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走近科普達人(六)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兒,讓科普更可信

「首屆河南省健康科普能力大賽」已經進展到複賽階段,近日,大河健康報記者對晉級複賽的「科普達人」們進行了集中宣傳報導。談起科普之路上的所見所聞,他們有許多話要說。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關徐濤:

中醫治腫瘤絕不只是「安慰劑」

關徐濤博士是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腫瘤科的主治醫師。參加工作兩年,他真切地感受到人們對中醫治療的誤區早已根深蒂固。

「不少腫瘤患者認為中醫在腫瘤的治療過程中只是起到些許『安慰劑』的作用,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區。」關徐濤博士無奈地說道。

事實上,中醫可全程參與腫瘤治療。關徐濤博士表示,中醫療法對腫瘤有輔助協同作用,可以降低患者放、化療的毒副反應,同時還能提高放、化療的效果,讓腫瘤治療事半功倍。在穩定期,中醫療法還能夠改變腫瘤的生長環境,抑製腫瘤的生長進程,對預防腫瘤複發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徐濤博士說起一位學西醫的朋友,他的父親得了癌症,化療後出現了頑固性呃逆(持續呃逆48小時以上,臨床診斷為頑固性呃逆),經多方治療,效果不佳,無奈之下選擇嘗試中醫治療。中醫將呃逆視為胃虛氣逆證,需要降虛氣之逆,和胃安中。通過服用中藥,配合穴位注射,患者的呃逆得到了明顯的緩解。這是中醫的魅力之所在。

在關徐濤博士看來,醫學是為病人解除痛苦的藝術與技術的結合體。作為一名合格的腫瘤科醫生,最重要的就是引導患者選擇正確、規範的治療手段與方法,綜合考慮患者的預後,妥善安排好治療的先後順序,幫助患者正確面對癌症這個「超級殺手」。

河南省胸科醫院張愛紅:

普及醫療知識

需要我們主動些

張愛紅是河南省胸科醫院呼吸內科的一名護師,她性格開朗,主動熱情,這種積極的個性,讓她成為一名優秀的健康科普工作者。

作為一名護師,張愛紅很細心,總能抓住工作中的點點滴滴,把科普工作融合進去。她認為,做科普不需要講究太多形式,一句關心、一句囑咐,稀鬆平常的幾句話,健康知識就傳遞出去了。有患者在醫院隨地吐痰,她會主動上前告知這種行為可能給他人健康帶來哪些影響;有患者術後想洗澡,她會詳細告知患者洗澡時要注意什麼;對於臥床的患者,她會告訴家屬如何給患者翻身,怎樣給患者按壓身體;而對於經常點滴,手背青紫、腫脹的患者,她會主動告知一些小妙招來緩解。事無巨細,科普的同時,也拉近了和患者的距離。

除此之外,張愛紅也經常參加醫院開展的「午間課堂」活動,和科室主任一起給住院患者講科普知識,比如主任講「呼吸操」的好處,她則帶著患者一起做,理論與實踐結合,讓患者切實體會到科普宣傳的益處。

張愛紅覺得,在科普工作中,醫護人員應該多一些主動性:主動走到患者身邊、主動講解,這能讓更多缺乏學習自製力的患者受益,並且健康科普應該因人而異。面對學歷高的人群,可以講深一點;面對學歷低的人群,應該講得淺顯易懂;科普的內容也要接地氣,由易到難,逐步推進;內容要有可操作性,不能泛泛而談,大家聽了卻學不會,那是白講。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江琳:

做科普的意義在於讓患者早發現疾病

作為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一名主治醫師,李江琳在臨床上經常會碰到因誤診、漏診而延誤病情的患者,這讓他意識到老百姓健康常識的缺乏以及醫生普及健康知識的重要性。

李江琳經常參與醫院組織的「健康科普進社區」「健康知識進農村」活動,僅2017年就下鄉20餘次。每年花在做健康科普工作上的時間長達120個小時,這對於一個工作繁忙的醫務工作者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為了讓更多人受益,李江琳還在醫院微信公眾號、個人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新聞個人號等平台推廣健康科普知識,但由於推送目標的不確定性,這些健康科普內容到底能讓多少人受益卻是個未知數。李江琳說這也是他目前在科普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日常的科普工作中, 李江琳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有次他下鄉義診時,遇到一位長期便血的患者,一直當痔瘡來治療。李江琳初步檢查懷疑他患的是直腸癌,建議他馬上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患者經檢查確診就是直腸癌。通過這件事李江琳發現,很多人缺乏健康常識,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很多老人艱苦慣了,身體有什麼小問題,總是應付一下就過去了,不捨得花錢去檢查。

