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年中國各省份營商環境大盤點:東部優勢明顯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

[經過數十年工業化發展,各省市區均比較重視硬環境建設,在進行硬環境建設上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經驗,有了相對成熟的發展方式,東部省份與中西部省份雖然還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確實在逐步縮小。而軟環境的差距仍然較大]

經濟高品質發展需要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優化營商環境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重要切入點。最近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而對營商環境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是建設和優化營商環境的必要前提。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關於“大力改善營商環境,軟硬環境都重要,硬環境要繼續改善,更要在軟環境建設上不斷有新突破,讓企業和群眾更多受益”的精神和要求,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從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個方面,對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營商環境進行了綜合評估,供決策部門績效評價、地方政府優化營商環境和企業投資決策參考。

中國營商環境全景透視

1.各省份的營商環境呈現出顯著差異。

營商環境是決定地方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從萬博營商環境指數評估結果來看,中國各省份的營商環境呈現出顯著差異,東部地區優勢明顯,處於領跑地位,中部地區次之,而西部地區營商環境建設相對薄弱,排名位於全國後三分之一列,總體呈現出“東高西低”的格局,與企業家的直觀感受基本一致。

在萬博營商環境指數前十名中,東部地區佔了九席,河北排在了第12位,海南排名相對靠後,暫居21位。中部地區八省,排名分布在中遊,第10名到第22名之間,湖北是唯一躋身全國前十的中部省份,安徽緊隨其後,在中部地區排名第二,全國排名第11位。西部省份營商環境相對薄弱,有九個省份排在了全國後十,但是也有三個省份躋身了中上遊行列,陝西、四川和重慶分別排在第十三、第十四和第十六。

2.各省份硬環境的差異在縮小,軟環境的差距有拉大趨勢。

衡量營商環境的兩個維度——軟環境指數和硬環境指數滿分為100分,軟環境指數的最高分與最低分相差鋼彈76.51,而硬環境的最高分與最低分相差只有49.82,各省硬環境分差比較小,軟環境分差比較大。

這說明,經過數十年工業化發展,各省市區均比較重視硬環境建設,在進行硬環境建設上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經驗,有了相對成熟的發展方式,東部省份與中西部省份雖然還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確實在逐步縮小。而軟環境的差距仍然較大,雖然部分省份已經實現了軟環境上的突破,比如北京軟環境指數得分鋼彈92.72分,但是仍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省份,得分不足40分,且各省份之間軟環境的差距有拉大趨勢。

3.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金融、技術、人才三大軟環境優化是關鍵。

通過營商環境的七個細分指標(自然環境、基礎設施、金融環境、人才環境、技術創新環境、文化環境、生活環境)與經濟規模進行相關性分析,軟環境中的金融環境與經濟規模的相關性最高,鋼彈0.8,技術創新環境、人才環境次之,相關性也在0.7以上。近年來各地均在搶資金、搶人才、搶技術,在金融、技術和人才環境的提升方面展開了激烈競爭,將其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突破口,這更多的是地方政府實踐的經驗。而從萬博營商環境的統計規律來看,也印證了金融環境、技術創新環境和人才環境對經濟發展的關鍵作用。

4.東部領先省份營商環境競爭激烈,不日進則日退。

從營商環境的分差來看,東部地區營商環境得分第一的上海與得分第五的廣東,相差僅7.73分,排名前五的滬、京、蘇、浙、粵在營商環境建設方面競爭激烈,各有特色。

上海在軟環境和硬環境建設方面優勢明顯,其中高速公路密度、基礎教育的人才穿透度、金融網點密度、文化事業機構密度等十二項指標均位居全國第一,實現了發展有資金、創新有人才、生活更便利的良性循環。

而北京在軟環境建設方面尤為突出,在24個軟環境單項指標中21項位居全國前五。江蘇省優勢最為明顯的是技術創新環境和人才環境,兩個指標均居全國第一。浙江的硬環境指數位居全國榜首,在11項硬環境三級指標中,有六項指標位列全國前五。而廣東作為全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第一大省,金融環境排名全國第一,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方面優勢明顯,上市公司數量和金融機構資產規模均為全國首位。

