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讀博就好找工作嗎?博士生就業是否會遭遇歧視?有何原因?

文|冷絲

欄目|研究生就業

在一般人眼裡,博士頭銜就是金字招牌,找工作應該不難,而實際情況是,博士畢業生在找工作時照樣會遭遇到形形色色的“歧視”,而且原因也是多種多樣。

按發生率由高到低排列,博士畢業生就業時遇到的主要就業歧視類型依次為第一學歷歧視、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地域歧視、婚姻歧視及其他歧視。

而且,一名博士畢業生,同時遇到兩種及以上的組合就業歧視的發生率也是較高的,當然,各種就業歧視的發生率在不同性別、年齡、選拔方式、培養部門類型、學科及地區之間存在差異性。

博士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存在所謂的“35歲阻隔現象”,即博士畢業生一般應在35 歲之前獲得就業崗位,在此之後就業會很大程度上遭遇到年齡歧視。

有高校研究者調查,超過34歲的博士畢業生在就業時遭遇年齡歧視的發生率高達一半以上。

從選拔方式來看,與直博生和碩轉博這類“貫通型”博士生相比,通過普通招考方式攻讀的博士生在就業時遭遇第一學歷歧視和年齡歧視的發生率明顯更高,而“貫通型”博士畢業生遭遇性別歧視和婚姻歧視的發生率則要略高於“非貫通型”博士畢業生。

從出國(境)經歷來看,在讀期間有過出國(境)經歷的博士畢業生在擇業時遭遇第一學歷歧視和年齡歧視的發生率要略低於在讀期間沒有出國經歷的群體。

從是否延期情況來看,延期畢業生在就業時遭遇年齡歧視的發生率要明顯高於正常畢業群體。

從就業落實情況來看,與畢業前順利落實就業去向群體相比,畢業前尚未落實就業去向的博士生群體遭遇第一學歷歧視、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婚姻歧視及地域歧視的發生率明顯更高。

換一種說法,博士畢業生未順利實現就業與其在擇業過程中可能遭遇到的就業歧視密切相關。

從不同學科來看,不同學科類型的博士畢業生遭遇到的歧視也是不一樣的。

人文類、社科類博士畢業生在就業時遭遇到第一學歷歧視、年齡歧視的發生率要略高於理工農醫類博士畢業生。

農學類博士畢業生在就業時遭遇到性別歧視的發生率要明顯高於其他學科,農學和醫學類博士畢業生可能遭遇到婚姻歧視的發生率也要略高於其他學科。

不同學科博士生在就業時可能遭遇到地域歧視和其他歧視的總體發生率則基本接近。

在博士畢業生群體中,女博士、年齡大的博士和中西部地區畢業的博士更容易遇到多種就業歧視疊加的組合就業歧視,需要有針對性地做好這部分博士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

學術性和研究型的工作崗位具有職業準備和成長周期較長、職業初期綜合壓力較大、職業競爭日趨激烈等綜合特徵。

因此,很多專家建議,遭遇到被歧視的博士畢業生可以樹立先就業、後擇業的理念。

這一方面有助於順利實現就業,另一方面也有助於緩解自身面對的各種激烈的競爭壓力,等職業發展和研究能力成長到一定層次後再尋找更為合適的發展平台也不失為一種相對理性的選擇。

另外,博士畢業生也可通過繼續進行博士後合作研究的渠道進行更為充分的職業周期準備,以進一步增強自身的學術研究能力,融入更好的研究團隊,積累更為豐富的研究成果,這對尋找更為合適的學術型和研究型崗位也具有明顯的幫助作用。

冷絲認為,博士畢業生既是各專業領域知識生產的重要生力軍,同時也是學術勞動力市場中重要的科研備份力量,對這一群體人力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的宏觀戰略。

因此,所謂的“就業歧視“,這確實是存在很大的的隱患,但願能夠逐步得到解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