在李江琳看來,通過講科普,讓患者能夠提前發現潛在的疾病,並儘早得到治療,是他堅持做科普工作的最大意義。


河南省人民醫院王亞寒:

做科普

讓我累並快樂著

王亞寒是河南省人民醫院脊柱外科的醫學博士、主治醫師,從事醫療工作的5年時間裡,他忙裡偷閒,通過多種管道開展健康科普工作。

在一些同行眼中,做科普是一件又累又苦的事,但是在王亞寒眼中,做科普卻是一件「累並快樂著」的事。

王亞寒告訴記者,一有空他就和同事們去小學舉辦科普講座,同時他還是河南省「健康扶貧健康科普巡講團」成員,經常到鄉鎮為群眾、鄉醫進行科普。此外,他還開設了微信公眾號「Dr王亞寒」,自編自導自演,錄製科普短影片。

為了做好科普影片,王亞寒在網上自學剪輯課程,白天工作,晚上錄製、剪輯,經常忙到凌晨一兩點。他說:「做科普影片比較費時,但我不覺得累,反而很有成就感。」


曾經有一位來自商丘的老先生患了腰椎疾病,王亞寒讓老先生按照他影片中講的方法鍛煉,結果老先生的腰椎病慢慢地好轉了。這讓他很有成就感。

說起這幾年的科普工作,王亞寒頗有感觸。現在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了,基層的老百姓也不缺吃了,但是不懂健康飲食。高鹽、高油、高糖等不良飲食習慣問題普遍存在,隨之而來的就是「三高」疾病。更可怕的是,老百姓患病了,卻不知道為啥會患病,缺乏基本的醫療常識。王亞寒建議,健康科普工作應該多深入基層,扎紮實實做科普,提高老百姓的健康素養。


洛陽市第三人民醫院體檢中心高瑩:

解讀體檢報告 提早乾預亞健康

六年前,高瑩來到洛陽市第三人民醫院體檢中心工作,從此便與健康科普宣教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剛開始的工作主要就是組織他們醫院專家到一些部門解讀體檢報告,但是效果並不理想,聽眾對解讀報告並不感興趣。高瑩通過努力讓大家認識到了體檢報告的重要性。

高瑩在工作中發現,他們組織的體檢後報告解讀內容過於專業,解讀對象基本上都是在職職工,講座的效果不太理想,好像大家對健康講座的內容興趣不大,參與投入的主動性也不強,只是為了完成聽課任務。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高瑩每次都在健康科普宣教中留意聽眾對哪方面的內容感興趣。在講座結束後,她就會主動向聽眾徵求意見,從而完善科普宣教內容,盡量做到內容通俗化、口語化,達到淺顯易懂、圖文並茂、利於記憶的效果。這樣,宣教的效果會越來越好,大家的互動性也更強了。


此外,高瑩在平時工作中還發現,很多人在體檢後就把體檢報告束之高閣,從不根據體檢報告內容改善身體狀況,任由身體從亞健康狀態向不健康方向發展。對於如何讓大家重視並關注自己的亞健康狀態,高瑩和體檢中心的健康管理專家一起研究,設計出多種宣傳展板,製作了食品熱量交換展示模型。他們還建立了免費的健康顧問室,為每個體檢客戶建立了健康檔案,引導大家從飲食、運動、生活方式改變等方面關注自己的健康。

通過他們的努力,越來越多的人拿著體檢報告,主動來到顧問室進行顧問,認真聽取醫生們的建議,對自己存在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乾預。

高瑩表示,健康科普宣教工作讓她越來越有獲得感,也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健康帶來的快樂。

許昌市中心醫院王鵬遠:

練就一雙慧眼 辨別真偽科普

王鵬遠是許昌市中心醫院的一名醫生,從業18年,在臨床工作中他經常見到很多患者和家屬平時不注重健康,一旦有病住院就非常緊張,四處打聽各種「健康知識」,甚至會被一些謠言矇騙,這時就需要一雙慧眼辨真偽。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有關健康的謠言層出不窮,在朋友圈、親友群、同學群闢謠,宣傳正確的健康知識就成了王鵬遠的一項重要工作。