這些省份對資金技術、高端人才、先進產業的爭奪非常激烈,在營商環境,尤其是金融環境、人才環境和科技創新環境等軟環境方面呈現出不日進則日退的趕超態勢。

5.中部崛起具備了一定的營商環境基礎,龍頭效應已顯現。

中部地區大部分省份在基礎設施、金融環境、人才環境、技術環境等營商環境細分指標的排名基本收斂於中上游水平,進一步優化提升具備了一定基礎。比如在金融環境指標來看,中部地區在各指標均有省份名列全國前十。其中,外商進入程度單項指標,安徽和江西均躋身全國前十,河南的金融機構網點密度指標也排名全國第八位。從技術環境的細分指標來看,專利受理指標方面,安徽排名全國第六位,已經躋身領先行列,高校數量上,湖北省排名第五,安徽省排名第八,顯示出教育和科研資源的良好基礎。

在中部地區各省份中,湖北、安徽兩省營商環境指數中排名遙遙領先,龍頭效應開始顯現。其中湖北省躋身全國前十,在人才環境、文化環境優勢明顯,均位列中部地區榜首,其中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長度、技術市場活躍度、研發人員等指標均位列中部地區第一。安徽同樣表現搶眼,在萬博營商環境指數排名中,雖然安徽沒有進入全國前十,但是基礎設施、金融環境、技術創新環境、生活環境方面位列中部地區榜首,優勢非常突出。若能在民營經濟活躍度、文化教育支出、學術文化等方面持續發力,營商環境指數排名有望躋身全國前十,成為中部地區最牛“黑馬”。

6.西部地區呈現“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西部省區營商環境指數分布差異較大,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程度較高的省市,例如陝西、四川和重慶,無論是在基礎設施建設等硬環境方面,還是在技術創新環境和金融環境等軟環境建設上,均已躋身全國中遊省區,部分指標甚至逼近全國前十行列,具備了較好的發展基礎,是西部發展的領頭羊。但大部分西部省區市的軟硬環境各項指標均排名靠後,呈現出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比如大部分省份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明顯,軟環境中的金融環境、技術環境、人才環境等方面,也基本分布在指數列表的後半段。

各省份營商環境的優勢與短板

1.東北振興:艱難轉型中的營商曙光。

黑龍江、吉林、遼寧都是傳統的重工業基地,資源依賴型產業亟待轉型。從營商環境指數的評價結果來看,與人們的傳統印象有一定差異的是,遼寧正在打破“投資不過山海關”的局面,其營商環境指數位居全國第9位,是三大東北老工業基地艱難轉型中營商環境改善的曙光。受益於多年工業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技術積累,遼寧在高速公路密度等基礎設施建設,專利授權量、技術市場活躍度等技術創新環境,上市公司數量、金融網點密度等金融環境,大學數量、高學歷人口結構等人才環境,在東北三省中均體現出明顯優勢,為經濟轉型奠定了良好基礎。

2.能源重化省份:由硬到軟的蛻變。

除了東北三省,河北、甘肅、山西等能源重化省份也面臨轉型壓力,亟待完成由硬資源消耗到軟環境驅動的蛻變。

河北省的鋼鐵等重工業超負荷發展,一度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汙染和水汙染問題。在大力壓縮落後產能、治理環境汙染,提升硬環境的同時,也要看到在軟環境方面的相對優勢和急需補齊的短板。河北省的金融環境指標和人才環境指標,在全國分別排名第13位和第12位,技術創新環境也有一定基礎,在全國排名第17位。河北省可以從這三項入手,在軟環境建設上有所創新、有所突破。另一方面,河北省文化環境指標的短板十分明顯,在全國排到第30位,對軟環境指數和整體營商環境指數的拖累很大,補上這一短板迫在眉睫。

甘肅一直是以石油工業、有色冶金為主的西北工業基地,但隨著重工業轉型更新壓力越來越大,軟環境建設卻沒有跟上,高學歷人才數量、金融服務易得性、專利研發能力指標僅排名31位、27位和25位,經濟發展瓶頸有待突破。而煤炭大省山西雖在金融機構網點密度、金融機構資產規模方面具有相對優勢,但在技術創新環境、人才環境、文化環境等方面均處於劣勢,有待進一步加強。

3.硬資源配合軟環境,沿邊省份的後發優勢有望顯現。

相比於資源接近枯竭的省份,內蒙古、寧夏仍有較為豐富的資源,疊加在“一帶一路”上的區位優勢,體現出一定的後發優勢。未來寧夏化工業和紡織業等產業進行國際市場拓展時,還需要加強金融環境的支持。內蒙古擁有豐富的煤炭和天然氣資源,在區位上聯通俄羅斯和蒙古,具有明顯的沿邊優勢,如果能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進一步加大力度,同時加強金融環境和技術創新環境建設,有利於內蒙古更好地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

