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社交應用越多越“沒朋友”?

創投圈大小事,你都能盡在掌握

騰訊創業 | ID:qqchuangye

信任,尤其是陌生人的信任,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多人的努力。

作者 / 懂懂本尊

來源 / 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

“下了一堆形形色色的社交應用,一開始新鮮,現在感覺越來越沒意思了。”

發出這句感慨的,是90後上班族李楠。他自稱,目前已經得了社交恐懼症。“我要這幾千好友有何用啊!”李楠坦言自己性格內向,時常感到孤獨的他總是在不同社交應用上,尋找陌生的人聊天:盡訴心中苦、結交有緣人。但是,現實是事與願違。

移動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逃避現實社交活動的同時,熱衷於更為虛擬化的社交氛圍,琳琅滿目的社交應用,也成為年輕群體爭相追捧的對象。

根據極光發布的《2019年社交網絡行業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2月社交網絡行業用戶規模9.73億。其中有超過3成用戶,好友數多於200人。但是,所謂的“朋友圈”、好友圈當中,大部分人每周能交流的不超過20人。尤其是,對於陌生社交的滿意度,多數用戶反映也不是很理想。

李楠告訴懂懂筆記,他的手機裡先後安裝了二十多款社交應用,有陌生社交、樹洞社交、興趣社交等等。然而,最近以來讓他有興趣打開的應用卻越來越少。

“留在手機裡,只是懶得刪除罷了。”依舊難掩孤獨的李楠,只能每天在朋友圈裡發一發感慨和自拍,希望好友、同事能夠意識到他仍然存在,借此緩解形單影隻的那種不適感。

社交應用越來越多,網絡社交的維度也越來越廣,然而,為何如此多的社交應用依舊無法消除一些人的孤獨感?

也許,社交應用上真的“沒朋友”。

1

行銷、廣告社交行為防不勝防

“試問下,現在的社交應用中,有多少是純粹聊天交流的?”

提及在社交應用上的遭遇,已經在上海工作了近5年的白領張薔便開始大吐苦水。她告訴懂懂筆記,自己是家中的獨生女,自小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工作後離鄉背井,在大城市更感到孤單。

和李楠一樣,她喜歡在陌生社交應用中結識新朋友,消磨閑暇時光。喜歡的左劃,不喜歡右劃,她喜歡這種有自主、有選擇的社交方式。然而,裝了幾款應用後,她依舊找尋不到一個知己。

“煩起來直接就想卸載掉,都是廣告、行銷,真心一點兒意思都沒有。”張薔打開應用,指了指幾個用戶吐槽到,這些一上來就讓加好友的,大部分都是微商、保險、廣告。“有時系統配對的十名用戶,有九個是行銷账號。有不少連發送的信息的內容,都是一模一樣的。”她懷疑對方是群控“機器人”,即便聊聊天,也都是自動回復。

“讓人提不起興趣,而且行銷套路越來越多,還越埋越深。”

同樣因為無聊寂寞,經常上社交應用尋找存在感的程序員吳闖表示,不僅是一些新推出的陌生社交應用,就連他最常用的一款樹洞社交,也都快讓行銷账號佔領了。

他告訴懂懂筆記,自己最常用的S應用主打的是精準配對、興趣社交,本以為這樣的算法,能夠找尋到更“靠譜”的社交用戶。然而,即便是系統推薦,他還是常常能夠匹配到廣告、行銷“號”。

“一開始,多數匹配用戶會聊得開心,然後會轉化為微信好友,成為固聊對象。”但讓吳闖意向不到的事,不少社交應用上一直聊得很投緣的那些“好友”,變成微信好友之後便開始推銷產品。

從各種辦卡、減肥產品再到保健美容品,幾乎應有盡有。有的“好友”甚至還將他列為代理下線予以發展,每天不停地刷屏發送產品信息,“記不清拉黑了多少了,真是煩不勝煩。”

“很多是加了一定時間,才‘發作’開始推銷,一般都是半個月之後。”吳闖指著在朋友圈發廣告的幾個“好友”表示,自己在S應用上結識的用戶,十有八九是類似的行銷账號。

這讓一心想要通過社交應用拓展人脈圈子、尋求心靈慰藉的吳闖,一度感到十分煩躁。據他透露,除了S應用之外,那些後來推出的M、Y、G等等社交應用,也都不同程度充斥著廣告行銷账號,讓人防不勝防。