王鵬遠告訴記者,日常工作中他主要是針對病人和家屬開展有關腫瘤疾病本身和康復的健康科普工作。

王鵬遠通過定期召開醫護患共同參與的交流會,進行了許多針對腫瘤的專項科普,比如「如何早期發現腫瘤」「腫瘤穿刺活檢是否會導致腫瘤轉移」「晚期肺癌患者可否長期生存」「靶向藥物常見副作用的處理」「如何正確控制疼痛」等。


在門診,王鵬遠招募腫瘤倖存者(經治療後長期生存)和療效、心態相對較好的患者,給他們講解相關知識,再讓他們給其他人做健康科普工作。

在王鵬遠看來,醫生做健康科普工作有非常大的優勢,在專業知識方面不會出現偏差,可以確保群眾得到正確的資訊。而且,大多數醫生有很強的醫患溝通能力,能讓普通群眾聽懂專業知識。雖然醫生工作非常繁重,但是大多數醫生還是非常願意投入到健康科普工作中。

在健康科普工作中,王鵬遠也發現了很多問題,主要是群眾對某些「騙術」宣傳缺乏辨別能力,而這些「騙術」還在不斷更新,甚至將自己包裝成「健康科普」,混淆視聽。王鵬遠說:「增強群眾的辨別能力,正是我們進行健康科普教育的重要意義所在,因此需要下大力氣做好這項工作。」


三門峽市中心醫院孫衛國:

網路健康謠言盛行我願做闢謠鬥士

孫衛國是三門峽市中心醫院健康管理部副主任,從事健康科普工作已經17年,在調入健康管理部之前,孫衛國長期在醫院心內科工作。孫衛國告訴記者,在心內科工作期間,他每天接診幾十甚至上百個病人,在坐診期間對患者講解疾病知識,做了大量科普工作。

孫衛國到三門峽市中心醫院健康管理部工作之後,有機會接觸更多的需要做科普的群體,當向他們做科普時,才知道什麼是「小巫見大巫」。孫衛國說:「健康促進的工作要求我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行科普,每次科普講座都會向幾百名群眾普及科學知識,遠遠超過了之前在心內科做科普覆蓋的人群。」


孫衛國在平時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每天都在和網路謠言較量,讓人們不再相信那些健康謠言。以前在醫院門診,每天很多體檢群眾會向孫衛國問一些健康問題,時間久了,他發現很多問題都是網路上流傳的謠言,但問的人卻深信不疑。

後來,孫衛國對這些文章進行分析,發現大多數謠言來源於一些賣假藥的公眾號。孫衛國搜集了很多傳播謠言的文章,再通過權威的學術論文駁斥這些謠言,每次做科普講座的時候,他都會重點講解這些謠言的來龍去脈,以正視聽。

孫衛國表示,自己做健康科普工作已經很長時間了,聽眾從評委和長官,變成了接受健康科普知識的群眾,他更有責任把健康科普這件事做好。


新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婁政馳: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兒讓科普更可信

婁政馳是新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工作9年來,一直堅持做健康科普工作。在他看來,醫生講科普,就是專業的人乾專業的事兒,能讓老百姓對健康科普知識更有信任感。

多種科普形式,涉及大多數人

婁政馳告訴記者,他會定期到鄉村、機構部門、學校進行健康科普講座。講課內容包括養生、營養、運動等方面。聽課人數少則三四十人,多則五六百人。之前,一直是通過講課的形式進行科普,後來,發現這樣涉及的人還是太少,於是和同事商討後,婁政馳決定開通科室的微信公眾號,通過微信平台讓更多的人看到他講的科普知識。

婁政馳還是新鄉醫學院第三臨床學院中醫學教研室主任,為了讓更多學生學習科普知識,他把一個個知識點做成5~10分鐘的影片,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也不覺得枯燥。


科普健康知識,避免延誤病情

談及醫生講科普的意義,婁政馳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他曾經接診了一個42歲的男性患者。患者最初出現雙側腿部疼痛,自認為平時吃肉、喝酒太多導致痛風,在沒有經過任何正規檢查的情況下,就去一些不正規的診所治療痛風,最後被醫院診斷為股骨頭壞死。婁政馳說,臨床上碰見很多患者,就是因為健康知識過於貧乏,導致延誤了疾病的判斷和治療。

婁政馳說,醫生講科普就是要把專業的知識變成老百姓能聽懂的話,所以醫生要學會兩個專業,一個是科學(醫學),一個是科普。


詳見《大河健康報》9月28日報紙06、07版

以上人物順序不分先後。

統籌:於素文

編輯:宋崑崙

實習編輯:劉廣輝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