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諾貝爾文學獎暫停,新獎項取而代之?

近日,據衛報消息,瑞典文學院將不會頒發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取代它的是由 100 多名瑞典作家、演員、記者和其他文化人士組成的新學院,將按照諾貝爾文學獎原先的時間,於今年秋天頒發獎項。

這群瑞典文化人士聚在一起,他們將以自己的方式頒發這個世界上最具盛名的文學獎項,以此抗議之前席卷瑞典學院的醜聞。當獲獎者在正式慶典中被授予獎項之後的第二天,新學院將被解散。他們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建立這個新學院是為了提醒人們,文學和文化總體上應該是促進民主、透明化、同理心和尊重的,而非特權、偏見、傲慢或性別歧視。”

文學獎停頒不是好事,然而現在看來也不一定是壞事。它的停頒已經不是第一次。自1901年的首屆諾獎以來,文學獎共有七次暫停頒發,分別是1914年、1918年、1935年、1940年、1941年、1942年和1943年。為什麽文學獎停頒?那些年與文學獎“失之交臂”的作家是哪些?關於文學獎的爭議是什麽?諾貝爾文學獎的權威性還能保持多久?

1914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在歐洲點燃,波及了瑞典這個歐洲小國。起初,諾委會還是按程式接受各國的推薦書,並擬定瑞士詩人卡爾·施皮特勒為19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然而該年的諾獎卻因一位厄普沙拉大學歷史學教授的一篇報告停止頒發。報告中寫道:“目前戰事紛紛的時刻,頒發獎金對於瑞典的‘中立’地位有百弊而無一利,弄不好會招來誤解和麻煩。”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施皮特勒於5年後的1919年終於將諾貝爾文學獎收入囊中。其獲獎理由為“In special appreciation of his epic, Olympian Spring”(對其史詩的作品《奧林匹亞的春天》的特殊讚賞)。施皮特勒的其他代表作品還有小說《受難者普羅米修斯》。

1918年

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這一年,由於種種原因,諾貝爾文學獎並沒有頒布,而其他幾個獎項中,也隻頒發了物理學獎和化學獎。

諷刺的是,這一年的化學獎頒給了德國化學家弗裡茨·哈伯,然而在一戰中,哈伯擔任化學兵工廠廠長時負責研製、生產氯氣、芥子氣等毒氣,並使用於戰爭之中,造成近百萬人傷亡。這年的諾獎遭來國際社會罵聲一片。

1935年

1935年,瑞典學院的院士們因無法在表決會議中達成協定而停發該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這是歷史上首次因非戰爭原因而停頒文學獎。院士們為什麽爭議?

焦點人物是美國劇作家尤金·奧尼爾,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美國民族戲劇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瓊斯皇》《毛猿》《天邊外》《悲悼》等。

對於奧尼爾獲獎,當時最大的質疑來自諾委會主席兼學院常任秘書霍爾斯陶穆。他認為奧尼爾無疑是一位傑出的戲劇家。然而,他的作品涵蓋面相當窄,只會彈奏著一根簡直要繃斷了的“單弦琴”。此外,霍爾斯陶穆還認為奧尼爾曾推出如此多拙劣的作品,並發問是否有必要原諒他的錯誤?

“奧尼爾支持派”和“奧尼爾反對派”的對峙直接導致了文學獎的停頒。然而一年後,霍爾斯陶穆對奧尼爾的看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他從批判者變成了擁護者,讓這位美國劇作家終於摘得1936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

1940年——1943年

1940-1943年的四年時間裡,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終止了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發活動。

1940-1943年間,雖然瑞典國王詔令諾貝爾獎一律停頒,但諾獎各個機構仍在繼續工作,接受推薦函。1944年,丹麥小說家、詩人約翰尼斯·延森最終獲獎。他在丹麥文學界享有崇高的聲譽,被稱為丹麥語言的“革新大師”。代表作有《德奧拉夫人》《漫長的旅途》《希默蘭的故事》等。這是他被提名18次後終於獲獎。

戰爭、譴責、爭議導致文學獎停頒7次。如今性侵醜聞更讓諾貝爾文學獎飽受質疑,人們紛紛表示這一“最權威”的文學獎項“讓人心寒”。今天,給大家分享網易新聞關於文學獎爭議的分析,6大爭議說出了文益君關於諾貝爾文學獎的“心裡話”。