“我覺得這些做行銷的注冊用戶,讓人們之間都沒有信任感了,甚至害怕在應用認識人。”張薔對此補充說,除了一些新社交應用添加過來的好友,過去部分朋友(同事)也因為生計、職業變化的緣故,開始在朋友圈發廣告、做直銷,漸漸讓她懶得看朋友圈動態,更不願主動與不常聯繫的好友聯繫、溝通。

廣告、行銷隱藏的套路深且難以覺察,導致部分用戶對大量社交應用產生了不信任感。他們即便是通過陌生、樹洞社交方式,結交了一些好友,也會時常保持著戒備心,難以交心。

太強的目的性,導致越來越多的年輕用戶在社交應用上難以交上真朋友。

2

不良動機的社交舉動令人生厭

“加了好友之後,突然向我發了一段裸身的淫穢視頻,真的被嚇到了。”

提起這件事情,來自廣州的插畫師薑怡依舊心有余悸。這個好友是通過M應用結識並添加的。在此之前,這名好友曾表示對她心生愛慕,試探過是否願意嘗試見面交往。但最終都被薑怡以不太熟悉、彼此異地等理由婉拒。

本以為事情就此結束,卻沒想到對方還經常找她聊天。“當是網友普通聊天也沒什麽,有時心情不好也有個訴苦對象嘛。”她苦笑著說,面對對方的一些情話,她也只是忽略跳過、另起話題。然而,讓她意想不到的事情,終於發生了。

一周前,這位“求愛未遂”的網友,突然給她發了幾則不堪入目的視頻,並不斷發起視頻聊天。這番舉動嚇得薑怡魂不守舍,迅速將對方拉黑並舉報。

“真的太可怕,我只想找個可以聊天的心靈之交,怎麽就這麽難呢。”和薑怡有著類似遭遇的會計師馬薇表示,她在深圳這幾年一直是單身,前一段時間迷上了陌生社交,在T、S、M等應用上都曾見識過不少動機不純的網友。

其中,有不少聊了幾句之後,便開始邀約她出門喝咖啡、吃晚飯、K歌。有的直接露骨地約她出去開房,真正能夠安安靜靜聊上幾句的人十分“罕見”,“因為一個人很寂寞,所以想在社交應用上結交朋友,結果反倒更加寂寞了。”

在社交應用中遭遇不純交友動機的,不只是感性的女性用戶。一些別有用心的社交“網友”,也沒有放過理性的男性用戶、尤其是中年大叔。

“對方自稱是剛從護校畢業的護士,想進修學歷但家庭經濟又不允許。”家住東莞的網約車司機劉強師傅告訴懂懂筆記,由於每天工作都在車上,無聊時他常常會在社交應用上找人閑聊天。最近,他剛剛結識了一名自稱來自涼山的彝族姑娘。最初彼此聊天十分投機,但過了沒幾天,這位“朋友”便開始訴苦,並發來了了大量家裡貧困景象的圖片。

“她也不明說要你錢,就是斷斷續續地讓你幫她買個基金、股票、白銀期貨啥的。”劉師傅笑稱,類似的“套路”他之前見過無數,基本上每星期都會冒出來幾個上門的“好友”。他坦言,身邊的確有不一些司機朋友,被所謂的網友“套路”,扶貧、捐錢、助養……扔了不少冤枉錢。

在他看來,這些騙子重點選擇的大多是那些日常工作枯燥、朋友圈子小的男性職業群體,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再發幾張模糊的美顏照片讓人心生蕩漾,很容易博得同情與信任。如果你本身就目的不純,為了達到“小目標”上了套也就怨不得別人。

近期,懂懂筆記也作為一個網上小調查,範圍包括身邊親友、同事,以及很多不曾見面的網友,分析出來的結果很有意思。

在收回的近200份問卷中,表示經常在陌生社交應用上遇到騷擾、詐騙、賣貨、約P等動機不良行為的人,佔到70%以上;而來自一二線城市的用戶,遭遇這種情況的人數明顯高於三四線城市的用戶。

