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發簪之上有樓閣:大明藩王的奢華黃金藝術

明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明王朝。為了加強對各地人民的統治,有力地監督地方官吏效忠於朝廷,同時防止發生爭權奪位的爭鬥,維系並鞏固朱家王朝的統治,朱元璋推行分封製,把皇子皇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共同來“夾輔皇室”。

江西明藩王墓出土金簪

江西明藩王墓出土金頭面

據《明史》記載,朱元璋有子女42人,其中皇子26人,除長子朱標被立為皇太子、皇二十六子朱楠出生逾月即殤外,其余24人均封為親王。親王中一部分授以兵權,如燕王朱棣(dl)、寧王朱權等,命他們駐守北方,抵禦蒙古人。明朝宗室分為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八等,皇子封親王,親王封號均用古國名或地名,如秦、晉、荊等。

江西明藩王墓出土金扣飾

親王嫡長子年至10歲立為王世子,授金冊金印,嫡長孫為世孫,冠服等制度同一品官,他們是親王位號的合法繼承人。其余親王諸子年及10歲立為郡王,授塗金銀冊銀印,郡王封號用州縣地名或古地名,一般為兩個字,如新平、廣昌、樂安等。郡王嫡長子年至10歲立為郡王世子,嫡長孫為世孫,冠服等制度同二品官,他們都是郡王位號的合法繼承人。

江西明藩王墓出土金簪

其余郡王諸子封為鎮國將軍,郡王之孫封為輔國將軍,郡王之曾孫封為奉國將軍,郡王四世孫封為鎮國中尉,郡王五世孫封為輔國中尉,郡王六世孫以下皆封為奉國中尉,世襲封號。

江西明藩王墓出土金飾

這些宗親子弟出生時須向專門掌管皇室宗族事務的宗人府請名,年長再請婚,食俸終生,死後複由朝廷祭葬。列爵封藩制度作為鞏固朱家王朝統治一系列重大措施之一,在明代相沿無改,致使明宗藩世代蕃衍,朱氏子孫遍及全國。

江西明藩王墓出土金扣飾

其中分封在江西境內的就有三藩:即南昌的朱元璋第十六子寧獻王朱權為首的寧藩王系,傳五世五王,後因起兵叛國被革藩;鄱陽的明仁宗第七子淮靖王朱瞻為首的淮藩王系,傳八世九王;南城的明憲宗第四子益端王朱祐檳為首的益藩王系,傳七世七王。

江西明藩王墓出土金飾

這三藩都是朱家王朝的皇室貴胄。明代江西的社會經濟在宋、元的基礎上獲得了新的進步,市鎮發達,手工業全面繁榮,商品貿易空前活躍。這些皇室貴胄生前披金戴玉,盡享榮華富貴,驕奢淫逸,死後還要把大量珍寶帶進墳墓,盛殮厚葬,妄想繼續享用。

江西明藩王墓出土金鳳簪

在已發掘的江西地區明藩王墓中,又以明益莊王朱厚燁墓出土的金銀首飾為最優。朱厚燁乃朱祐檳長子。嘉靖二十年( 1541年)冊封為益王,死於嘉靖三十五年( 1556年)。 朱厚燁墓坐落於南城縣東南的長塘村,系朱厚燁及其元妃王氏、繼妃萬氏的三人合葬墓。考古工作者於1958年9-10月間發掘清理了朱厚燁墓。

江西明藩王墓出土金簪

朱厚燁棺內共出金器9件。王妃棺內共出金銀器79件。金器包括金鳳簪、金鬢花、金錢、金扣等。萬妃棺內所出器物最多且最精美,有金器122件。其中以鑲寶石金冠、各類樓閣金簪、手鐲、金帽簷、金鳳簪等出類拔萃,精巧美觀。

明益莊王墓出土鑲寶石金冠

這件鑲寶石金冠,長軸7.5厘米,短軸6.5厘米。由帽圈、帽蓋、帽簷和帽舌四部分組成。冠底以金圈圍成橢圓形,飾鏤空金絲花紋,帽圈上覆蓋有圓形冠蓋,中線處為兩條拱形橫筋,夾嵌九顆寶石,又有九條縱筋平均分布,與橫筋組成冠蓋的支架。冠圈前後左右各有一片簷,後簷接兩舌,簷面、簷角和舌面、舌角都嵌有寶石。冠蓋橫筋左右底部各有一小孔,孔內各插金簪一枚,用於固定金冠,簪頭為傘形,簪柄有“銀作局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月造金五錢”字樣。金冠上共鑲嵌有五十五顆各色寶石,與金色交相輝映,精美絕倫。

明益莊王墓出土樓閣人物金簪

樓閣人物金簪,通高17.9、寬6.7厘米,重58克。簪首為兩排重簷樓閣,周圍綴有流雲,閣樓內有五人,女主人座正中,雙手抱頭,兩側分別有兩侍女手持物站立。簪四周和底部都綴以五瓣花葉,將整個樓閣銜接成一個整體,起到裝飾和加固的作用。簪腳為扁菱形狀,底部較尖。此簪有兩件,圖式對稱。這種形製的簪屬於“掩鬢”,通長為一對,自下而上分插於發髻的兩側,其流雲狀的延伸部分亦是為遮住雜發而設計。