爭議一

追求理想主義與不漏掉大師,

哪個更重要?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遺囑中寫道,諾貝爾文學獎應頒發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帶有理想傾向的出色作品”的作家。 這一遺言使得諾貝爾文學獎很長時間以來,幾近刻板地遵循著“理想主義”的標準,曾有100多年,瑞典文學院據此標準把獎項授予來自世界各地的106名作家,卻有幾位重要的大師被排除在外。

帶有浪漫色彩、語言精致的理想主義風格才是他們所倡導的。在當時採用的甄選標準下,列夫·托爾斯泰、馬克·吐溫和亨利·易卜生等作家的提名均沒通過。

爭議二

諾貝爾文學獎是歐洲人專屬,

還是屬於全世界?

人們對諾貝爾文學獎最猛烈的攻擊之一,是它的嚴重“歐洲化”傾向。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長恩達爾就公開指責過,文學獎的評判標準過於歐洲化。作為一項針對全球作家的獎項,過去20年內將獎項授予13位歐洲作家, 歷史上有多達6位本國籍(瑞典)的作家被授予此殊榮,比整個亞洲的得主人數都多。有批評者指出,托爾斯泰和契訶夫始終沒能獲獎,與評委裡來對俄羅斯文化反感也有關係。面對頻繁的批評,瑞典文學院的評委們似乎並不擔心,“翻譯跟不上”幾乎已成為他們回應指責最常用的理由。

爭議三

“道德力量”能否超越文學價值

而成為獲獎理由?

與評獎“歐洲化”的指責相比,如何在文學價值和作品題材之間取捨,可能是更讓評委們頭疼的問題。20世紀中下葉,作品的題材和寫作背景則開始越來越被看中。前蘇聯作家索爾仁尼琴在1970年的獲獎就曾引起爭議。他的作品以揭露現實著稱,卻與獎項一貫倡導的文學風格不相稱。批評者質疑,獲獎理由中提到的“道德力量”,到底是否足以讓索爾仁尼琴獲獎?

爭議四

個人經歷是不是文學獎評選

應該考慮的因素之一?

當略薩被宣布為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時後,很多秘魯政客大吃一驚:那個主張“激進主義”不被民眾買账、競選總統失敗的政治家,還能成諾獎得主?

略薩似乎不以為然,他曾表示,“我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卻可以是個(出色的)作家”。有人認為,如果一名作家劣跡斑斑,作品再好也不能讓他得獎。但這一次,瑞典文學院顯然和略薩站到了一邊,他們似乎有意要說明:文學成就,根本不必與個人行為掛鉤。

爭議五

維持獨立價值觀的美好“願望”

真能實現嗎?

儘管沒有成文的條條框框,諾貝爾文學獎多年評獎展現出來的“標準”,已足夠讓批評的聲音不絕於耳。瑞典文學院對獨立的價值觀的推崇,以及對文學作品“不為社會政治和現實所綁架”的倡導,就獲得廣泛肯定。這也是為什麽,代表現代日本文學兩極的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能先後獲獎,《靜靜的頓河》和《日瓦戈醫生》兩部作品都能獲得評委的好評。爭議不是沒有,政治意向不一的評委,照樣可能對“獨立”作出有所偏頗的判斷。

爭議六

批評權威的“魔鬼”

能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嗎?

今年早些時候,葡萄牙作家若澤·薩拉馬戈去世時,不少人依然覺得,他曾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事實匪夷所思。1998年獲獎時,人們覺得他是頑固的馬克思主義者,一個故意與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著乾的“魔鬼”,一個作品不被本國文化部歡迎的作家。但瑞典文學院的評委們卻不這麽認為。他們指出,作為無地農民的後代,薩拉馬戈在數部作品中講述了貧苦的人如何通過奮鬥走出困境的故事;他把貧民比喻為螞蟻,並最終戰勝象徵地主和秘密警察的昆蟲。在這個“不受歡迎”的作家身上,諾貝爾文學獎卻似乎看到了某種人性光輝。

#根據網絡資源整理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大益文學

文學 | 品位 | 經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