另外,男性用戶接到對方發來照片或小視頻的幾率,明顯高於女性用戶;而女性用戶很少會接收到對方發來的照片或視頻,但是被約出來“單獨見面”的次數明顯大於男性用戶。

這些問題在極光大數據的報告中也可以側面感受到,報告中顯示陌生交友app的使用訴求中,聊天解悶和擴大交際圈是兩大核心訴求。

其中,前者包括擴大交際圈、結識陌生異性發展短期或者長期關係、加入圈子;後者包括找人聊天傾訴解悶、消磨時間、瀏覽陌生人信息和照片等,兩類需求佔比不相伯仲。報告強調,男性用戶比女性用戶對瀏覽陌生人的信息和照片更感興趣。

極光大數據發現,對於陌生好友是否符合期望,男女用戶差異非常大。男性用戶滿意者居多,而大多女性用戶覺得多數好友不合預期(滿意度不足50%)。這一方面源於陌生交友app男性用戶佔比較大,另一方面可能源於女性用戶要求較高。

或許,社交動機不純也是導致很多用戶感覺社交應用“無朋友”、越社交越孤獨的原因之一吧。

3

距離並不產生美,在線社交也有隔閡

“一開始,真以為結識真的靈魂朋友了,但最後還是彼此相忘於江湖。”

自稱“孤獨症患者”的95後用戶馬詠暉,半年前迷上了樹洞社交應用S。通過興趣匹配,她結識一位相距1200公里的90後女生,並彼此互加了微信。

同樣喜歡追星的她們,很快找到了共同的話題,每天工作、休息時都會聊一陣子,並約定有朝一日見上一面。然而,馬詠暉漸漸發現,由於彼此工作繁忙,見面的機會變得十分渺茫。

“時間一長,追星的話題聊膩了,也聊不出什麽新意思,聊天次數就少了。”她告訴懂懂筆記,由於無法線下見面,彼此之間是“虛擬”的存在,共同話題也很有限,感覺很難尋找新的聊天內容。“漸漸地,也就疏遠了,很少再互動了。”

在廣州上學的研究生張瑾也告訴懂懂筆記,在M上他結識了一位北方的網友,一開始對現代藝術的話題聊得很開心,但之後卻因為文化上的差異吵過幾次。

“上個星期,聊洗澡和沐浴場所的話題,我們吵了起來,直接互相拉黑了。”張瑾無奈表示,事情起因是聊起了關於南北方的澡堂文化差異,對方認為大澡堂子是一種特有的文化,而作為南方人自己則認為這種方式並不衛生和雅觀。

這位“朋友”覺得張瑾不尊重自己的家鄉文化,因此據理力爭,甚至嘲笑南方人喜歡的獨立衛浴是拘謹和假斯文,張瑾自然也是當仁不讓,最終吵著鬧著就鬧掰了。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因為文化背景的問題,徹底和網友鬧掰了。”張瑾告訴懂懂筆記,身邊不少朋友也反映,在網上結識異地網友,常常會容易因為一些文化差異,導致彼此開了“地圖炮”。即便是忍讓、尊重對方的文化習慣,也很難不在心中存有芥蒂。這樣一來,很難讓無力空間相隔的網友關係,發展成知心固聊。

那麽同區域社交網友,是否有可能成閨蜜或兄弟呢?

一些交流對象直接表示,還是算了吧,如果知道對方就在附近的小區住,或者就在自己工作的大廈裡上班,還社交個P呀!在懂懂筆記的調查結果中,用戶數據顯示經常加班的人超過的佔55%,其中程序員、設計師、廣告業者居多。而希望通過社交應用拓展異地人脈、尋找另一半(長短期目標都包括)的人,佔了32%。

僅有6%的人表示,自己是真的社交障礙者,或性格較內向,難以主動社交,不善言辭。只要不見面,不認識,能在無聊時互相吐吐槽就足夠了。

行銷廣告、動機不純、文化差異等難題,讓在線社交圈子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無論網絡上出現多少新的社交應用、交友平台,都難免會出現不良信息,以及文化造成的衝突,這也令看不無邊無際的社交網絡顯得有些孤獨。

或許,這正是社交網絡無法替代現實社交的重要原因。我們在網絡上,其實和現實生活中都一樣:信任,尤其是陌生人的信任,真的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多人的努力。而一個並不完善的網絡社交環境,很可能只會讓孤獨者越社交越孤獨、越社交越“沒朋友”。“這樣還不如養隻貓陪著呢,起碼沒有太多套路。”一位失落的網友如是說。

(應訪談對像要求文中人物姓名均為化名)

陌生人的社交,謀“性”還是圖“利”?

歡迎評論區留言,與大家分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