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別拿網癮汙蔑電競!戒治中心噩夢再現 家庭教育卻是關鍵

撰文:霍森

這個世界上從來不曾有過什麽惡魔,只有被扭曲了的人。

“網癮戒治中心”噩夢再現?

近日裡,一段男孩慘叫的影片在網上熱傳。在影片當中,男孩用尖利的哭腔不停地喊著媽媽,相當滲人。而引發眾人關注的最大原因是,這一段影片的發布者稱,事發地是臨沂第四人民醫院網癮戒治中心——而大家所熟知的楊永信,就是這個網癮戒治中心的主任。

雖然經過調查之後,相關部門聲稱,臨沂網戒中心已經於2016年8月裡關停,影片發布者所錄下的哭喊聲並非網癮患者,而是一名8歲的精神發育遲滯患者。然而私下裡一直有傳言,網戒中心從未真正關停,僅僅是把招牌摘去,依然在暗地裡生意興隆。

2008年,央視播出了著名新聞記者劉明銀所製作的紀錄片《戰網魔》,在片中,楊永信與他的網戒中心成功幫助了多名網絡成癮患者進行治療和戒除。

然而僅僅在數年之後,一名當初曾經在網戒中心治療過的患者公開發聲,指出《戰網魔》歪曲事實,對“病人”進行各種精神洗腦,他用甚至用“新時代的集中營”這樣激烈的指控來描述網戒中心對病人一邊進行私刑一邊聲稱這是唯一“光明出路”的做法,認為頗似邪教,採用這樣極端的方式是對孩子的二次傷害。

在其發聲之後,有越來越多的曾經患者站了出來,對網戒中心的非人道做法進行指控,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曾經被畏之如虎的“網癮”,在如今看來,更像是一個舊時代裡的黑色笑話。

而越來越多的新聞裡,也在揭露出全國各地一些類似的網戒中心,因為“操作不當”而將患者虐待致死的新聞,頓時一片輿論洶洶。

於是,臨沂第四人民醫院也不得不將網戒中心摘牌關停。

本來以為是舊日的陰影,卻在新的時代裡再度泛起了余波,僅僅是因為“網戒中心有可能依然在暗地裡存活”的這樣一件事情,就已經激起了網友們的義憤,引發了激烈的討論,不得不說,網戒中心之臭名昭著,就連共青團中央的官微也出面就此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暴力治不了網癮,但能徹底摧毀孩子。

精神頑疾?玩笑製造出的人心怪物

然而,在這個黑色笑話當中,最為可笑的一點就是,所謂的“網絡成癮”,從未有過任何公開的相關定義出現在醫學資料和文獻當中。這一名詞最初是由美國的精神病醫生伊萬·戈登伯格仿造酗酒和賭博成癮的定義,編造出一個“網癮”疾病,聲稱自己發現了它——然而,他也曾多次公開表示,這僅僅只是一個無傷大雅的玩笑。

有趣的是,這樣一個玩笑,卻跨過了大洲與大洋,植根在中國的土地上,並被某些媒體、醫生和家長視為切實存在的精神頑疾,這一個無中生有的“網癮”,寄托了人世之中所有的大惡,它足以讓孩子們茶飯不思、忤逆倫常、前途盡毀。

其實所謂的“網癮”,並非是網絡時代才出現的產物,這個惡魔一直徘徊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在五六十年代,它是還珠樓主與張愛玲;在七八十年代,它是鄧麗君與金庸;在九十年代,它是足球明星與電子遊戲;在新世紀裡,它搖身一變,成為了“網癮”。

世間從無此等精神頑疾,有的只是東方式文化背景下,家長對於孩子超出可控範圍的失控感。自己自然沒有過錯,孩子也是天真浪漫,所有的失控和疏離,當然不是因為缺乏溝通和人格教育的缺失——那必然定是生了病,網癮。

多麽可笑。

當家長把家庭教育的缺失與家庭矛盾的積患完全歸咎於並不存在的病症,並將愛變成強迫孩子放棄自由意志的勒索手段之時,“網癮”與“網戒中心”,就在人心的縫隙裡,吸收著所有的負面情緒,終於成長為我們所驚懼的怪物。

電擊槍下,誰才是那隻巴普洛夫的狗?

前事轉身,家庭教育是關鍵

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在生活當中與人們的關係已經愈發地密切起來。每天一早,我們習慣起床用智能手機上網看一段新聞;工作時,我們會用網絡通訊工具去溝通和聯絡;飯點時,我們也會在網上訂餐;甚至是日常購物,我們也不必進入商場,可以直接在網絡上完成。而我們對於網絡這種前所未有的依賴,卻不會受到電擊的懲罰。

曾經被視為洪水猛獸的電子遊戲,如今已經成為了新興的產業,坐擁超過千億元的市場規模,而那些擁有著遊戲天賦的少年,可以選擇成為職業電子競技選手,開始一段與眾不同的嶄新生活。

這並不代表著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條路線上衣著光鮮地走到最後。

事實上,中國的老一輩電競人當中,成功的僅僅只是少數,有更多的青少年,在網咖當中蹉跎了自己的青春。有志於投身電競行業,並非是青少年們放縱的借口——是否具備相關的遊戲天賦,很容易可以通過遊戲裡的表現就能簡單判斷。

無論如何,隨著電子競技正式進入亞運會,以及社會輿論和國家政策對電競態度的反轉,電子競技終於和職業體育一樣,被視為了正常的職業選擇。而對於電競人來說,這的確是一個無比美好的新時代。

然而,對於家長而言,孩子的教育裡,永遠會有著源源不絕的新的煩惱。倘若不能學會正確的溝通和引導,一昧地將家庭教育的責任向外推卸,哪怕沒有了網絡和電子競技,“網癮”也會改頭換面,用其他的方式卷土重來。

我們需要警惕的,並不僅僅是“網戒中心”的借屍還魂,更重要的是,當過去的孩子成為了家長之後,不要忘記曾經的悲劇,能夠用更為寬容的眼光去看待年輕人的選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