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傷寒論》體現了張仲景的兩個治療法則

張仲景在六經病證的辨證中,制定了脾胃病的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六經為百病立法的觀點,拓寬了《傷寒論》方葯的證治範圍。《傷寒論》以六經辨證為綱,並在各經列出諸多的脾胃病證加以辨證治療。

張仲景認為身體虧虛從脾胃引起,並且會逐步累及其他的臟腑,肝,腎,心等。所以他在治療諸病,經常把脾胃放在第一位。 脾主運化,飲食物經過口,食道,進入胃後,經過胃的初步腐熟,然後下輸小腸分清別濁,主要靠脾的這種運化作用,這樣我們才能夠吸收,也要靠脾的運化將這些吸收來的營養物質輸送到各臟腑器官使其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

《傷寒論》在治法上主要體現了胃氣和津液的重要性,所以提出了保胃氣和存津液的治療法則。太陽病的桂枝湯是具有解肌祛風,調整衛氣的作用,用於太陽表虛證,同時此方又具有調補脾胃的作用。從方中五味葯來看,甘草和中益氣,生薑散寒止嘔,大棗養脾益陰,所以說都有健脾和胃的功效。桂枝芳香,既能理氣通陽,也具有開胃進食的作用。小建中湯是桂枝湯的變方,它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飴糖,飴糖甘溫,是溫補脾胃,止虛寒腹痛的藥物。在本方中,灸甘草,大棗,助飴糖,共同來補脾胃之虛。如葛根湯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葛根,麻黃。有汗可不加麻黃。葛根味甘,有發散風寒和解熱生津的作用。葛根加半夏湯是在葛根湯的基礎上加半夏,半夏具有燥濕化痰,健脾和胃,降逆止嘔的作用。這在外解風寒的同時,兼調脾胃而升降氣機。麻黃湯為辛溫發汗重劑,所以《傷寒論》有服麻黃湯後「復取微似汗」的規定,這也是存津液的意思。此外從治療太陽病變證的其它方葯,也大多是以調和脾胃為主的方劑,均有保胃氣,存津液的意圖。

陽明病多胃家實,凡外感病邪傳入陽明,此時必陽氣旺盛,因此易化熱化燥,成為邪熱亢盛的熱證實證。傷寒邪熱入胃,消灼津液,則使其柔潤而化燥,胃主降,反而上逆,所以用白虎湯清解氣熱,瀉其偏亢之陽而救其消竭之陰,所以治療陽明病重點就在於存津液。邪熱入陽明,既能消灼津液,又能耗散元氣,因此,張仲景在白虎湯的運用中,加了人蔘以益元氣,也有生津液的作用。用知母、石膏清解潤燥,也是生津液之義。同時輔佐粳米,甘草以護胃氣。三承氣方主要是瀉腸胃燥實,調胃承氣湯中以甘草的甘溫來保護胃氣,而不使其受傷。大承氣湯中輔佐枳實,厚樸以下氣破結而除痞滿,能瀉胃腑的實熱,救護已傷的陰液,急下救陰,是大承氣的主要作用。小承氣湯與大承氣相似,但沒有大承氣猛烈,不用潤燥軟堅的芒硝,是怕傷損下焦的陰血。

少陽病的主方小柴胡湯,少陽病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咽乾、目眩等症為主,但又伴有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或腹中痛等脾胃受傷之症,因此小柴胡湯中除用柴胡,黃芩、半夏和解少陽,又以人蔘,甘草,生薑,大棗來補益中氣,通過和胃以扶正氣,正盛則使邪氣消退不致再入裡。太陰病是三陰病的開始階段,主要表現為脾胃虛衰,中陽不運,寒濕傷脾,運化失常的病理變化。脾喜燥而主升。如果傷寒邪氣入脾而損傷陽氣,使脾運失常,則表現出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等癥候。由於脾與胃為表裡,所以在病變過程中往往相互影響,脾陽虛者胃氣必弱,而以理中湯溫脾陽,自然具有溫補胃氣的作用。在少陰病與厥陰病篇中,大多數是以嘔吐,下利和肢厥為主症,而嘔吐,下利與脾胃氣機升降失調有關,手足厥冷與脾胃虛寒有關。因脾主四肢,脾胃陽氣虛弱,充達四肢,所以手足必冷。在主治少陰寒化證的四逆湯、真武湯、附子湯等方中,除了以附子溫補心腎陽氣,又輔以乾薑、人蔘、白朮、炙甘草等葯以溫補脾胃。少陰熱化證的黃連阿膠湯和豬苓湯,具有堅護真陰,也就是存津液之意。厥陰病中的吳茱萸湯,以吳茱萸溫中降逆為主,但以人蔘、生薑,大棗以培土和中,也是在在保護胃氣,存津液之意。

從以上張仲景所用方劑中,我們可得到一個結論,也就是張仲景治療中最喜歡用的葯是甘草,大棗,生薑,這些都是入脾胃經的。甘草灸用,能補脾益氣,可治療脾胃虛弱,並可潤肺止咳嗽。大棗調和百葯,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的作用,可治療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和血虛臟燥等作用。甘草和大棗都是味甘,甘味入脾,所以它們都是入脾經的。生薑性溫,有止嘔,散風寒的作用可治療胃寒,以及肺有寒邪的痰多咳嗽等。人蔘味甘,是補益元氣力量最大的葯,同時具有生津液的功效,既能調營血,又能養衛氣。也是張仲景常用的藥物,他運用這些葯,主要是起到健脾和胃,養胃,生津液,存津液的作用。

總觀張仲景《傷寒論》全篇,有大部分方劑今天沒有說到,但是它們都貫穿著保胃氣,生津液的總則,後世的醫家,雖各有其自己的理論和方法,但是大部分醫家都非常重視胃氣的保養,和津液的生護。總之,《傷寒論》中的理論和治則,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這對我們以後的醫學發展也會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歡迎大家點評,關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