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胃病反反覆復?五大癥狀全解胃病 | 科普

大家好,我是中醫劉醫生

人吃五穀雜糧,焉有不生胃病之理?

或飽或飢,或寒或熱,皆可變生胃病;

或動怒生氣,或心情抑鬱,皆可影響消化。

春天肝木升發

肝陽上亢

更容易出現脾胃失調

中國是胃癌大國,十人九胃,胃炎很普遍,炎癌轉化發生在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條件,更需要及早的予以重視。

胃病的發作表現形式豐富多彩,形形色色,從癥狀上或痛,或脹,或酸,或嗝,或吐,從性質上或喜溫或貪涼,或喜按或拒按,不一而足。

從疾病上有酸相關性疾病,或消化系潰瘍,有動力障礙性疾病,或功能性消化不良,諸如此等。

0

1

關於胃痛

有人表現為吃完飯後胃痛難忍,有人表現為夜間或者空腹疼痛;

有人表現為胃痛伴反酸燒心,有人表現為經常不按規律吃早點導致胃痛嘔吐膽汁;

有人表現為胃痛隱隱喜按得溫則舒,有人貪涼後出現胃痛痙攣;

有人過食後出現胃痛噯臭,有人胃痛出現舌苔厚膩大便粘滯不爽;

有人情緒激動後出現胃痛難忍,有人形體消瘦口乾舌燥之胃痛纏綿……

從疾病上分析,有屬於消化系潰瘍,或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有慢性淺表性胃炎伴膽汁反流等。

從辨證上分析,有虛寒胃痛,有積滯胃痛,有濕熱胃痛,有肝鬱胃痛,有陰傷胃痛。

從治療上,或抑酸製酸,或溫胃健脾,或化積消導,或清化濕熱,或疏肝解鬱,或滋陰濡潤,針對胃痛的具體病情,需精準治療,療效才可靠。

0

2

關於腹脹

有人表現為劍突下脹,有人表現為脅肋脹;

有人表現為肚臍脹,有人表現為小腹脹;

有人飯後頂著不往下走,有人生氣後出現唉聲嘆氣;

有人出現完谷不化,有人出現便前腹脹、便後緩解……

從病因上分析,或用胃動力不足,或因肝鬱氣滯,或因腸蠕動減弱,或因下焦寒甚,或因脾失健運,或因木克脾土。

治療可以辛開苦降調胃動力,也可以疏肝解鬱調情志,或可通腑泄濁促蠕動,或可溫暖下焦,抑或健脾助運,除脹醒脾。春天肝木升發,肝氣橫逆,最容易出現腹脹,需在調節胃腸動力基礎上兼顧調節情志,配合個體差異或溫或清可以取得更好效果。

0

3

關於胃酸

有人表現為胃酸嘈雜,有人表現為胸部燒心;

有人表現為咽癢異物感,有人表現為聲音嘶啞;

有人表現為飯後咳嗽,有人表現胸痛難耐,有人表現粘膜糜爛……

從疾病上說,有消化性潰瘍,有胃食管反流病,有幽門螺桿菌強陽性等。

從病因上說,有因肝火犯胃、木克脾土,有因胃腸積滯、噯腐吞酸,有因脾胃虛損、粘膜缺損。

治療可以抑酸製酸,或清肝瀉火,或消積導滯,或健脾溫中,可以結合中藥修復粘膜,而對於年輕人不規律吃早點或者年老患者幽門口關閉不全還常伴有膽汁反流,需要分清酸鹼之不同,合理選擇不同用藥,才更能做到有的放矢。

0

4

關於打嗝

打嗝也是臨床常有之事。

有因胃虛寒,或因肝火旺;

有因食滯而逆,有因氣滯而逆;

有因中氣虛而逆,有因陰氣竭而逆……總體皆因胃氣上逆所致。

對於危重症患者出現呃逆多屬於元氣衰竭之危象。對於屢呃為患或呃之甚者,可以用中藥調理,胃虛有熱之呃逆,可以用橘皮竹茹湯;胃虛寒之呃逆,可以用丁香柿蒂湯

0

5

關於嘔吐

有人表現為食入即吐,有人表現為朝食暮吐;

有人表現為吐完谷,有人表現為吐涎沫;

有人表現為吐稀水,有人表現為吐酸水,有人表現為吐苦水……

從病因上,或因外邪乾胃,如夏天暑濕或偶遇風寒,或因傷食,噯腐吞酸,每以嘔出為快,或因胃寒,或因胃熱,或因胃陰不足,或因肝胃不和。

從疾病上,有人表現為腸梗阻不通而吐,有人因為妊娠早孕反應而吐,有人因為糖尿病胃輕癱而吐,有人因為尿毒症代謝不出而吐,綜上尤其需要明確診斷分門別類治之方不誤事,如出現吐血嘔血務必需要及時就醫搶救以保全性命為要。

胃病的核心病機多因素由脾胃功能弱而起。小朋友生病多因為脾胃處於發育中,加之零食不斷等導致積食積滯出現疳積不化,有積熱容易出現反覆感冒,有積滯容易出現吸收不良形體消瘦。

再如老年人常因為年老體衰,基礎病多,口服西藥多,脾胃運化功能減弱,粘膜破損,腺體減少,胃黏膜甚至出現萎縮,消化吸收功能明顯減弱,久而久之會出現氣血不足,陰津虧虛,化生無源,容易伴發陽氣之不足,雜症叢生,當需儘早重視。所以很多名家治療老年性疾病多從脾胃入手。

胃病加重的因素多有情志作祟。或工作壓力,或性格內向,或節奏加快,或脾氣急躁,或思念勞苦,故有「氣得胃疼」、「茶飯不思」等,背後都有情志的因素。

春天肝木升發,性喜調達,若肝氣橫逆,最容易犯脾胃,常說「百病從肝論治」,在這個季節談論此更有重要現實意義,對於我們患者朋友來說更需要及早重視,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所謂「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更是防治脾胃病的精髓!

好了,今天的中醫知識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是劉醫生,個人微信:docliu66 有問必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