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娛樂產業正值寒冬?2018年或成重啟之年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描述今年的娛樂產業,什麽最合適?

在有的從業者看來,答案是“寒冬”。以“陰陽合約”事件為節點,娛樂產業的行情急轉直下:影院上座率進一步下滑,下遊日子越發難過;多家娛樂公司股價一路飄綠,不少公司還出現了融資難的問題;中小型企業,則受困於補稅自查,資金情況堪憂……此前幾年間構築起來的輝煌,似乎正在失色。

但在另一部分從業者看來,今年的關鍵詞卻是“機遇”。越來越多好口碑的影片有機會脫穎而出,拿下高票房;圈層爆款不斷湧現,新的商業模式開始興起;過去幾年資本的狂熱開始降溫,真正有實力的公司、項目越發受到重視……脫虛向實的過程中,行業正邁向新的格局。

2018即將畫上句點,在這總結、回望的時間裡,我們究竟該以怎樣的目光來審視這一年的變化?面對行業的新格局,從業者如何才能抓住機遇?行業洗牌過程中,又有哪些新勢力將脫穎而出?為了解答這些問題、展望未來五到十年間行業的發展趨勢,Sir電影聯合毒眸,於12月20日在北京舉辦了主題為“大變局 新勢力”的“Sir首屆娛樂大會暨毒舌之夜頒獎晚宴”。

活動邀請到了合鯨資本創始合夥人霍中彥,樂創娛樂董事長張昭,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副總經理杜之克,開心麻花總裁劉洪濤,壞猴子影業CEO王易冰,阿里影業高級副總裁&淘票票總裁、優酷電影負責人李捷,新麗傳媒高級副總裁兼新麗電影總裁李寧,今日頭條內容生態總經理洪緋,華誼兄弟電影公司副總經理柳慶慶,北京無限自在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瑋傑,博納集團副總裁兼影投公司總經理黃巍,大地院線創始人兼執行董事方斌,中央軍委後期保障部影視中心主任李學政,靈河文化創始人兼CEO白一驄,騰訊影片副總編輯黃傑等數十位資深業內人士,共同探討了行業大變局下,湧現的新勢力和存在的新機遇。

低垂的果實已被摘完

2018年,中國娛樂產業被紀錄和驚喜充斥著:年度總票房成功突破585億,並正向著600億的大目標邁進;截至11月底,內地影院和銀幕總數分別達到了10233塊和59180塊,均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劇綜方面,湧現了《延禧攻略》《創造101》等一大批具有國民級熱度的現象級作品……

然而,在紀錄和驚喜之外,行業整體和不少個體也在面臨著不小的壓力與挑戰。

截至11月底,2018年影院的平均上座率、單銀幕產出、單座收益、場均人次、場均收益等數據均創2014年以來最低值,平均上座率不足12.5%,大批影院陷入生存危機;多家娛樂上市影企股價暴跌,尤其是“陰陽合約”事件後,不少老牌企業的市值甚至縮水了一半以上;除頭部作品外,其他內容產品表現並不理想,已上映的電影中有超過70%的電影票房不足1500萬。

而伴隨著市場危機所到來的,還有娛樂行業融資困難、稅收政策調整和自查等問題,為此有不少從業者紛紛預測2018年是過去五年以來娛樂行業最艱難的一年,未來一段時間裡或許會有大批的娛樂企業關門倒閉。

針對這些困境和變局,在活動主題演講中,霍中彥指出:“文化產業之所以覺得體感溫度很冷,是因為今年出現了‘政策的去杠杆化’,相關牌照發放有所收緊、稅收政策也有變化,進而使得過去幾年裡推動行業高速發展的‘監管紅利’消失了。過去因為中國沒有行業協會,所以在市場繁榮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混亂,而更嚴格監管的出現,客觀上加速和加劇了文化產業的規範與結構分層。”

過去幾年間,很多公司選擇通過抄襲、侵權、低俗、刷量、造假等方式來謀求利益,在短期獲益的同時也對行業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例如下遊影院端劣質影院數量激增,大大影響觀眾觀影體驗。霍中彥相信,在新的行業形勢下,這些讓公司利潤激增的“潤滑劑”將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應該是三種價值——合規、盈利與責任的凸顯。

行業形式的變化,不僅僅出現在巨集觀政策方面,同樣體現在每一個閱聽人個體上。

阿里影業燈塔平台聯合Sir電影發布的《2018中國電影市場用戶報告》指出,2018年淘票票8.8分以上的高分影片,在數量佔比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票房佔比從39%提升至71%;而與此同時,願意和參與評分的數量也在提升,今年評分人數同比增長了86%;Sir電影創始人兼CEO何君在致辭演講中也提及,毒舌小程式上的“毒舌好看指數”數據顯示,2016年票房前十的國產片裡有六部電影評分不足50分,但2018年卻僅有一部,可見爛片在當下越來越難有生存空間了。

