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年影院上座率5年來最低,7成電影票房不足1500萬元

文|AI財經社 董雨晴

編|嚴冬雪

2018年中國娛樂產業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一年:年度總票房成功突破585億,正邁向600億大關;截至11月底,內地影院和銀幕總數分別達到了10233塊和59180塊,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劇綜方面,湧現了《延禧攻略》《創造101》等一大批現象級作品……

而另一面,又是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

截至11月底,2018年影院的平均上座率、單銀幕產出、單座收益、場均人次、場均收益等數據均創2014年以來最低值,平均上座率不足12.5%,大批影院陷入生存危機;多家娛樂上市影企股價暴跌,尤其是“陰陽合約”事件後,不少老牌影視公司的市值甚至縮水了一半以上;除頭部作品外,其他內容產品表現並不理想,已上映的電影中有超過70%的電影票房不足1500萬。

伴隨著行業市場危機到來的還有融資困難、稅收政策調整和自查自糾等問題,為此,不少從業者認為2018年是過去5年來娛樂行業最艱難的一年,未來一段時間裡或許會有大批的娛樂企業關門倒閉。

針對這些困境和變局,在“Sir電影首屆娛樂大會”的主題演講中,合鯨資本創始合夥人霍中彥指出:“文化產業之所以覺得體感溫度很冷,是因為今年出現了‘政策的去杠杆化’,相關牌照發放有所收緊、稅收政策也有變化,進而使得過去幾年裡推動行業高速發展的‘監管紅利’消失了。過去因為中國沒有行業協會,所以在市場繁榮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混亂,而更嚴格監管的出現,客觀上加速和加劇了文化產業的規範與結構分層。”

過去幾年間,很多公司選擇通過抄襲、侵權、低俗、刷量、造假等方式來謀求利益,在短期獲益的同時也對行業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例如下遊影院端劣質影院數量激增,大大影響觀眾觀影體驗。霍中彥相信,在新的行業形勢下,這些讓公司利潤激增的“潤滑劑”將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應該是三種價值——合規、盈利與責任的凸顯。

行業形式的變化,不僅僅出現在巨集觀政策方面,同樣體現在每一個閱聽人個體上。

阿里影業燈塔平台聯合Sir電影發布的《2018中國電影市場用戶報告》指出,2018年淘票票8.8分以上的高分影片,在數量佔比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票房佔比從39%提升至71%;而與此同時,願意和參與評分的數量也在提升,今年評分人數同比增長了86%;Sir電影創始人兼CEO何君在致辭演講中也提及,毒舌小程式上的“毒舌好看指數”數據顯示,2016年票房前十的國產片裡有六部電影評分不足50分,但2018年卻僅有一部,可見爛片在當下越來越難有生存空間。

在多數娛樂行業從業者看來,這些變化充分反映了觀眾正在變得成熟,想要靠“IP+明星”這種“低門檻”的產出模式來競爭很難。

因此,與其說這個行業正在經歷寒冬,不如說是行業正常的波動和起伏;而經歷了這輪起伏過後,整個行業也將向一個更理性的新常態發展,對於內容和規範的要求更高。打造了年度爆款《我不是藥神》的壞猴子影業CEO王易冰認為:“資本退潮之後,反而讓行業看到更多優秀的創作者,讓大家更加清晰應該和怎樣的人合作。”

霍中彥在演講中說到:“預計2019年政策磨合期會大致結束,大家會更清楚應該怎麽做,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監管紅利’。經歷了這一年多的變革後,‘低垂的果實’已被摘完,或許高處的更加甘甜。”霍中彥認為,當行業“從靠天吃飯到靠手藝吃飯,從人人賺錢到能者賺錢”,從業者想要在挑戰中生存下來,就“不得不爬得更高一些”——換言之,提升自己的能力、踏實做好分內的工作才是關鍵。

在內容創作方面,新麗傳媒高級副總裁兼新麗電影總裁李寧同樣認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面對的挑戰多麽大,好的內容永遠不會被拋棄。“我覺得從業者千萬不要跟風,不要看到《我不是藥神》爆了,就拍一部《我不是醫神》。內容從業者應該朝著自己的方向去奔跑,保持藝術的創新性和獨特性。我覺得保持一個創新的心態、努力往前走,碰上一個爆款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本文由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管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