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藩王分封製一再作亂,為何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還要選擇此制度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皇子們為親王,且往封地就藩,而且藩王們各個手握重兵,節製地方軍政之權,也就是太祖皇帝將大明王朝定製為“封藩製”。要知道歷史上凡事搞“封藩製”的王朝,藩王無不作亂,更何況大明王朝的藩王們又有如此之大的軍事特權,這豈不是眼睜睜地埋下“作亂犯上”隱患的種子?老朱皇帝為何要倒行逆施?

圖1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想要弄清楚這個事兒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朱元璋之出身。朱元璋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傳奇的帝王了,說他傳奇,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出身。論出身,朱元璋絕對是最卑微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真正意義上農民出身的帝王。與另一位出身卑微的皇帝——漢高祖劉邦相比,朱元璋之出身同樣無法匹及。劉邦好歹還乾過保長,而朱元璋在入伍搞事情之前,最“優越”之身份是和尚,而且是專門司職打掃衛生的小和尚。而癖性行為與劉邦相比,年輕時期的朱皇帝就更是忠厚老實之人了,基本上屬於逆來順受,有口飯吃就行一般的順民。

但是,身處元朝末年,兵荒馬亂之際的朱元璋,硬是被生活錘煉得從一位老實巴交之人,變身成為一代梟雄,當然這一切功績也離不開朱元璋與生俱來的超強大腦和強悍體魄。最終,朱元璋終於成為元末群雄逐鹿的最後勝利者。踏著失敗者的屍骨頭顱,登上了令無數英雄為之折腰的皇帝寶座。朱元璋得以禦宇天下,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大明王朝。

圖2 明朝版圖

登上皇帝寶座,坐擁天下,按理說此時朱元璋應該志得意滿,剩下的事情就是放手治理國家即可。然而,心思縝密,深謀遠慮的朱元璋並沒有滿足,他那顆“懸著的心”一直也沒有“放在肚子裡”,甚至此時此刻他更加惶恐不安了。

新晉皇帝朱元璋為何會如此反常?

原因就是這些當年和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哥們兒,老功臣們,著實難讓朱元璋心煩不已。

一方面,這些人對朱元璋太了解了,他們不少人和朱元璋一起光著屁股長大,一起砍柴放牛,所以對於朱元璋神話自己的那些鬼話,他們大都嗤之以鼻。再加之,這些人大多農民出身沒有文化,更沒有朱元璋那種學習提高之勁頭,開國之後,這些人雖然公侯將相,但是行為粗鄙豪放,甚至有違君臣之禮,這些都讓朱元璋十分反感。

而另一方面,這些功臣們又是朱元璋離不開的,因為開國之初,各地並非立馬化零為整,死心塌地地接受朱元璋統治,各地規模型起義不在少數,同時北方蒙古政權(北元)也是極大威脅,朱元璋需要這些獨當一面的老臣們為自己平定叛亂,鎮守邊疆。

圖3 明洪武皇帝的聖旨

前文說過朱元璋這個人看的很遠,什麽事兒都想著未雨綢繆,這也是朱元璋取得載入史冊之功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朱元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十分重感情,也許有些讀者會不以為然,這樣一位誅殺功臣的皇帝居然會重感情?誅殺功臣是後來的事兒,當然也事出有因,後文再表。

就開國之初,朱元璋大封功臣之時,一口氣封了六公二十六侯,這些人大部分都是他的老鄉,更不乏發小玩伴。而且拜公入侯朱皇帝還覺得“不過癮”,竟然給這些人頒發了丹書鐵券,免死金牌,這個只在評書小說中廣為流傳的傳說,在大明王朝之初,成為現實。據說,在頒發鐵券之時,這些功臣們無不感激涕零,聲淚俱下。這一時期,所有人都堅定不移地認為,這位帶頭大哥絕對夠意思!

