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個斬獲最新諾獎的癌症免疫治療到底有多優秀?

播放GIF

歡迎下載健康界客戶端,查看更多醫療資訊

2018年,癌症帶走了全球960萬人的生命,克服癌症的恐懼,一直是人類不懈追逐的目標。任何一個對抗癌症的科學進步,都牽動著億萬人的心弦[1]。比如,此前頻頻報出好消息的兩款PD-1抑製劑,6月和7月連續在國內獲批。

這一次,又是PD-1相關的癌症免疫治療,拿下諾貝爾獎刷了屏。

北京時間10月1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了2018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免疫學家詹姆士·艾利森(James Allison)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通過抑製免疫負調節機制,發現了新的癌症治療方法」的卓越貢獻共享該榮譽。兩位免疫學巨匠,開啟了CTLA-4和PD-1免疫檢查點抑製劑在人類腫瘤的成功應用。

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腫瘤免疫療法?

西遊降魔之癌症免疫:

01

T細胞與兩大受體的恩怨情仇

相傳,T細胞其實是人體一種重要的免疫細胞,它就像人體內的「孫悟空」,可以「斬妖除魔」,識別體內的癌細胞,直接將其殺滅。但有時候,T細胞也可能會偶爾無組織無紀律,腦子發熱、過於活躍,不分青紅皂白地誤傷了正常細胞。

所以,免疫系統給T細胞佩戴了兩個受體——PD-1和CTLA-4[2]。

以PD-1為例,它就像孫悟空頭上戴著的「金箍」,能抑製T細胞活化,以免T細胞在爆發「洪荒之力」時傷及「無辜百姓」(正常細胞),從而維持免疫系統的「和平」。

這「金箍」一旦遇到「緊箍咒」——正常細胞身上的 PD-L1/PD-L2配體,就能抑製T細胞的活化,讓它無法施展出自己的法力。

很不幸,這一招也被癌細胞學了過來——它們也在身上高度表達了這些配體,每次遇到T細胞就念「假緊箍咒」,然後光明正大地逃之夭夭。

為了對付這種情況,人們發明了免疫檢查點抑製劑。

在這類免疫藥物裡面,有的是「唐僧」,可以念「松箍咒」解除T細胞的束縛(PD-1抑製劑);有的則是「觀音大士」,能夠攻破腫瘤細胞的「假緊箍咒」(PD-L1/PD-L2抑製劑)。

總之,兩種方法都能讓T細胞重新滿血恢復活力,把妖精們殺個片甲不留,好不痛快!

有了免疫檢查點抑製劑,是不是抗癌症的路線上從此一馬平川?並沒有。

癌症免疫治療,以PD-1抑製劑的應用機制為例,儘管是為了抗癌而生,仍然是有著許多嚴格的限制,「警察」也只會「照章抓人」。

02

PD-1抑製劑「抓妖怪」,

念下「松箍咒」一抓一個準

2015 年,頂尖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布了一項研究,首次證明免疫檢查點抑製劑對 dMMR 基因人群有特殊療效。

研究發現[3-7],PD-1抑製劑對存在錯配修復功能缺陷/高頻微衛星不穩定(dMMR/MSI-H)的癌症患者「情有獨鍾」、療效顯著,而對不存在這種缺陷的人,則沒有太明顯效果。

錯配修復功能缺陷(dMMR)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基因缺陷。

MMR系統是細胞裡的一組特殊蛋白,它們就像飛機的「檢修工程隊」,專門負責對流水線上的 DNA 複製成品查漏補缺。任何一個或幾個基因發生突變或功能缺陷(也就是dMMR),都會導致DNA上裝錯的「零件」不能被及時糾正,日積月累,就會引起「飛機事故」,即高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

就好比「妖怪」身上破綻越多,越是容易暴露身份,走偽裝的路子行不通,所以更喜歡用「假緊箍咒」困住 T 細胞。

這時候,只要請 PD-1 抑製劑來念一下「松箍咒」,一抓一個準。

因此,2017年,美國FDA先後批準了PD-1抑製劑派姆單抗 (pembrolizumab, Keytruda,傳說中的「K葯」,中國稱帕博利珠單抗)、納武單抗(nivolumab, Opdivo,傳說中的「O葯」,中國稱納武利尤單抗)用於錯配修復功能缺陷/高頻微衛星不穩定 (dMMR/MSI-H)的實體瘤(包括轉移性結直腸癌),開啟了腫瘤免疫治療新時代。