與會嘉賓普遍認為,這些變化充分反映了觀眾正在變得成熟,想要靠“IP+明星”這種“低門檻”的產出模式來競爭已經很難了。可與此同時,李捷在上午的圓桌論壇中表示,“影視行業內容更新的速度,並趕不上用戶成長的速度”,很多觀影的欲望和需求並沒有被激發,這已經是行業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了。

因此,與其說這個行業正在經歷寒冬,不如說像幾位論壇嘉賓所言,只是行業正常的波動和起伏;而經歷了這輪起伏過後,整個行業也將向一個更理性的新常態發展,對於內容和規範的要求更高。打造了年度爆款《我不是藥神》的壞猴子影業CEO王易冰就認為:“資本退潮之後,反而讓行業看到更多優秀的創作者,讓大家更加清晰應該和怎樣的人合作。”

霍中彥在演講中說到:“預計2019年政策磨合期會大致結束,大家會更清楚應該怎麽做,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監管紅利’。經歷了這一年多的變革後,‘低垂的果實’已被摘完,或許高處的更加甘甜。”

2018年將是重啟之年

事實上,儘管今年整個娛樂產業遭受到了一定的危機,但危機之外新的機遇已經不斷湧現。

在主題演講環節,張昭提出,有關部門已經發布規劃稱未來兩年內全國還將增長約2萬塊銀幕。“如果這2萬塊銀幕增長在一二線城市,可能對市場影響不大,但如果增長在四五線城市,就意味著極大的增量空間;目前我國的影院座位空置率鋼彈87%,這同樣是一塊亟待填補的空間。”

除此之外,閱聽人群體所帶來的紅利也依然存在。例如據中國人口研究院的統計,到2023年全國新中產家庭數量將突破2億,保守估算將有6億的新中產人口。張昭認為,這意味著一塊極大的親子市場:“迪士尼就是從親子市場開始起家的,美國很多小鎮上的影院針對的也是這塊市場,正是因為有這部分觀眾反覆消費一些作品,才能誕生那麽多超級IP。我們在影視作品創作時,還很少看到這塊市場,這是值得思考的。”

從業者究竟怎麽抓住這“高處的果實”?霍中彥認為,當行業“從靠天吃飯到靠手藝吃飯,從人人賺錢到能者賺錢”,從業者想要在挑戰中生存下來,就“不得不爬得更高一些”——換言之,提升自己的能力、踏實做好分內的工作才是關鍵。

院線論壇嘉賓王征深有同感。他認為,寒冬和春天,其實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新常態的狀態下,對於影院來說,需要提高自身管理水準和管理能力,這是能不能快樂的過冬的關鍵一點。

“對於我們做內容的來說,要做的就是去研究怎麽創作藝術、藝術的創作規律是什麽。我們看到新一代觀眾的收視習慣已經發生了變化,片方花了那麽多錢去做行銷,觀眾依然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去影院,也許未來會出現更方便更符合人性需求的觀影方式”多部爆款電影出品方開心麻花影業總裁劉洪濤堅信,只要把內容做好,總是會能夠吸引到觀眾的注意力。

圓桌論壇嘉賓李寧同樣認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面對的挑戰多麽大,好的內容永遠不會被拋棄。“我覺得從業者千萬不要跟風,不要看到《我不是藥神》爆了,就拍一部《我不是醫神》。內容從業者應該朝著自己的方向去奔跑,保持藝術的創新性和獨特性。我覺得保持一個創新的心態、努力往前走,碰上一個爆款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行銷方面,從業者同樣相信,好的內容是創造一切的前提。朱瑋傑在行銷的主題論壇上表示:“行銷是內容的標配,優質內容離不開行銷;內容一定是先於行銷存在的,我們要尊重內容,站在內容後做好服務。”

但在發展內容的這個過程中,從業者必須認清行業發展的規律、保持耐心,切記不可以急於求成。劉洪濤進一步補充表示:“想要提升內容生產的能力,我覺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謂的‘寒冬’其實是對過去幾年的盲目、不理智投資的修正,過去濫竽充數的人太容易找到機會了。如果整個行業每個環節每個人真的能夠都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工作,整體的工業水準就會提高。”

而在從業者提高自己“內功”的同時,整個產業也必須朝著更高的目標——工業化發展。

張昭提及,上世紀九十年代上半葉,美國獨立製片佔據著主流;但是到了下半葉時,各大製片廠都開始建立、發展自己的影視基地,才有了後來好萊塢超級大片的輝煌。“中國的電影的製作、生產,其實是需要非常非常強的工業化的製作基地,或者說數字化的製作基地,我們現在正面臨著這樣數字工業化更新的問題。等到中國能像好萊塢一樣生產超級IP,四五線城市的市場下沉、填飽市場,春天就會真正到來。”

正因如此,面對如今行業裡越來越多公司開始意識到內容的重要性,並願意在內容生產上下功夫,加之包括東方影都在內一些數字化的影視基地也正在快速發展當中,張昭篤定地表示:“2018年的確是過去五年裡最難的一年,但我也相信2018年會是未來五年裡最難的一年。2018年將是重啟之年,未來會越來越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