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明朝不讓王爺進京,清朝卻不讓王爺出京,這是為何呢?

在古代封建制度的統治下,相伴而生的還有關係緊密的爵位制度。皇帝給下面的人封賞爵位是鞏固地位的做法,這樣下來一大批功勳貴族就此誕生。

許多人認為,古代除了皇帝,就屬王爺地位最高。這種說法的確有一定的道理,王爺在任何朝代都是上層人的代表,不過每朝每代對於王爺的規定也有許多不同,今天小編來給大家講一講,關於明清兩朝的不同,同樣都是王爺,明朝不讓進京,清朝不讓出京,這是為何呢?到底有什麽區別。

明朝實行的是藩王制度,朱元璋在吸收先前朝代的分封制度後,自己新創了一種藩封製。他把自己的24個兒子加上1個孫子,全都封在外地,這樣一來形成了中央和各地區主要城市全都被朱家血脈牢牢佔據的情形,有利的控制了政權。而且藩王制度能夠有效的消滅元朝的殘余勢力,穩定新建立起來的明朝。

不過藩王制度有優點也有缺點,朱元璋也很清楚的知道,這些藩王一旦在自己的地區佔山為王,對皇權就會產生很大的威脅。畢竟在權力面前,親情顯得微不足道。

因此藩王制度在剛開始時就受到諸多條款的約束,不過明朝初年的藩王權力依然很大,各地區的藩王光是自己的護衛隊就有幾千到一萬人不止。而且藩王手下還能有文相和武相,兩人分管藩地內的政務和軍務。藩王每年還能向封地內的農戶收租,並且指揮地方上的駐軍。可以說,明朝初年的藩王就是“土皇帝”。

這種情況並沒有持續多久,到了朱棣繼位後,直接大刀闊斧的削藩。不但文武兩相、親兵護衛等特權統統取消,就連人身自由都受到極大限制——藩王在沒有皇帝的旨意下,絕對不能隨意進京。

要說為什麽朱棣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他深知藩王一旦擁兵自重,危害極大——他自己就是以藩王的身份造反,推翻了侄子建文帝的統治,不算光彩地登上了皇位。為了防止後面有人模仿他的造反行為,朱棣毫不心軟,對藩王下了狠手。

藩禁制度形成後,藩王被時時刻刻限制在城中,不要說去京城,就連出城去給祖宗掃墓都要向朝廷打個報告,而擅自去別的封地更是大不敬的行為,很容易就會跟“密謀勾結謀反”的行為掛鉤。這是中央政府對於地方藩王的強烈戒備和提防心理。

清朝則剛好和明朝相反,王爺都扎堆兒住在京城,沒有分封屬地的慣例。清朝最初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看到了明朝推行藩王制度的危害——因為藩王世世代代都可以承襲爵位,這樣就意味著朝廷每年都要支出一大筆開支來養活不斷增長的宗室。

幾百年下來,再富有的王朝也會被拖垮,明朝廷後期就背負了沉重的俸祿支出。沒有把錢花在刀刃上,明後期就像一個紙糊的老虎,用力一擊就破了。滿族人吸取了明亡的教訓,也不再實行藩封。

其實清朝初期並不是一個王爺都沒有封地,然而發生了意外——異姓王吳三桂就起兵造反過,風頭極大。康熙當初沒有錢,東拚西湊都湊不齊軍費,還是孝莊拿出自己的私房錢來填補。

後來三藩之亂被鎮壓了,但是這件事給了朝廷一個警鍾——分封藩王極有可能對清朝的統治產生威脅。於是清朝不僅不給王爺分地,乾脆讓他們直接住在京城裡,沒有自己的軍隊也沒有部下,才能更好地控制他們。

這一規定也有著明顯的效果,至少沒幾個人真的敢在皇帝眼皮子底下造反。對比明朝藩王4例造反案例(其中一位還造反成功),清朝就沒有哪個王爺造反的事例。造反是件大事,統治者們自然是希望發生得越少越好。

參考資料:《清史稿》《明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