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袁世凱編練新軍為什麽要學習德國?

文|陳卿美

甲午慘敗後,清廷中關於盡快改革軍隊的呼聲非常高。都說富國強兵,巍巍天朝,軍隊不強是說不過去的。這個機會落到了袁世凱的身上。

袁世凱長期在朝鮮帶兵,且有編練新軍的經驗。另外,朝廷任命的胡燏棻無奈是個大草包,書呆子根本不懂編練新軍。其實,袁世凱也自薦過,他曾上書李紅藻,詳細提出過整頓舊軍、編練新軍的計劃。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你必須有準備,會自薦。

在袁氏方案中,袁世凱認為,縱觀世界先進軍製,唯有德國值得學習。日本軍事強大,也是拜德國所賜。袁世凱所說的學習德國,就是指德國陸軍。那為什麽非要學習德國陸軍呢?卿美兄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淮軍與湘軍一直和德國有緣。早在1879年時,李鴻章就曾派遣留學生去德國深造。主要學習德國陸軍步兵的練操、迎敵、設伏、布陣、繪圖等技法。後來,張之洞也開始效仿德國,習西法,練洋槍。就連後來創建的天津北洋武備學堂,也是讓德國人當教官。

另外,還與李鴻章的顧問漢納根有很大關係,因為他就是德國人。漢納根原本是德國的軍人,退伍後被中國駐柏林使館招聘,1879年到中國天津擔任軍事教習,同時兼任李鴻章的副官。

漢納根的任務是建造旅順、大連、威海的炮台。他畢竟在德國陸軍中接受過專業訓練,此番為清軍帶來了很多新鮮的西洋玩法。當胡燏棻真正編練新軍時,自然就想到了漢納根,新軍正式效仿德國陸軍。

德國陸軍有什麽特點呢?在兵製上,德國採用征兵製,也就是士兵皆為義務兵,按規定,必須要服役幾年。而清朝過去則是八旗製、綠營製、募兵製,八旗製、綠營製根本無法保證兵員素質。募兵製是花錢招人,重在以利誘人,吃空餉等腐敗問題嚴重。士兵一心只為錢,雖然也有動力,但沒有國家榮譽感與使命感,缺少奉獻精神。因此,漢納根建議改革兵製,一律改為征兵製,嚴格招考。對兵員家庭,官府給予土地補貼。

北洋新軍在訓練

漢納根還建議說“通國之兵皆經精練,號令聽於一人,器械皆用一律”。也就是說,全軍由最高統帥統一號令,各兵種統一排練陣法,使用同一類型的武器。

雖然有漢納根的德式改革方案,但胡燏棻的管理水準太差,朝廷上下對他意見很大。不到一年,胡就失業了,袁世凱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接手新軍的。袁世凱比較了世界各國陸軍,他也認同德國陸軍是歐洲最強大的陸軍。英國雖然強大,但也只是海軍更厲害。甲午戰爭前,清廷派出了一批船政學員,去英國、法國學習,但最後還是敗給了日本人。德國陸軍講究統一指揮、整體協調,與中國的國情吻合。

日本軍隊為何強大,學習德國是一個很大原因。日本拜德國為老師,中國乾脆也少走彎路,同樣拜德國為師。況且,這支新軍本身就有德國人打下的底子。就這樣,袁世凱堅定了走德國的路線。

袁世凱進一步向清廷提出,新建陸軍要分為常備軍、續備軍、備份軍等三個梯次。常備軍相當於現役部隊,其余相當於預備役、民兵。梯次不同,兵餉也不同,常備軍每月4.2兩,三年後退為續備軍,每月1兩,再三年後退出備份軍,每月0.5兩。這些預備役兵要隨時準備征調,尤其是戰爭爆發時,一聲令下,就要拿著武器上戰場。

為了全面學習德國陸軍,新軍的編練特別引進了德國軍事教官。袁世凱敢下本,花重金從德國聘請了10名教官,負責新軍的各種訓練與管理。至此,袁世凱改造的“德式新軍”基本完成。這些新軍不僅要使用德國武器、學習德國軍操、戰術,所有士官還要學習德語。

在重用德國軍事教官的同時,袁世凱當然也不忘培養中國人。一是重要留學歸來的人才。這些人學識高、懂外語,熟悉西方文化,重要的是視野開闊,具有西方思維。比如曾在德國留學專門學過炮兵的段祺瑞,被任命為左翼炮隊第三營統帶,旋兼行營武備學堂炮隊兵官學堂監督、代理總教習。

為了培養後續人才,袁世凱還向朝廷奏報申請,派學生到日本留學。日本距離近,而且也是德國軍製,因此,到日本留學是最實惠的。此建議得到清廷批準,先後有大批新軍士官被派往日本留學,其中蔣介石就曾是其中一員。

受袁世凱編練新軍的影響,其它地方的封疆大吏也紛紛操練自己的新軍。如張之洞在湖北的“自強軍”,西北聶士成的“武毅軍”,榮祿的“武衛軍”等,他們無疑都是按西式軍法操練,請德國教官,用德式裝備。最後,這些新軍基本都被袁世凱收編。

用德式裝備,習德國兵法,但德國兵法似乎沒有告訴袁世凱,比如如何避免革命黨的混入。在袁世凱大練新軍的同時,革命黨勢力也在新軍中滋生、壯大。如赴日留學的蔣介石,吳祿貞等人。正是這些革命勢力,埋葬了大清帝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