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工作無聊錢少還跑不了?定位不清,是自我增值最大的障礙

寫在前面的話:

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惱——

現在的工作雖然穩定,可是錢少啊;

想要多賺點錢就要捨棄休息休息,那會太累啊;

想主業副業一起兼顧,可自己的精力有限啊......

怎麽辦?

苦守著一份寡淡乏味的工作,穩定地窮著?

還是應該開辟副業,但最好不要太累?

——這幾乎成了不少職場人共同的困惑所在。

01

谘詢者張麗(化名)是一名高職老師,她千里迢迢從外地趕過來見我一面,就是希望能得到一些建議和點撥。

谘詢時那會兒,張麗從一所師范類院校畢業還不到三年,根據她的陳述,待遇真心不怎麽樣。

想想自己當年辛辛苦苦一路讀到研究生,在學習上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就比其他人高出一大截,就是指望畢業後能夠從事一份體面光鮮的職業。

畢業前的張麗幾經努力,通過全國統一考試,總算拿到了一所高職老師的offer,這可是很多人嚮往的編制啊。

她欣喜萬分,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父母,父母也覺得女兒很爭氣,在諾大的城市裡總算有了一個安穩的著落。

張麗懷揣著無限憧憬,開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沒過多久,慘烈的現實就快要澆滅了張麗那顆曾經燃燒著熾熱夢想的心。

一是工資低,非常低。

根據張麗的說法,在他們學校,一枚新入職的老師到手工資不過3k左右,在評定職稱之前,公積金也非常有限。

儘管張麗是985高校研究生畢業,但在教育系統,這個學歷依然很低。

二是工作很累很辛苦。

這所學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新老師入職之後,除了要完成規定課時的教學任務之外,還要擔任輔導員工作。

根據張麗的描述,首先,這群高職孩子本身就不太愛學習,作為老師,上課不僅要把知識點講到,更要講的生動有趣,否則他們就不會認真聽課;

其次,輔導員更像是“保姆式服務”,不僅要關係他們的學習,還要關心他們的生活,更關鍵的就是人身安全問題,你就得婆婆媽媽事無巨細給他們不斷灌輸安全知識;

最後,輔導員還要協調這群孩子們的內部矛盾,比如有的學生性情古怪,沒人願意和她一個寢室,等等。

這些瑣碎的工作,仿佛在消磨張麗本來就不多的耐心。

張麗說,自己那些沒有讀研的同學,他們有的月入過萬,有的做到了公司的管理者,想想自己依然“穩定地窮者”,張麗想過做兼職,但輔導員工作讓她沒有太多閑暇時間。

這不好不容易等了三年,張麗終於結束自己的輔導員生涯。

說來也巧,張麗之前的高中同學創辦了一家輔導機構,這不剛剛起步,就邀請張麗入股一起做,並承諾一旦機構辦起來了,利潤對半分。

張麗陷入了巨大的糾結,到底是該放棄工作投奔市場,還是應該拒絕誘惑專注本職工作呢?

——這是張麗前來找我谘詢的背景信息。

02

或許,很多人都面臨和張麗類似的困惑吧。

一邊是極其富有誘惑力的創業機會,辛苦、不穩定,但做好了收入高;

一邊是極有保障力的體制內工作,穩定、長久,但收入增長緩慢。

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要穩定就要拒絕誘惑,要收入就要面對風險,到底該如何取捨?

事實上,從我接觸的谘詢案例來看,很多人在類似的取捨面前很難做出決定,甚至於一生都沒有了斷。

這就導致了一個最直接的後果,那就是:

對外面的世界無限憧憬又不敢踏出這一步,同時又不甘心眼前的生活或工作狀態,於是一邊心不甘情不願地混著日子,一邊又各種異想天開,但遲遲沒有行動。

這種人承受的痛苦,可謂是雙份的。

他們一旦在本職工作中遇到不如己意的情況,就會懊惱不已,覺得自己當初怎麽就不能勇敢地邁出這一步?或者看到其他人風生水起,內心更是五味雜陳,總是夢想著自己在另外一個領域一定就是天才。

痛苦是怎麽產生的?

本質上說來,就是欲望和能力的差異。

差異越大,則痛苦越深。

去除痛苦的辦法只有兩個——

要麽義無反顧追隨內心的欲望,代價是可能會聽見夢想破碎的聲音;

要麽踏踏實實提升目前的能力,代價是可能會錯過千載難逢的發財機會......

有人說,可以不取捨嗎?

我的回答是,不可以。

要知道,一心二用的結果,往往會搖擺不定、耗散精力,搞不好就是滿滿的憤懣和怨氣。

03

什麽是職業定位中最為關鍵的一環?