這個角度來看,PD-1抑製劑可謂是一種「廣譜抗癌藥」。也就是說,不管是發生在什麼部位的腫瘤,只要存在dMMR/MSI-H缺陷,都可以用PD-1抑製劑進行治療。

說了這麼多PD-1抑製劑,到底什麼樣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PD-1/PD-L1抑製劑呢?

03

中國上市O葯和K葯,

「無藥可救」的歷史變得「OK」!

癌症免疫治療這些年很是火熱,最知名的代言人就是年過九旬的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2015年,他不幸罹患黑色素瘤合併腦轉移,在應用手術、放療和PD-1抑製劑Pembrolizumab(帕博利珠單抗,商品名Keytruda)在內的綜合治療方法後,奇蹟康復。

卡特用到的Keytruda就是我們常說的K葯,今年7月28日,中國大陸正式批準其用於黑色素瘤治療;而在此之前的6月15日,另一款PD-1藥物Nivolumab(納武利尤單抗,商品名Opdivo)也在國內正式獲批用於非小細胞肺癌二線治療,俗稱O葯。

雖然,兩款PD-1抑製劑在國內適應症還比較有限,美國FDA則早已用於多種不同類型腫瘤。比如O葯已被批準用於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膀胱癌、腎癌、頭頸鱗狀細胞癌、霍奇金淋巴瘤、尿路上皮癌和部分轉移性結直腸癌;

而另一款K葯雖然經歷了一些坎坷也迎來了轉折點。2014年9月被FDA批準用於晚期黑色素瘤後,也和O葯一樣,陸續在非小細胞肺癌、頭頸部鱗癌、霍奇金淋巴瘤、尿路上皮瘤以及胃癌等領域頗有斬獲。

當然,雖然PD-1免疫治療的研究進展突破令人振奮,卻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尤其是副作用也要同樣重視,患者一定要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使用,絕不能盲目選擇。

癌症免疫家族正在展現出勃勃生機,前途不可限量,而拿下代表科學界皇冠的諾貝爾獎,也許只是一個開始……

借用《侏羅紀公園》裡的一句台詞: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抗癌路上,人類不斷探索和前進。癌細胞很聰明,總能找到人類的破綻趁虛而入,但人類和癌症的鬥爭一直會持續下去,甚至未來可能亦敵亦友、和諧共存。相信每一次小小癌症治療的科學新發現和進步,都是人類醫學上的跬步,終有一天達到探清癌症的真相。

附1:PD-1時間軸裡程

1992年

日本學者本庶佑(此次諾獎獲得者之一)首先發現了PD-1,將它命名為程式性死亡受體1(Program death-1,PD-1)。

1996年

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學家詹姆士·艾利森(此次諾獎獲得者之一)在動物實驗中證明,CTLA-4抗體可增強免疫並治療腫瘤,並率先提出免疫檢查點(immune checkpoint)的概念。

2003年

美國耶魯大學陳列平教授率先將PD-L1抗體引入腫瘤治療,發現阻斷PD-L1能治癒60%的患腫瘤小鼠。

2006 年

首個PD-1 抗體納武單抗(Nivolumab)開始臨床研究,2012年初顯成效。I期研究顯示,接受過多種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使用納武單抗仍有17%左右的緩解率。

2015年

納武單抗經美國FDA 批準,成為首個治療晚期NSCLC的免疫檢查點抑製劑,開創了肺癌免疫治療的新時代。

2018年

6月15日,百時美施貴寶(BMS)的納武利尤單抗在我國上市,用於治療肺癌。7月26日,默沙東公司的帕博利珠單抗在我國上市,用於黑色素瘤治療。

版權聲明

註:轉載僅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健康界。

文章轉載,請關注「健康界」公眾號

「福利」目錄,——轉載聯盟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健康界客戶端,認證贏好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