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回望歷史1976-1985:湖北美術的先行者們

1978年,當周韶華從鄖陽地區回到湖北省文聯的時候,在進入湖北省美術院工作前,第一個動作就是和同樣在中國美協武漢分會(後更名為湖北省美術家協會)創作研究部工作的陳方既、魯慕迅共同在武昌飯店成立了“晴川畫會”。畫會除了魯慕迅、周韶華、馮今松、邵聲朗、湯文選等10名成員,還請了擅長美術理論的陳方既擔任畫會顧問。周韶華走出了他的美術工作的第一步,“依靠美術界的先進力量,把最優秀的人才都集中起來”

▲“敢為先行—— 湖北群體(1976-1985)

中國畫探索研究展”展覽現場

作為親歷者,陳方既和周韶華同樣認為,做好這些美術工作,最重要的是要靠主觀努力,但是在主觀努力之外,還要建立好的客觀形勢。這一時期湖北美術的成就,與寬鬆的文化氛圍是密切相關的。“改革開放之初,對於國畫將往何處去,大家都感到很迷茫。畫什麽、怎麽畫,沒有人敢做先行者去做這個嘗試。而湖北省美協這樣一個代表政府層面的創作要求的機構,在這個時候站出來,讓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畫畫,它的意義和影響是可以想象的。”  

▲“敢為先行—— 湖北群體(1976-1985)

中國畫探索研究展”展覽現場

40年後,站在“敢為先行—— 湖北群體(1976-1985)中國畫探索研究展”的展廳中,站在這些老先生在那十年創作的作品前,置身信件、筆記、文章、圖片、創作手稿、訪談影像、藝術家使用過的實物等共同搭建的情境式文獻中,每個藝術個體的發展與“晴川畫會”、“神農架美術研討會”、《美術思潮》、“湖北中國畫新作邀請展”等歷史事件交織激蕩。望來時路,才意識到,在80年代中期武漢為何能夠與北京、杭州共同成為“中國美術界‘地震’的三大‘震中’”;才更加清晰1976年到1985年這十年營造的美術氛圍,與指向的藝術未來。

1990年,晴川畫會成立十周年合影

(左起魏揚、劉一原、周韶華、陳作丁、湯文選、馮今松)

▲1981年,晴川畫會成員參觀訪問楚國廢城遺址時合影

皮道堅:“晴川畫會”是湖北美術在1976年思想解放後走出的第一步

80年代中期,在中國畫研究院主辦的一次探索中國畫創新的研討會上,葉淺予說:“湖北的國畫不同於其他地方畫派,我說他們是長江畫派,他們自己不敢說,我是要說的。”這是葉老第二次談到此事。第一次是在80年代初,在中國美術家協會召開的“怎樣評價湖北十人中國畫聯展”的討論會上。他說:“每人的風格不一樣,但使你感到十人走到一道來了;他們不同於金陵、長安,不同於北京李可染畫派。”

▲陳方既部分理論文章

▲湯文選《曬場上》117x69cm1982年

葉老所說的“十人”,正是“晴川畫會”。1979年,湖北省有代表性的十位畫家陳作丁、湯文選、張善平、魏揚、周韶華、邵聲朗、魯慕迅、馮今松、劉一原、唐大康組成的,為國內最早的畫會之一。畫會的誕生適逢其時。70年代湖北省的國畫在全國的影響還不大,知名的老畫家大多都相繼辭世。年輕一代尚在成長,湖北要趕上全國先進地區並產生一批能在國內外具有影響的國畫家,還需要作為中間的這代中年人的努力。 

▲魯慕迅《春酣 》69cm×69cm 1976

▲周韶華《孔林》 紙本水墨 83cm×76cm 1983年

“畫會在當時是一個很新的事物,這一批老先生在當時大多已經進入不惑之年,甚至是快到了退休的年齡,卻提出組織畫會,探索中國畫的創新”,批評家皮道堅認為,“晴川畫會”可以說是湖北美術在1976年思想解放後走出的第一步。

▲邵聲朗《霜林豔》134.5cm×67.3cm 1984年

▲馮今松《靜靜的荷塘》68cm×68cm 1979年

“晴川畫會”成員之一劉一原談到畫會時,也認為正是“晴川畫會”在創新上的追求、畫會的多元與活力讓每位藝術家在這個階段獲得了迅速的成長。“我們在對創新的跨度問題、對創新的概念看法是不盡相同的,所以畫會又保持著一種多元發展的態勢。‘晴川’不是一個畫派,也不是一個機構,所以我們沒有某個一定要踐行的方向或者宗旨,有的人更傳統一點,有的人更現代一點,但是大家都在自身上來努力,盡量超越自己以往的作品,做出好東西。”

