIF

教唆自殺的人通常會灌輸這樣一種邏輯:死亡是解脫,只有死亡才能實現最大的快樂。選取一個相近的例子,夢境最像死後的世界,在夢境中,自己就是世界的主宰,現在無法實現的夢想,在夢境中都可以實現,享受自己樹立的規則,享受自己想像的快樂。

要破除這樣的邏輯,還是要到科學的著作裡找答案。有情緒問題的人並不代表智商有問題,去讀弗洛伊德和榮格的心理學著作,將會很有收穫。正是我們感受到了精神上的需要,才有了心理學的「發現」。當人們意識到精神力量的強大,特別是今天人們所面臨的情緒問題已無法完全依靠宗教來滿足。那麼就更需要把精神力量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

從個體出發,越是感受到了抑鬱厭棄,越是不能自我放棄。曾被抑鬱困擾的網民「百裡初靈」在走出心理陰影后分享了他的感受:抑鬱是會失去很多能力的癥狀,但我現在回頭看,這些癥狀也是在緩慢調節你的生活,讓你脫離有害環境。特別是在開關還沒關上(還沒達到快感缺失臨界點)的時候遠離傷害源,換個環境、積極運動、養個寵物等,都會很有用。

「普通人能理解抑鬱症患者的痛苦嗎?」幾乎所有被抑鬱情緒困擾的人都在表達同一個觀點:不能、永遠不能。他們甚至已經放棄了尋求理解。而網友「無際」的故事或許能給我們啟示:之前恨不得把全世界都拋下,現在已經能夠和自己的抑鬱情緒好好相處了。是媽媽的一句話改變了她對自己、對周圍人、對生活的態度——「你憑什麼這麼肯定,只有你的抑鬱情緒會傳染別人,而其他的一切都影響不了你?」

有時候抑鬱的人總覺得那些試圖幫助的援手觸不到自己;那些關心的話語都是別人的一廂情願,根本起不到作用;認為自己是一塊鋼板,任何的安慰都軟化不了。但我們都忽略了,積極的情緒和思維方式也同樣可以傳染。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面朝太陽才能春暖花開。

最後,把生活當作一種「體驗」,而不是一場「對比」。容易被情緒困擾的人,也是更具有感知力、更需要價值感的人。我們總是忘了,生活價值不是一條財富標準線,而是一個綜合系統。「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眼界、修為、成就,你的經歷別人沒有;苦難、障礙、命運,你的體驗即是所得。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