圖4 丹書鐵券

注重鄉土之情是農民出身朱元璋與生俱來的淳樸情感之一。然而,我國百姓最注重的情感是什麽?絕對是血緣至上,而以父(母)子之情最為重要。所以,無論朱元璋如何獎賞功臣老鄉,如何與這些人稱兄道弟,最終還是比不上朱家血脈至親的子孫們。

因此,在朱元璋內心之中,唯一真正信得過之人,只有他的兒子們。基於這種最淳樸的父子之情,朱元璋需要逐步完成大明王朝由依靠功臣而轉型為老朱家自我保衛江山之模式。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朱元璋第一步計劃就是分封諸位皇子為親王,且有封地、有兵權,成年之後就要離開京城往封地就藩。

要知道,在明初,這些藩王各個盤踞一方,擁兵自重。尤其是位居北方的這幾位藩王,因為需要他們抵禦北元之侵襲,所以各個更是手握大明王朝之精銳之師。例如,皇四子燕王朱棣,也就是後來造反成功的明成祖,鎮守北京傭兵過萬。而皇十二子,寧王朱權,因封地處於關口喜峰口外,最為突前,所以竟然傭兵八萬有余,而他麾下的朵顏三衛,那更是驍勇善戰之鐵騎。朱棣之所以能夠掀翻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正是因為施計策得到了寧王這朵顏三衛之雄兵。而其他諸皇子也是要麽把守關隘,要麽身居江南富庶之地,為朱元璋看住老朱家的“錢袋子”。

圖5 靖難之役,朱棣掀翻侄子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如此對自己的兒子們委以重任,稍有歷史常識之人都會意識到它的弊端,西漢和西晉時期藩王亂政的例子並不少,而大明王朝這一倒行逆施的政策自然也很難逃脫歷史悲劇之重演。中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從不缺乏忠誠者,即使在朱元璋對文臣極其藐視的明初朝代,也有敢於冒死直諫之人。這不,有一位名叫葉伯巨的大臣就指出“封藩之優渥太奢侈”,向朱皇帝陳述了這一大弊端之巨大隱患。應該說葉伯巨此舉完全出於一片忠心,更是為了老朱家江山穩固著想,而且言辭鑿鑿,有理有據。然而,葉大臣卻被朱元璋定義為離間他們父子骨肉親情之人,決意要親自將葉伯巨射殺以泄憤。最後還是在諸位大臣勸諫之下,朱皇帝網開一面,將葉伯巨下了大獄,最後將其活活餓死在獄中。類似這種慘無人道的殘殺文臣之事,太祖皇帝不知道幹了多少。

葉伯巨的下場是令人生畏的,如此再不見哪個“不開眼”的在冒頭。然而葉伯巨所預測之事也是一點不差的如期而至。就在朱元璋死後三年,燕王朱棣到底還是反了,而且成功奪位。而被叔叔奪了皇位的太祖皇帝皇太孫朱允炆,生死未卜,下落不明。這恐怕是朱元璋生前所未預料到的吧。另外更讓老朱皇帝“意想不到”的是,這種封地就藩制度成了明朝中後期國家巨大的負擔,就藩的王爺們,由於體制的限制,整天無所事事,混吃等死。不但侵佔國家大片良田,吸吮民脂民膏,而且還強搶民女,無惡不作,最終成了大明王朝滅亡原因之一。最後這些作惡多端的朱元璋後人們,雖然遍布全國,但是能得個好下場者寥寥無幾。

圖6 胡惟庸(?—1380年)

言歸正傳,隨著分封在外的親王們長大成人且經過實戰檢驗能夠獨當一面之時,朱元璋知道是到了清理一批功臣以及其子弟的時候了,因為這些人已經對於自己的統治已經不在那麽必要了。洪武三十二年,首當其衝的就是七十多歲的宣國公李善長,由頭竟然是十年之前的胡惟庸案,罪名是李善長造反,這純粹就是莫須有,進而“順藤摸瓜”又牽連了一批公侯。處理結果就是,這些人都株連三族,幾萬人死於非命。緊接著,太子朱標病死之後,朱元璋愈發覺得功高震主之武將不安全,於是在洪武二十六年,又製造了“藍玉案”,這次朱元璋又成功清洗了以涼國公藍玉為首的又一批功臣及其三族家屬,誅殺人數一二萬之多。

經過老朱皇帝處心積慮地兩次“大清洗”,大明王朝僅存的幾位功臣一個個也早已被嚇破了膽,只能苟活於世罷了。這時候的朱元璋總算是放心了。一生兢兢業業,自以為給子孫後代就下了一個鐵打的萬年江山的太祖皇帝,在洪武三十一年終於結束了他這“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的一生。

文:王金百

參考文獻:《明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