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叔本華:思考比讀書更重要

作者:叔本華

不管任何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假如不加整頓雜亂無章的話,它給予我們的利益、還不如那些規模小藏書少,但整理得條理並然、分類清楚的圖書館,同理,不管你學識如何的淵博,如若不能反覆思維咀嚼消化的話,它的價值,遠遜於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慮的知識。

何以言之?因為我們若要將所學得的知識消化吸收,變為己有,並且能夠充分應用發揮的話,就必須經過思考的過程,把自己的知識在諸方面相結合,或是把你的真理和其他的真理互相比較,當然,我們所能“深思熟慮”的東西,範圍狹窄得很,它隻局限於我們所熟知的事情,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地求上進,不斷地學習。

讀書或學習,我們可以隨心之所欲,愛讀什麽就讀什麽,愛學什麽就學什麽,但這裡的所謂“思考”,可就不是這麽回事了,它像在風中煽火一般,必須始終不斷地煽動,才能維持火焰不熄;思考時,必須要對思考的對象發生“興趣”,不斷地刺激它,並且要持之久遠不可懈怠。

思考興趣發生的原因可分為兩類:一是純粹客觀性的;一是主觀性的。後者是在有關自我的事件時引發了思考的興趣;前者是對宇宙萬物發生興趣,這一類人之所以思考,就如同我們的呼吸一般,純屬生理的自然現象,當然,這類人並不多見,連一般的所謂學者,真正在思考的,為數也少得可憐。

思考和讀書在精神上的作用,可說是大異其趣,其距離之大,恐令人難以置信。本來人類的頭腦就有著個別的差異,有的人喜愛讀書,有的人迷於沉思,再加上前述的距離,使得這原有的差異,越發擴大起來。讀書的時候,精神的一切活動全為書本所支配,隨書本之喜而喜,隨書本之憂而憂,此正如把印章蓋在封蠟上一樣,其喜怒哀樂的情緒,原不屬於自己的精神所有。

思考時則不然,在思考的瞬間,精神和外界完全隔絕,隨著自己的思考而活動,它不像讀書,被別人特定的思想所控制,而是按照當事者的稟性和當時的心情,供應一些資料和情緒而已。所以,一天到晚沉浸於書中的人,他的精神彈力便要消失殆盡了,這就和長時期被重物所壓的彈簧一般、它的彈力必定會消失的。你如果想做個沒有個性沒有思想的動物,去當個“蛀書蟲”確是不二法門。大概說來,一般“博聞多識”的人,大半都無較佳的才慧,他們的著作所以不能成功的道理,正是因為一味死讀的關係。這類人正如波普所雲:“只是想做個讀者,不想當作者。”

所謂“學者”是指那些成天研究書本的人;思想家、發明家、天才以及其他人類的“恩人”,則是直接去讀“宇宙萬物”。

嚴格說來,有他本身根本思想的人,才有真理和生命,為什麽呢?因為我們只有對自己的根本思想,才能真正徹底的理解,從書中閱讀別人的思想,只是撿拾他人的牙慧或殘渣而已。

經閱讀後所了解的思想,好像考古學家從化石來推斷上古植物一樣,是各憑所據;從自己心中所湧出的思想,則猶似面對著盛開的花朵來研究植物一般,科學而客觀。

書房記

知識 | 思想| 文學| 趣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