明益莊王墓出土樓閣人物金頂簪

樓閣人物金頂簪,通長20厘米、簪首寬8厘米。簪首為兩棟樓閣,四周繞以花樹,略高者,為重簷歇山頂,閣內三人,一人居中而立,旁有兩侍女持扇侍候。閣外正門口有一侍女和一隻仙鶴相對而立。閣側面也有一隻仙鶴,閣後又一隻梅花鹿在向前張望。略低者為六角重簷頂,樓閣六面具有隔扇,內中側臥一人,閣外有四侍女持物環繞。兩棟樓閣並排立於底座上,周圍繞以欄杆。簪首底部為一隻腳踏如意祥雲的鳳,鳳嘴張開,銜住簪底,鳳身與簪腳相連。

明益莊王墓出土雙重樓閣金簪

雙重樓閣金簪,高7.5厘米,寬3厘米。簪腳扁平下伸,長11.2厘米。兩件器形相同,簪首由三棟並排的樓閣組成,中間的樓閣最高,兩側的稍低。這件簪子中間高、兩邊低,簪腳向下平伸,為平插式簪,為頭面中的“分心”,佩戴時插在?髻的前沿或後沿底部正中插入。

明益莊王墓出土樓閣人物金簪

這對金簪高7.8、寬3.5厘米,重76.1克,是在細絲編織的葉形襯底上,用金片和細絲作出上下兩層樓閣,上層設有花瓣式窗欞,內居三人,主人坐正中,雙手執笏,左右各一侍女持圓扇。下層五人,分別持水盆、手巾、壺等不同物件,樓閣整體邊緣以累絲的梅花菊花包裹,背面亦以累絲勾勒出六瓣花組成鏤空花紋,簪足向上。此簪還有造型與之相對的一支,也屬掩鬢類發簪。

明益莊王墓出土樓閣人物金簪

這件平插式簪,簪腳與簪首垂直向後,高9、寬6.5厘米,重77.5克。簪首上部的重簷樓閣內有四人,兩人倚坐正中,侍女分立兩側;下層有五人,手持不同樂器,似在吹奏彈唱。此簪以金絲累編成複雜的紋樣,在有限的太空內製作出九個造型舉止不同的人物,將歌舞作樂的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

明益莊王墓出土累絲金鳳簪

上述的幾件樓閣人物金簪,很可能就是以益莊王府為背景,表現其亭台樓閣、歌舞升平的景象,是貴族階級奢華、閑適生活的寫照。

除此之外,益莊王墓還出土了一對鳳簪。這對“累絲金鳳簪”的精美程度看了讓人看到了大明王朝累絲工藝的極致。這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製作工藝最複雜、做工最為精巧的金釵之一,鳳簪的主人便是益莊王朱厚燁的萬妃。這對外觀華美大方,長達22.5厘米的簪子是搭配王妃的珠冠才成為“鳳冠”的,也就是傳說中的“口銜珠滴”。

有趣的是,這對金鳳釵還和萬妃的婆婆——益端王朱佑檳的王妃彭氏所擁有的金鳳釵是一模一樣的:它們都是明永樂二十二年出品,也都來自同一生產商——宮廷銀作局;而且金鳳簪簪腳上都刻有“銀作局永樂貳拾貳年拾月內成造玖成色金貳兩外焊貳分”這24個楷書體小字;還都是當初王妃被冊封時頭戴鳳冠的重要飾品。

明益莊王墓出土累絲金鳳簪

那麽,為什麽會出現這麽多同款的金鳳簪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我們老朱家的藩王製了:明代藩王貴為帝子,終身實行“全包製”,生老病死全部都是由皇帝的口袋掏錢買單。所以,這婆媳兩人所擁有的兩對“撞衫”的金鳳簪都是內府銀作局在永樂二十二年時為藩王們納妃采禮集中批量專門製作的,所以同款鳳簪屢屢出現。

彭妃是在明弘治七年(1494年)被封為益王妃的,彭妃的兒媳婦萬妃則是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被封王妃;可這對由宮廷專製的同款金鳳簪的製作日期,卻還是在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想當年彭妃第一次戴上這對金鳳簪的時候,這簪子就已經有“70歲”了,而等到彭妃她媳婦萬妃冊封戴上另一對同款金鳳簪時,這對簪子更是件已經製出123年的老古董了。

江西明藩王墓出土金簪

我國古代的金銀細工工藝在明代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工匠們的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金銀首飾的造型也漸趨多元化,許多充滿生活氣息的作品問世,花鳥蟲魚、亭台樓閣等都是金銀飾品中常見的題材,尤其是樓閣圖案作為簪首的興盛時期,造型十分仿真,製作方法也在錘揲、鏨花、累絲、鑲嵌的基礎上加以浮雕和鏤空的方法,似的器物更加精美輕靈,立體生動。

江西明藩王墓出土金飾

明代發飾工藝的興盛是與其社會風氣息息相關的,其時的女子常在梳好的發髻上覆一頂小帽,將頭髮罩住,這類小帽稱之為?髻;又喜在?髻周圍遍插發簪,將頭髮整齊地掩蓋,因此,在?髻的前後左右兩側等部位就有不同式樣的發簪與之組合,其款式大約可分為挑心、頂簪、分心、掩鬢、圍髻等等,這些各式簪釵加上耳墜,統稱為“頭面”。

江西明藩王墓出土金簪

明代中晚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消費之風益盛,人們互相攀比乃至在服飾上僭越之事常有,追求奢侈享樂的風氣促進了金銀製作工藝的空前發展,同時也為後人留下了罕見的藝術珍品。

來源禦凰品冰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