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醫大師李士懋:輔汗三法

狹義汗法,

是必令其正汗出的一種方法,

但臨床上常見予麻桂劑,

病者並不出汗,

甚至有的連服多劑亦不出汗,

故在應用狹義汗法時,

必加輔汗三法

連服、啜粥、溫覆

輔汗三法,實從桂枝湯將息法而來。服桂枝湯,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溫覆令一時許,意在助其藥力。若服後未見正汗出者,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乃服至二三劑,以使藥力相繼。一天24小時,晝12小時,夜12小時,半日當為6小時。半日許令三服盡,大約兩小時服一次。《傷寒論》方量重,多煎一次,分三服。

仲景在運用輔汗三法時,並不是三法不加區分地皆用,而是視病情及所用方葯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如桂枝湯屬補劑、和劑,是通過燮理陰陽、調和營衛而發汗,雖有解肌發汗的作用,但發汗之力較緩,故輔汗三法皆用。桂枝湯及其類方,在用作狹義發汗法時,輔汗三法皆用。但387條,用桂枝湯,目的在於「小和之」,因吐下之餘,定無完氣,營衛兩虛而身痛,予桂枝湯小和之。目的不在發汗,故未用輔法三法,一改桂枝湯之發汗劑而為和解劑。括樓桂枝湯發汗,則僅言啜熱粥發,未將輔汗三法全用。

麻黃湯、葛根湯類,因屬強汗劑,在用作狹義汗法時,並非輔汗三法皆用,仲景明確指出,不須啜粥,這就使輔汗三法剩下兩法。

何也?因太陽表實證屬實證,實證的特點是邪雖盛,然正氣亦強,且麻黃湯類屬強汗劑,不須啜熱粥益胃氣助其發汗,目的在於防止汗出太過。這就是靈活運用輔汗三法以調節汗出程度。大青龍湯作為狹義發汗法使用時,仲景僅言「取微似汗」,未強調輔汗三法。小青龍湯未言取汗,但在《金匱》治溢飲時雲:「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可見小青龍湯亦可作為發汗劑使用,也並未強調輔汗三法。水熱互結之太陽腑證,主以五苓散,方後雲:「多飲暖水,汗出愈。」仲景未強調輔汗三法,僅言多飲暖水而已。治風濕身疼之麻杏苡甘湯,僅言「有微汗,避風。」輔汗三法皆未用,緣「治風濕者,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蓋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其他輔汗法,如針灸、火熏、熱熨、蒸浴等,皆可助汗。如《傷寒論》24條「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婦人中風刺期門、刺風池、風府,乃通其經絡,疏達氣血,挫其邪勢,亦為發汗之助。防己黃茋湯,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服後從腰以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差」,此局部溫覆助汗法。仲景使用輔汗法,靈活而巧妙,不僅可助汗出,亦可調節汗量。

溫覆、啜熱粥、連服,稱之謂輔汗三法。若用發汗劑,加此輔汗三法,對含有辛散解表作用的方劑,如麻桂劑,一般皆可汗出。

輔法三法的作用有三:

一是助其發散之力,促使汗出;

二是調節汗出的程度,防其汗出不徹或過汗;

三是益胃氣,顧護正氣。

李士懋教授在臨床中,雖常用發汗劑,若未予輔汗三法,常無汗出;若加輔汗法,則可汗出。用輔汗法,常三法聯用,不汗則繼服;汗已出,則減其衣被,止後服,以調節汗量,令汗出綿延三五小時,且防其大汗傷正。

李士懋教授用經方多以一兩按3g用,煎兩次,分兩次分服。按《傷寒論》服法,半日許令三服盡,李士懋教授令其每隔二三小時服一次,直至正汗出為止。

服發汗劑之後,須臾啜熱稀粥適量,溫覆半小時左右,意在助其藥力。若服後未見正汗出者,令其每隔二三小時服一次,直至正汗出為止。若連服三次仍未得正汗,則停後服,以免傷陽氣。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