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你情緒變化的時候,你的胃腸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

《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於氣也。」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激烈的情志變化和情緒波動,最易傷及心、肝、脾三臟,而導致臟腑氣機失調,氣機升降逆亂主要表現在胃腸功能的改變,如發生痛、痞、吐、瀉、噎、噫等病證,所以有人把胃腸稱為情緒的「鏡子」。

《靈樞·舉痛論》所言:「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所言:「若五臟內動。汩以七情,則氣痞結聚於中脘,氣與血搏,發為疼痛。」《醫學正傳·胃脘痛》所說:「胃脘當心而痛……七情九氣觸於內之所致。」

現代研究表明,精神心理與胃腸活動關係密切,社會競爭、工作壓力、緊張的生活節奏等都可能引起消化系統的功能紊亂。柯美雲教授提出:「胃腸是人類最大的情緒器官,心理障礙很容易引起胃腸道功能紊亂。」不良的心理刺激不僅影響胃腸運動功能,還影響消化腺的分泌。精神樂觀、情緒穩定可使消化器官活動旺盛,從而促進食慾,有益健康。相反,不良的心理刺激可導致某些消化器官疾病的發生,或致使已患疾病的病情惡化。

有學者對精神緊張或情緒負荷下的各種內臟活動,特別是消化道的變化做過系統的觀察,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中,胃液的分泌、黏膜的血管舒縮和胃壁的運動均有所不同。在憤怒、恐懼、敵意、焦慮、反抗的情緒狀態時,胃黏膜出現充血,胃酸分泌增加,食慾明顯下降,甚至出現點狀出血或糜爛;在嚴重災害、恐怖、悲哀、失望情緒之下,胃的全部功能降低,甚至運動和分泌停止;在抑鬱寡歡、灰心喪氣和激烈體育比賽時腸蠕動抑製而出現大便秘結。然而當消除了不良的精神因素,情緒處於愉快、自信、樂觀等積極狀態時,胃腸功能則協調,糜爛、潰瘍可以癒合。

又有研究表明,情緒改變可使胃黏膜發紅、胃液分泌和胃竇收縮;催眠使酸排量減少和胃肌鬆弛;遇到工作困難時可有食管痙攣;震驚時可即時誘發其直腸、乙狀結腸收縮及黏膜充血。這些都表明心理和精神因素對胃腸道的影響是十分明顯和廣泛的。

依據心理因素的影響程度,可將胃腸道疾病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胃腸道神經症,如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厭食、神經性噯氣、功能性腹瀉、習慣性便秘、瀰漫性食管痙攣、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胃腸脹氣症等,患者多有一定的人格基礎和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各種胃腸道癥狀,但無器質性改變的證據,或主訴的嚴重程度與客觀檢查結果相距甚遠,仔細詢問多兼有焦慮或抑鬱等情緒癥狀。第二類是心身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賁門失弛緩症、胃十二指腸潰瘍、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等,這類疾病是在一定的人格基礎上經過長期的心理因素作用而導致器質性的改變。第三類疾病為胃腸器質性病變,如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胃腸道腫瘤等,雖然與心理因素的關係並不直接,但心理因素也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過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臨床觀察表明,長期精神緊張、焦慮或情緒波動的人易患消化性潰瘍。有報導精神刺激在消化性潰瘍的發病中佔全部病人的5.4%~20.5%,經常處於精神高度緊張狀態的職業人群,如司機、醫生等容易患潰瘍病。高玉德通過對275例慢性胃炎與情志關係的探討,發現其病因多為情志失調造成,約佔64.73%,且胃炎癥狀反覆發作者亦多由情志刺激引起。胃食管反流病人中有25%~50% 有自主神經功能異常,有報告該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肝胃不和型佔71.4%,肝鬱脾虛型佔28.6%。腸易激綜合征(IBS)發病與精神情志關係更這密切,病人伴有焦慮、恐懼,甚至神經質、癔症、妄想對抗等精神異常是其他疾病的3倍,精神狀態改變可誘發IBS癥狀,65%IBS病人精神癥狀出現在腸道癥狀之前;半數IBS病人首發病前遭遇應急事件,超半數病人因應激事件而加重。

本文摘自《何曉暉論治脾胃病》

播放GIF

本書全面總結了何曉暉教授的脾胃病學術思想,詳細介紹了何曉暉他其治療唇口病、食管病、胃病、腸病及肝膽病的臨床經驗。

全書以中醫理論為主導,以臨證心得為主題,以提高療效為主線,以臨床病案為主體,理論與實踐結合,繼承與發揚並舉,承前啟後,推陳出新,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及臨床參考意義,對讀者提高脾胃病診治水準頗有裨益。

本書創立胃質學說、腸質學說,發揮《內經》「脾營學說」和「胃主五竅」理論;創建「辨病-辨證-辨體-辨時」四位一體的脾胃病治療新模式和「脾胃病治療衡法」;效法經方,汲取時方,融入新識,創製系列脾胃病治療新方。

作者簡介

何曉暉,男,江西東鄉人,1952年5月生。江西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1971年撫州衛校畢業,1978年上海中醫學院畢業,1983年中國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下同)結業。從事中醫工作47年。

長期堅持中醫臨床,精於內婦兒科疾病治療,擅長治療脾胃病,尤其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食道反流病、潰瘍性結腸炎、胃腸腫瘤等難治病的經驗豐富,譽滿江西內外。

全國首批中醫藥傳承博士後合作導師。首批江西省名中醫,首批江西省國醫名師。全國第三、四、五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曾任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校長、江西中醫學院副院長。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江西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等。先後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江西省先進工作者、江西省中醫先進個人、江西省衛生科技先進工作者、撫州市拔尖人才、撫州市科技標兵等稱號,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貼。主編著作和全國教材12部,發表學術論文120篇。參加973課題2項,主持省部級課題6項,獲獎3項;獲發明專利3項。

END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何曉暉論治脾胃病》,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作者:何曉暉。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圖片來自攝圖網正版圖片。-0423,歡迎投稿嘮嗑。

覺得不錯請點贊!

大家都在看↓

點閱讀原文,一鍵下單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