1981年,神農架美術理論研討會期間

何溶、魯慕迅、周韶華、

陳博平、陳雲崗、錢平等在武當山合影

1981年,神農架美術理論研討會期間

何溶、皮道堅、陳雲崗、彭德、

賈方舟、周韶華、沈鵬、葉朗、陳方既合影

《美術思潮》:80年代的藝術理論和思想策源地

“晴川畫會”成立之初組織的就是一批有理論隊伍的創作力量,畫會不僅聘請了擅長美術理論的陳方既擔任畫會顧問,成員之間也非常重視理論研究。“把一些理論觀點很好地整理出來之後,我們的藝術實踐就有一個很明朗的方向。”在“晴川畫會”之外,湖北美協還有一個理論組,成員不僅包括彭德、皮道堅、黃專、魯萌等美術界的藝術家,也包括哲學界的青年人,“大家經常在一起討論問題,敢於出新,在美術和哲學、文學上都有非常熱烈的碰撞和交流”。

被稱作“改革開放後中國美術理論的首次集結”的“神農架美術研討會”在湖北的發生,看起來是偶然的,但是有著歷史的必然。1981年6月,彭德、皮道堅、賈方舟作為《美術》雜誌的“征文”作者參加了改革開放以後第一個美術理論研討會。批評家賈方舟會議說,“研討會原定在青島召開,但這一消息被何溶的好友周韶華得知後,被拉到了湖北的神農架去開。這一舉措對湖北的美術批評與理論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湖北一大批青年批評家的出場都肇始於此”。 

事實上,無論是美術理論集結的“神農架美術研討會”還是美學理論聚焦的“東西方美學比較年會”,或者是《美術思潮》的創刊,“這幾個大的舉動都在美協的戰略規劃裡”。周韶華分析說:“因為我認為湖北美術想要發展,隻依靠這支創作隊伍還不行,還需要建立一支理論隊伍。我就找到了一個和我關係很好的省委常委老同志,跟他說這些年我們的美術理論都被摧垮了,要整合文藝界的思想就要重新來建立理論,我們要去神農架做一個理論研討會,老長官也非常開明,安排了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就請了葉朗、沈鵬這些人,但是主體成員是我們湖北的,陳方既、魯慕迅、彭德、皮道堅等都參加了”。

美術理論刊物的到來似乎也已經水到渠成,陳方既回到湖北美協後負責編輯的美協會刊《湖北美術通訊》,在當時全國的美術刊物都比較少的情況下,發布了大量的活動資訊以及簡單的理論討論,對活躍湖北美術界的氛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樣的前期積累下,湖北省文聯為迎接“85美術年”,想要打造一個平台並通過這個平台集聚全國的力量,造成思想解放運動的大氣候。因此1984年底湖北文聯首先創辦了《美術思潮》雜誌的試刊號,1985年雜誌正式出版發行。

批評家魯虹由於在協助陳方既編輯《湖北美術通訊》時積累的經驗,在《美術思潮》創辦之初就參與其中,與彭德兩人共同組成最早期的編審團隊。“84年湖北美協決定開始做《美術思潮》後,因為陳方既老師退休了,所以周韶華老師就想找一個年富力強的人。正好這時候彭德老師在《美術》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審美作用是美術的唯一功能》的文章,其強調美術應該發揮它獨立的審美功能,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反響,隨後,周老師就把彭德從宜城縣文化館調到了《美術思潮》做主編,自己和魯慕迅則做副主編;一年之後,他倆也辭掉了副主編的位置,把皮道堅請來做副主編。這在現在都是很難得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到周老師和魯老師開放的胸襟。”

在美術界“兩報一刊”的時代,《美術思潮》與《美術》、《江蘇畫刊》共同成為了青年藝術家吸收先鋒美術思想的重要來源,刻在一代藝術家的記憶裡。  

    

“敢為先行—— 湖北群體(1976-1985)

中國畫探索研究展”展覽現場

湖北美術青年節:武漢成為80年代中國美術界“地震”的三大“震中”之一

“一件事情起來了之後,就不要停止在那個點上,應該擴大它的影響,我們相繼地舉行了一些很重要的活動”。隨後湖北美協先後舉辦了“湖北中國畫新作邀請展”、“青年美術節”等活動。

1985年,周韶華提出了舉辦一個“湖北中國畫新作邀請展”的設想。在他看來,這樣不僅可以集中展示全國在水墨畫創新上有成就的藝術家作品,還可以有力推動水墨畫創新的步伐。周韶華的設想得到了湖北美協全體工作人員的同意。隨後,湖北美協一面與有關畫家進行書面上的聯繫,一面派出展覽部聶乾因與專業畫家李世南出外進行組織發動工作,籌展的工作得到了應邀畫家的積極響應。天津美院的青年教師李津、閻秉會等專門攜畫趕到武漢希望參展。經湖北美協的多方努力,得到 了吳冠中、周思聰、何溶等人的大力支持。該展於當年11月21日至31日在武漢展覽館順利舉行,共有來自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陝西、四川、廣東、香港和湖北的25位畫家參展。