這裡面的因素有很多,在我看來,最重要的一環就是,重構衡量體系。

有人說,人生遲早面臨的第一個衡量體系的變化,就是從學校到職場。

學校的衡量體系較為明確,往往以分數論高下,它考驗的多數是你的學習、理解和記憶能力;職場的衡量體系較為複雜,一紙文憑只是約等於你的職場起點。

但職場發展,更像是一場長跑。

這裡的跑道,我個人總結有兩種。

一種是組織跑道。

個人依附在組織內部,以一定的能力完成崗位要求的職責,獲取個人經濟報酬、成就感等從物質到精神的酬勞。

一種是市場跑道。

個人脫離組織在市場打拚,需要結合市場需求、個人能力、供需關係等選擇創業項目,再想辦法尋找客戶、提供符合客戶需求的服務和產品、進行市場反饋,進一步修正與改進服務產品,從而實現盈利並達到項目的良性循環。

適應組織跑道的人才,我稱之為“組織型人才”;適應市場跑道的人才,我稱之為“市場型人才”。

這兩類人才從表象上看不出什麽差異,但骨子裡,卻存在本質區別。

1、渴望層面

通常來說,組織型人才雖然也渴望財富,但對財富並沒有強烈的渴望。

表現在,首先他們不會以財富作為職業選擇的首要標準;其次他們不會為了財富死磕自己,既不敢承擔風險,又捨不得這一身的氣力,自然也就無法獲得超額的收入;最後他們對於財富的用途並沒有明確的構想,從未考慮到開創更大的事業,只想著買房旅遊小富即安。

以上三點,往往是“組織型人才”的主要特點。

2、能力層面

通常來說,組織型人才雖然也有能力,但普遍缺乏商業才能,甚至排斥商業規則。

比如,在商業模式下,你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須具備“合作共贏”的思維,需要一定的商業頭腦。

首先,你要了解項目關聯方的利益訴求;其次,你要去思考需要借助哪些外力,以及如何和對方談判促成對方願意一起推動這件事情;最後,你還要考慮這次合作之後,如何開啟下一步更深入的談判及合作,等等。

然而在組織模式下,這個層面基本是由企業高管及股東思考的,員工只能聽命於高管制定的規章制度,但至於為何要制定這樣的規則,以及考慮的要點有哪些,高管對員工並不承擔解釋的義務。

如果個人能夠理解並認真履行職責,就繼續留用;如果拒絕或違背契約關係,則果斷炒人。

3、動機水準

動機水準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能力邊界。

例如,成就動機過於強烈的人無法成為有效的的管理者。

因為,受成就激勵的人,習慣於依靠自己將事情做到最好,TA希望迅速獲取外界反饋,以便了解自己的業績。

但對管理者而言,如何引導他人完成工作才是最為重要的,管理者的一項核心素質,就在於通過他人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自己做的更好。

鑒於篇幅限制,動機水準後期有機會再展開分析。

簡言之,一個人的渴望決定了TA選擇怎樣的跑道,一個人的動機水準決定了TA在相應的跑道上大約能跑多遠,而一個人的能力則決定了TA跑的速度是快是慢,以及,是否能夠彎道超車,等等。

04

隨著谘詢的深入,張麗漸漸明白,原來之前的自己遲遲得不到發展,是由於自己一直定位不清導致的。

是啊,一個人既想要體制的好處,又貪圖市場的回報,左右搖擺,連起碼的忠誠度都沒有,只會給人一種做事不靠譜的印象,也許眼前可以獲得一些蠅頭小利,但從長遠來看,對個人口碑極為不利,也就無法在一個領域深入,品嚐到最甘甜的果實。

張麗發現,自己之所以遲遲無法選擇,是因為她的內心更傾向於依靠組織獲取個人成長及發展,不需要承擔太大的風險,同時也不需要特別艱辛的付出,更不需要操很多心,能夠過上小富即安的生活,就是她最大的渴望了。

認清了自己的張麗很快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那就是成為一名好老師。

有了這樣明確的定位之後,如何提升自己就顯得容易多了。

我帶著張麗制定了能力策略,告訴她發力的重點,以及需要規避的盲區,等等。

谘詢後的張麗委婉拒絕了同學的好意邀請,她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了打磨課程當中,一個學期下來,她的課深受學生歡迎,甚至其他班的學生會慕名前來聽課,她感到了極大的成就感。

與此同時,在輔導學生的過程中,張麗發覺很多孩子不是天生笨,而是成長過程中遭受了太大的打壓,於是張麗打算邊工作邊進修心理學,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點亮更多孩子的未來。

“他們是曾經被父母放棄的孩子......”

兩年後,張麗在給我的郵件中寫道:“甚至我也一度想要放棄他們,就像我曾經無比嫌棄和想要放棄自己那樣......如今的我終於明白,工作的意義和尊嚴甚至價值,真不是別人給的,是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付出得到的......”

“人生活的世界上好比一隻船在大海中航行,最重要的是要辨清前進的方向。”—— 潘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