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春節請喝茶!佛門裡的“普茶”活動有怎樣的魅力?

“……今天常住請大家吃普茶。吃普茶有個規矩:第一聲引磬,請合掌;第二聲引磬,請舉杯;第三聲引磬,請喝茶……”

過年前後,不少寺廟都會按照叢林規矩,舉行普茶活動。出家師父們與護法善信共聚一堂,一起喝茶水,吃茶點,回顧過往,展望未來。

這樣的一場法會活動,在佛教中已經有千年的歷史了。佛教為何會在新年前後舉行這樣的活動?這背後又有何深意?快和禪風君一起了解一下吧。

普茶的歷史

普茶是叢林中一項基本的集眾喜慶活動。叢林裡每逢春節,或特定法會活動之後,方丈和尚為慰勞住眾的辛勞,會舉行“普茶”儀式(類似今日之茶會),請大眾喝茶、吃點心、相互談心。

在年終的普茶聚會上,方丈或住持通常會對僧眾一年來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謝,同時對大眾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有時方丈和尚還會要求大眾對叢林的發展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普茶來源於佛教僧侶的茶文化。早期的僧侶們經常在寺內舉行茶宴、坐談佛經,有時一些高僧還和文人學士舉行茶會,相互切磋詩藝,談佛論道。以後漸漸形成了佛教的茶道。

佛教最早的普茶儀式,是由唐代的百丈禪師首創的飲茶儀式,當時僧侶“農禪並重”,即一邊修行,一邊從事種茶等農業生產,十分辛苦。新年之際,僧眾會聚一堂,品嚐自己生產的茶葉,共賀新春,是一大樂趣。

普茶有深意

普茶,“普”者,普遍周詳之意,雖然只有一盞茶,然而上奉十方諸佛,中供諸賢聖,下及六道品,如大雷音,如大雲雨,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莫不普沾茶露,生歡喜心。

普茶雖然說有“茶話會”的性質,但卻不像一般的茶話會那麽隨意。在普茶法會的開示上,寺院的大和尚往往也不忘叮嚀大眾,希望大眾發長遠心,常隨佛學,精進修持,廣培福慧。

“普”字,從廣義上說,是指每一個人的真如自性,遍法界、盡虛空,無處不在。所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在時間上,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在空間上,從東到西、到南、到北。

佛教認為,茶既然滲透到寺院日常生活中,自然與僧人的修行生活直接相連,也就是說,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無不存在佛法,在生活的每一刹那都可以修行悟道,飲茶既然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也可以通過飲茶參禪悟道。

茶味禪味,皆源於人的內心體驗,只可意會,難以言詮;茶味禪味,味味一味,不可作虛妄分別;茶性清和衝淡,韻致高遠,飲者清淡靜雅,禪者息心絕慮。茶心、道心、人心,在究極上歸於一致。

因此,普茶在佛教叢林中十分興盛,飲茶不只是一種傳統,一種文化,而是要從飲茶中體會禪的高雅,從吃茶裡參悟生命的本質。這才是普茶真正的意義。

茶禪因緣深

而說到茶與禪的聯繫,這又不得不提到禪與茶道融匯的過往。茶道的形成,和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早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初期階段,就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最早的飲茶僧人,可以追溯到東晉時期。據《晉書·藝術傳》記載:“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這是較早的僧人飲茶的正式記載。

單道開是東晉時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禪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氣味的藥丸,飲一種將茶、薑、桂、桔、棗等合煮的名曰“茶蘇”的飲料。

另外據《廬山志》記載,晉時廬山就有“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茶”的風氣,其中東林寺名僧慧遠大師曾以自種之佳茗招待大詩人陶淵明,談詩論佛。

到了唐代百丈懷海禪師制定的《叢林清規》中,更是明確的把禪門飲茶的制度作了詳細的規定,成為寺院日常生活中修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說,茶和佛教的關係緊密相連。

飲茶助禪修

那麽佛教為何對喝茶如此青睞呢?佛教僧人之所以選擇茶作為日常生活中必備的飲料,並將之升華為修行的重要部分,這與茶性本質有著密切的關聯。

原來,佛教重視坐禪修行,斂心靜坐,沉思靜慮,專注一境,從而開發智慧,體解佛法。然而這個過程中常常遇到種種困難。

在長期的坐禪過程中,僧人需要清心寡欲,少食少眠,克服昏沉、散亂、掉舉等無明煩惱,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淨的狀態。從這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來說,茶正可提供最理想的幫助。

普茶在叢林中興起,最早也正是起源於禪門。禪宗認為茶有三德:一是坐禪通夜不眠,提神驅倦;二是滿腹時能幫助消化、生津化膩;三是能抑製情欲,平心靜氣。

古時寺院裡產茶,上者奉佛,中者奉諸方大德,下者自奉。又專設“茶頭”,用以供奉大眾茶湯。可見古代的高僧大德們,早就注意到了喝茶對禪修的幫助,因此對喝茶也格外重視,專門設定僧職管理茶道。

了解了普茶活動背後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再看手裡這一杯茶時,大家是不是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禪風君覺得,喝茶雖是小事,但這一杯下去,喝下的卻是千年的傳承,確實值得我們好好品味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