現在看來也許平常,但是當時對這個展覽的爭論如翻江倒海,完全對立的聲音爭論得空前激烈。畫展的九個留言簿都寫得滿滿的,反對者惡言惡語罵得口沫四濺,讚成者交口稱讚說“好得不得了”。《美術》刊登了皮道堅和彭德兩人為此寫的文章,“在李小山說中國畫已到窮途末日的時候,我覺得這個展覽是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1987年4月,“湖北青年美術節作品選展”展覽研討會現場

在提倡創新的氛圍中,1986年,湖北的廣大青年藝術家創作了大量的作品,由於湖北美協沒有美術館,於是就讓大家在美協的名義下自己找場地辦展覽,而且作品自選,結果形成了29場展覽在全省多個城市一起開放的盛大局面,這就是“湖北青年美術節”。在所有的場地裡,廣大青年藝術家就像過盛大節日一樣快樂,他們把自己的探索和追求、體驗和思考充分表達出來了。其中,“湖北美術院繪畫雕塑展”、“湖北美術學院繪畫雕塑展”、“藝友畫展”、“圓房子展”、“大學圈展”與“三心二意展”等實力明顯要強一些,更受各方面人士的關注。應該說,這次空前的藝術盛事,既打破了過去由美協大一統、大包乾的做法,也解決了經費與場地嚴重不足的問題。特別是自選作品的方式令每位藝術家的作品都有了與觀眾見面的機會。

當時朗紹君稱之為“國內迄今最大規模的現代美術群展”。周韶華回憶說,“當時有的地方還派代表團來參觀,當時北京很活躍的藝術家也來參加這個活動。我們在大禮堂做了報告,來鼓動這次‘青年美術節’,最終的結果無疑是非常成功的,讓我們的活動不止步於湖北,而是開始面向了全國。”

皮道堅認為,“湖北青年美術節”可以說是“’85時期”湖北現代美術群體的集體亮相,其中可以看到很多重要藝術家的身影,包括尚揚、冷軍、曾梵志、石衝、肖豐、魏光慶、傅中望、方少華等。我們這個研究展中提到的六位老先生,正是這些新潮美術運動中堅力量的師長輩,他們的後繼者成為80年代以來,尤其是“’85新潮”以來重要的思想觀念、藝術創新、藝術實踐的主力軍。

“敢為先行—— 湖北群體(1976-1985)中國畫探索研究展”策展人吳洪亮用“餘震未止,直到今宵”來形容1976至1985十年湖北中國畫創新所帶來的震撼與影響。“我們往往容易去關注果實而非種子,現在我們經常會談到湖北美術在80年代中期的先鋒意義,但是卻忽略了往前追溯這些引導中國藝術思想的人”。 

▲1983年,湯文選、周韶華、馮今松等在武漢

“療傷和耙土的人”,是吳洪亮對這次展覽中的陳方既、魯慕迅、周韶華、馮今松、邵聲朗、湯文選這6位研究對象的定義。“1976年以前,中國藝術創作的土壤是板結的,板結的土地長不出來茁壯的苗子。那麽,是誰讓這片土壤松動了?其實我這些年做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研究這些把土刨松了的人,周思聰是,‘晴川畫會’的成員也是。1976年到1985年間,這六位先生所做的事情,是追求藝術創新也好,是促成美術理論的爭鳴也好,都合力達到了一個效果,那就是讓板結的土壤松動了。土松了,才能容納水分和營養,長出不一樣的好苗來。是他們的努力讓後來中國美術領域呈現精彩多樣的面貌成為可能”。 

  

“敢為先行—— 湖北群體(1976-1985)

中國畫探索研究展”展覽現場

結語:2018年9月18日,在展覽開幕前,“【雅昌圓桌】湖北群體1976-1985:走向’85新潮”在湖北省美術院美術館舉行,藝術家周韶華,華南師范大學教授皮道堅,本次展覽策展人、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湖北省美術院院長肖豐,雅昌藝術網總編謝慕5位嘉賓圍繞話題進行了討論。

肖豐在談起舉辦此次展覽及研究項目的初衷時感慨,“歷史總是這樣,各種各樣的力量共同構成了前進的合力。當我們站在一個平靜的歷史現場回望時,傳統的、現代的、當代的勢力形成有張力的結構,革新派、激進派和傳統派、保守派之間在歷史現場進行著激烈鬥爭。今天我們能夠在這裡笑談歷史,正是因為湖北美術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