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不如吃茶去!

近日有一兄長來喝茶八卦,怕黑老師坦坦蕩蕩,被戚戚之人算計,切切之意令人感動,潔具烹茶腦中想起一樁著名公案。

唐代高僧從諗禪師於趙州觀音寺禪修,有一天有兩位僧人從遠方來到趙州,向趙州禪師請教如何是禪。

趙州禪師問其中的一個:「你以前來過嗎?」

那個人回答:「來過。」

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趙州禪師轉向另一個僧人,問:「你來過嗎?」

這個僧人說:「沒有來過。」

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這時,引領那兩個僧人到趙州禪師身邊來的監院就好奇地問:「禪師,怎麼來過的你讓他吃茶去,未曾來過的你也讓他吃茶去呢?」

趙州禪師稱呼了監院的名字,監院答應了一聲,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吃茶去」被稱之為「三字禪」而成為佛門叢林中著名公案,三聲頗有回味的「吃茶去」道出了趙州禪師以茶接人的一片禪心。

這杯茶,禪林中人譽為「趙州茶」。

一杯「趙州茶」由此流傳千古,遠播四海,它使無數眾生的妄念頓失,回到真實的日常生活中去,走上「明心見性」的途程。

佛法在於茶湯,「吃茶去」這一法語本身暗藏機鋒,是『茶禪一味』的肇始。

趙州和尚對於『曾到』和『未曾到』的僧人,也就是對了已悟了的人和未悟之人,都給予了『吃茶去』這樣一個同樣回答,正是「了悟如未悟」的禪機之美,不僅在有盡之言,而尤在無窮之意境。

推而論之,「吃茶去」之所以美,不僅表現在這「三個字」的體驗上,尤其是美在「功夫在茶外」的未表現而含蓄無窮的深處,這就是「吃茶去」的「無窮之意達之以有盡之言」的意境。

千萬別小看這一杯茶,「吃茶去」是中國禪宗獨特的意境把握方式。

拿起茶杯,放下一切;禪不可說,深不可測。

「佛法一切都講因緣,悟是因緣,不悟也是因緣」故而,吃不吃茶是你個人之事,拿茶杯者是「吃茶去」,不拿茶杯者也可以是「吃茶去」。

這一切對立矛盾的運動都是要通過表達與非表達,表達與反表達臻達更高更巧妙的表達。

因而,「吃茶去」這一說法,它既具有特定直接性、確定性、可感性,又具有想像的流動性、開放性和可生產性。

萬法歸心,境由心造,吾茶萬歲。

其實「趙州茶」的禪機要告訴眾生的是「內外不住,來去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的意境。

中國的禪機,素處以默,妙機其微,禪宗認為,未悟之前,山是山,水是水;覺悟之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但悟前悟後,自心對山水的感受已有了區別,悟前的自心是有執有累的,悟後的自心是無執無累的,坦坦蕩蕩是自由的意境,愉悅的意境。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與人為善,所以「坦蕩蕩」。

小人患得患失,忙於算計,受各種利慾驅使,經常陷入憂懼之中,所以「長戚戚」。

人生太長,苦苦求索君子路,「吃茶去」是一條直達禪道的捷徑;

人生太短,孰是孰非長戚戚,不如學趙州和尚,吃茶去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