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艾灸是大家追捧的養生之法,但你一定不知道艾灸的最佳時間!

播放GIF

艾灸是之所以成為現代人追捧的養生之法,是因其綠色、天然、安全、無副作用。一般針對不同的病症,中醫總會給出多個穴位,這麼多穴位,究竟先灸哪一個?

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這就跟吃西藥分飯前、飯後吃一樣,時間不對,多少都會影響到藥效的吸收。同樣,艾灸穴位的先後順序,在一定程度上,對艾灸的療效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艾灸的順序吧!

艾灸穴位順序

「藥王」的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清楚的記載著:艾灸應當遵循先陽後陰,先左後右,向上後下的原則。

那人體各部位又是如何分陰陽的呢?

作為農耕大國,古代先民一般都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因此,中醫將背部、上身歸之於陽,腹部、下身歸之於陰。在陰陽學說中,頭為陽、足為陰;左為陽、右為陰。

所以,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施行灸療的順序,一般都是:

先灸上部,後灸下部

先灸背部,後灸腹部

先灸頭身,後灸四肢

先灸左側,後灸右側

在日常保健艾灸時,按照以上方法艾灸,會起到很好的效果。當然,中醫講究辯證施治,很多病症調理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一般是以先緩解癥狀為先,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點穴位等。

據《內經·靈柩》記載:古人又將一天分為春夏秋冬四個時期,早晨為春、日中為夏、日落為秋、半夜為冬。

按照具體時間來分便是:

凌晨3點到上午9點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

上午9點到下午3點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

下午3點到晚上9點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晚上9點到凌晨3點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

上午大自然和人體的陽氣都開始升發,藉助這個時間艾灸可以事半功倍,特別是針對陽虛、氣虛質的人,如怕冷,手足不溫,免疫力低、大便不成形等。

當然根據不同體質和病症,艾灸的時間也不一樣,如調理脾胃功能,可以在早上9-11點灸,養腎在下午5-7點灸,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

建議大家在節氣之時,用能量平衡灸的保健灸,即艾灸中脘、神闕、關元穴來保健養生,有降陰濁泄風氣、扶陽固本之功。

1艾灸中脘穴

作用:中腕穴為手太陰、手少陽、足陽明之所生,任脈交會穴。它可以調理一切腑病(胃、膽、胰腺、大小腸),尤以胃病為先,有健脾祛濕、疏利中焦氣機、補中氣的功效。胃為五臟六腑之海,故雲「得胃氣者生,失胃氣者死。」凡病者首應調和胃氣,胃氣調和則谷氣生,故此穴為養生保健要穴。

部位:中脘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時間:艾灸10-15分鐘。

2艾灸神闕穴

作用:神闕穴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是長壽大穴。是循行於人體前面正中線任脈上的重要穴位,是人的神氣出入的門戶。艾灸神闕可以調理身體虛損、虛弱的癥狀。

部位:神闕穴在腹中部,臍中央。

時間:艾灸10-15分鐘。

3艾灸關元穴

作用:關元穴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是增強元氣的大穴位。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活血。

部位:關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

時間:艾灸10-15分鐘。

從每個月來說,月初八灸最好

月初8天是陽之升的8天,從朔月至眉月,再到上弦月。

朔月,月相尚未出,但陽機已動,非為晦月之月終可比。彼為陽之終,此為陽之始。雖未明見,但其陽機則完全不同。

此時可以坤卦配之,但為坤末,陽動之初。眉月,陽氣始升,月相將明,故以陽氣始生之震卦配之。值此時,當助陽以促陽之升。

上弦月,也就是陰曆的初八,月相半暗半明,陰陽相當,然其時月相雖明而猶虧,故以陰陽相搏之陰卦離卦配之。離卦從陰陽裡講,既是陰陽各半,也是陽之旺極之象,這是後天八卦的理解。

因此,從坤到離,是少陽始升之時,這個時間段裡,正好是農曆的初一到初八,一個月之裡用灸法最妙。

從每天來說,午時前後灸最好

1、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不宜艾灸

2、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3、艾灸時不要喝冷水,吃涼飯,這樣做如同給艾灸撤火,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4、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溫水,高於體溫。艾灸後最好補充一杯熱水60度左右,稍稍有點燙嘴的為宜。

5、艾灸後如果先馬上洗手,希望你用熱水,高於體溫的,50度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風濕類疾病,寒性疾病,產後風疾病,灸後30分鐘可以著涼水,但是,原則上不要急於用冷水。

6、艾灸後20-30分鐘後在洗澡,這時經絡也基本處於灸後的修整狀態,灸後的熱度也逐漸地揮發和利用,此時在用熱水洗澡會感覺很舒服。

艾灸小貼士:防止暈灸

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噁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臥,再加灸足三裡,溫和灸10分鐘左右。

l

ove

播放GIF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