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發現的李鴻章影像

最近,歷時五年多收藏的一百份李鴻章基本確定藏身處。雖有不捨,對於李大人應該是個好的去處。不過對於李鴻章的收藏仍大有可為,同好仍需努力。以下是新發現、準備收藏的李大人影像。

還沒讀懂的德國(?)明信片

費城熱情的人群

李大人一行在費城受到熱烈歡迎。以往關於費城的照片多是場景,這張李大人露面了。

煙卡

1898年,諷刺畫報上的李與慈禧

德國明信片

1890年代,中坐者為李鴻章,左二為其三兒子李經邁,右二為其二兒子李經述

德文書刊,李雪濤老師提供

日本人繪製的馬關談判

日本浮世繪,這份更誇張。

獨眼李大人

由於觀念和制度原因,在大門洞開、列強環伺的危局之中,清朝政府依然堅持“天朝上國”的傳統觀念,遲遲不設外交部。但嚴酷的現實是,即使不設專門的機構與人員負責對外交涉,清朝政府卻幾乎日日需對外交涉。於是乎清朝政府想出種種辦法,設立一些機構、指定委派一些人員處理對外事務。“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便是重要的奇葩設計之一。重要的是地方大臣參與甚至負責緊要的對外交涉,奇葩的是中央政府的外交決策,在相當程度上由“地方”處理、參與決策,甚至起一定的決定作用。外國要與清朝“外交”,卻只能與清朝地方政府打交道。這種外交權下放的制度設計恰滿足了清朝政府自認為的“天朝上國”的幻象。因緣際會,李鴻章於1870 年末成為首位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此後的28 年,他一直擔任此職。在這28 年間,因其職務職責與個人識見、能力,舉凡中外重要交涉,李鴻章無不參與其間,起了重要作用,在一些交涉中甚至起了決定性作用。所以,一位英國外交官曾說,李鴻章是大清國事實上的外交部長。此說或有誇張,但確實說明李鴻章在對外交涉中的分量之重。近代中國,西方政要、新聞記者最熟悉的中國高官非李莫屬,有關李的記載自然多多。尤應重視的是,由於中國報業起步較晚,在那個時代更無中國記者採訪政要,所以西方雜誌報紙的記者對其採訪甚多,其中有些採訪、提問非常尖銳、細致。看李相的“答記者問”,不僅有趣,更能從中窺探他的內心世界,更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國的政治與社會。國內關於李鴻章史料的搜羅、發掘,雖不能說“淨盡”,但也“近盡”。西方雜誌報紙上的李鴻章,則為李鴻章研究突開又一富礦,提供了大量新史料。透過“他者”的眼光,我們看到了原來看不到的另一面,使這個複雜人物的“多面相”在我們面前再多呈“一面”,對其研究距“全

面”又會進一大步。

—— 《西洋鏡:海外史料看李鴻章》雷頤老師序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