類似的,廣西也具備向東南亞開放的區位優勢,新疆則是向西開放的必經之路。這些省份如果能及時補上營商環境的短板,有望更好地發揮通道、平台和橋頭堡的獨特區位優勢。

4.河南、海南獨特優勢未充分發揮,改善營商環境,“兩南”經濟有望實現質的突破。

從東部地區來看,海南擁有最為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硬環境建設與東部其他省份並沒有明顯差距,但是軟環境的差距相對明顯。海南省的金融環境、文化環境和生活環境在全國基本處於平均水準,具備了一定的發展基礎。但技術創新環境和人才環境得分較低,技術創新慢、人才匱乏成經濟發展掣肘。如果能夠補齊短板,未來經濟發展的潛力巨大。

在人口紅利逐漸退去的後工業化時期,中原大省河南的勞動力優勢尤為明顯。但在中國經濟規模前十的省份中,河南的營商環境得分最低。硬環境指數位列全國後十名,軟環境指數也未進入全國前十五。這一方面說明,河南省在較為薄弱的營商環境下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發展成果;同時也反映,其軟硬環境如果得到有效改善,經濟發展還有很大的潛能。

5.雲貴高原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軟硬環境均大有可為。

雲貴高原多以山地為主,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營商環境基礎也比較薄弱。雲南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的區位優勢,自然環境指數高居全國榜首,但基礎設施指標僅列全國第30位,金融和人才環境也排在全國後十位,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雲南資源優勢的發揮和工業化發展。

貴州近年來大數據產業發展較為引人注目,人才環境得分排名全國第15位,在西部地區位居前三,但技術創新環境得分在全國排名第24位,明顯落後,如果不能補起這方面的短板,在今後的工業化和新經濟發展中可能會面臨後勁不足的問題。

6.沿海地區硬環境更具優勢,閩津魯軟環境改善仍有潛力。

根據萬博硬環境指數評價結果,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域中,排名前五的分別為浙江、上海、江蘇、天津和福建,均為沿海省份。排名前十位的省份大多在沿海地區,體現了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在硬環境建設方面的先發優勢。浙江、上海、江蘇軟硬環境齊頭並進,而福建、天津等省份的軟環境則有待加強。

7.西部龍頭陝川渝,營商環境提升在行動。

陝川渝在西部地區的營商環境排名中表現突出,處於全國中上游水平。其中,四川的技術創新環境、金融環境、人才環境均位列西部第一,全國前十,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專利受理數量、研發人員數量指標,在文化環境上則存在一定的不足。

陝西的文化環境在西部地區居首,技術市場活躍度指標、重點大學數量等單項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西部第一,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重慶的基礎設施環境位列西部地區首位,其中高速公路、金融機構網點密度等單項指標位居西部地區第一,顯示出了對於新經濟發展所需基礎設施的高度重視,但在人才環境方面排名第29位,主要原因是高學歷人口佔比較低、高學歷人才在基礎教育的穿透程度也較差,需要進一步培養和吸引更多的人才來渝發展。

優化營商環境,需直面企業的關切點

1.因地製宜,補齊硬環境短板。

良好自然生態環境和完善的基礎設施環境是企業投資選址的基礎考量因素。生態環境方面,各地方政府在進一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同時,需要更加注重方式、方法的選擇,依靠更加市場化和法治化的辦法,爭取空氣品質、水汙染治理等相關指標早日實現趨勢性好轉。基礎設施方面,機場、鐵路、橋梁等設施建設,是市場實現物理聯通,貨物實現遠距離銷售的重要條件。如果鐵路運力不足、電力供應緊缺等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則會製約大部分工業產業的發展。各地方政府需要因地製宜,對於西部省份要繼續補齊傳統基礎設施短板,為發揮後發優勢打好硬基礎;而對於相對發達省份,則需加強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和資訊互動成本,更好地支持知識、文化、資訊、金融等軟產業的後續發展。

2.精準施策,提升軟環境。

營商環境評價體系的結果顯示,經過數十年的工業化進程,各省市的硬環境差距已經呈現出明顯的收斂趨勢,分差逐漸縮小,但軟環境的差距仍然較大。從與經濟相關性來看,軟環境的相關性也明顯高於硬環境,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了更為關鍵的作用,是營商環境改善的最重要突破口。

改善軟環境,不能依賴大規模的資金和資源投入,發展短視化,以時間換空間;也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也並非停留在“發檔案”、“喊口號”的層面,而是需要在對本地軟環境進行全面、客觀、科學評估之後,針對地方軟環境的短板,充分挖掘技術創新、金融、人才、生活和文化環境等方面的潛力和亮點,精準施策,動奶酪、啃硬骨頭。

3.改善政策環境,提升營商便利度。

營商環境是為企業服務的,優化營商環境需要直面企業的關切點,讓企業在創業投資、生產經營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近年來,很多行政性壟斷領域已經降低了準入門檻,逐漸向民營企業開放,但在民營企業進入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各種“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等,要麽到處碰壁,要麽被迫退出,要麽雖然進入項目招標流程,但又被一些特殊條款而拒之門外等。企業往往不是被公開的政策規則拒之門外,而是政策不明確,存在灰色地帶使企業望而卻步。同時,企業在經營中遇到過多的評比、檢查、收費甚至吃拿卡要等現象也屢見不鮮。

另外,地方政府在政策執行中擴大化、一刀切的做法,也是對政策環境的嚴重破壞。以環保為例,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環保要求一次性大幅提升,對於企業而言,更新改造需要時間。但個別地方政府在環保政策的落實過程中,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出現了“一刀切”的情況,沒有給企業進行環保改造的寬限期,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各地方政府與其將很大精力用於對外爭奪具體的新產業項目,不如刀刃向內改自己,改善本地的政策環境。

第一,提升政策透明度。通過落實政府的權力清單,建立“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改革,推進執行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的政策決策和管理機制。

第二,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細化優惠政策,提高政策的針對性,減少人為裁量權,對於滿足條件的企業一視同仁,打造一個公開透明、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高地。

第三,從企業開辦、投資、貿易、退出的全流程出發,提升營商便利度。比如在企業的開辦過程中,盡量簡化中間程式和材料報送流程,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讓企業感受到便利;優化安全生產等監管流程,減少對企業正常經營的干擾;提高政府數據互聯互通水準,提高行政辦事效率;減少不必要的行政收費,降低企業的制度交易成本等等。

4.良好的法治環境是企業最好的定心丸。

法治社會是良好營商環境最重要的基礎和最有力的保障。全社會形成守法共識,保護公民和企業合法財產權益,是建設法治營商環境的起點,也可以大幅降低企業對於政策預期的不確定性,提升企業投資的意願和積極性。在立法層面,應通過立法或司法解釋,及時回應經濟發展中出現的重大新情況新問題,避免法律留白或法律過時的問題;在執法層面,杜絕執法不嚴和選擇性執法,維護法律尊嚴;在司法層面,提高司法效率,降低司法成本,優化調解、仲裁、訴訟等侵權和糾紛處理機制。

通過依法依規行政提高政策可預期程度,也是建設法治營商環境的重要內容。當前在一些地方,還存在地方政府不尊重契約,拖欠企業款項;政策朝令夕改,招商承諾不予兌現追討以往的稅費減免;甚至以“新官不理舊账”為由,拒不承擔政府債務等違法違規行政的現象,嚴重破壞了當地的法治化營商環境。缺乏良好的法治環境,企業和公民的財產權和契約的執行無法得到保證,政府的行為也缺少法律約束,將會大大提高企業經營中的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也恰恰是企業家最擔心的。優化營商環境首先要建立法治營商環境,給企業家一個穩定的預期。

5.全面、客觀、科學評估營商環境,補短板精準施策。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讓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如何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呢?以提升和改善營商環境作為地方政府的政績指標之一,既能夠推動地方經濟高品質發展,同時又是不過度乾預市場的最佳切入點。

國內外企業在選擇投資地的時候,常常因為缺少對一個地區營商環境的全面評估,而在實際決策中受到經驗、特殊事件或片面報導的影響,從而影響了決策,誤導了投資。全面客觀的地區營商環境評價結果,有利於讓企業的投資選擇回歸理性。由獨立研究機構對營商環境進行評價,既可以作為各級政府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比政府自己做出的評價結果具有更大的使用彈性,不會造成一刀切、形式主義等問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